長江三鮮之一鰣魚,養殖的時候對水質和生活環境有著比較高的要求

2020-12-24 李卉動物說

鰣魚現在是屬於一種比較珍貴的品種,它們通常都是生活在入海口附近,在我國主要就是在長江下遊,鰣魚和河豚、刀魚被稱為長江三鮮,但是現在在長江也是很難看到鰣魚了,因為鰣魚的刺是比較多的,但是也因為鰣魚的名氣比較大而且稀少,所以市場上的價格和需求量也是很可觀的,有的地區就已經開始了人工養殖鰣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鰣魚的人工養殖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因為鰣魚對水質和其他的一些生活環境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在養殖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可以保證鰣魚正常生長,我們首先就是需要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將魚塘修建好,池塘的面積最好是控制在5畝左右,容納後就是池塘水源的水質要有保證,沒有任何的汙染,之後就是準備好增氧機共這是供氧機,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增加池塘中的氧氣含量,讓鰣魚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環境,還有就是需要食用生石灰或者是漂白粉等進行消毒殺菌,最後就是往池塘中投放適量的生物餌料,等一個星期之後我們就可以往池塘中投放大小不一的魚苗進行試養,如果沒有什麼異常情況就可以將魚苗放到池塘中進行養殖了。

池塘中的水深最好是控制在1.5米左右,放養時的溫度最好是在22到32度左右,而且還需要在水中增加適量的供養劑,每畝差不多可以放養1500條左右,那麼5畝的話至少可以放養7000條,因為鰣魚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我們需要在水中放入少量的大頭魚或者是其他的魚類,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水質,同時也可以給鰣魚提供一定的食物。

鰣魚它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但是主要還是以植物飼料進行餵食,然後就是水中的浮遊生物和一些小魚小蝦之類多的,所以我們可以在池塘中適當的種植一些菱角或者是蓮藕,這樣不但可以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還可以給鰣魚提供食物,我們也可以適當的往池塘中投放一些小魚小蝦,可以很好的加快鰣魚的生長速度,還有就是我們在養殖的時候需要注意,鰣魚的採食是分階段性的,在春季的時候我們需要投放大量的飼料,因為鰣魚在春季的時候食慾是非常大的,需要不斷的進食,我們也要不斷的補充食物,在到達夏季的時候就會逐漸的降低,然後到了秋季我們只需要白天投餵飼料,最後到了冬季基本上就不需要太多的飼料,因為鰣魚在冬季的時候只在中午進食,並且冬天也不能吃的太多,容易導致鰣魚產生積食。

最後來說一下鰣魚的病蟲害,鰣魚主要的病蟲害就是爛鰓病、寄生蟲等,爛鰓病我們可以通過肉眼辨認出,我們在平時養殖的過程中需要仔細的觀察鰣魚的魚鰓是否變白或者是腐爛,我們可以食用漂白粉和二氧化氯進行潑灑,而寄生蟲的話主要是以車輪蟲為主,它們會寄生在魚的皮膚或者是腮部,我們可以食用硫酸銅和磷酸亞鐵進行防治。

以上就是鰣魚的人工養殖方法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收藏,說不定以後會有幫助噢。

相關焦點

  •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將上市民餐桌 鮮嫩無比(圖)
    素有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在江南一帶幾近絕跡。記者昨天從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從蘇州引進的4000尾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宣告成功。這是江北地區首次引進長江洄遊魚類,標誌著長江鰣魚正式進入青島。
  • 名氣比較大並且稀少的鰣魚該如何養殖?方法其實很簡單
    鰣魚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魚種,鰣魚一般生活在入海口附近,主要是在我國的長江下遊。鰣魚、河豚和刀魚被稱作長江三鮮,但是現在在長江也是很少見鰣魚,因為鰣魚的刺比較多,而且鰣魚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很稀少,所以現在鰣魚的價格需求都是非常可觀的。
  • 小魚說養殖,鰣魚的人工養殖方法
    鰣魚,想必大家並不是十分的熟悉,其實鰣魚在現在屬於比較珍貴的一種品種,鰣魚一般都是生長在入海口的附近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並且和刀魚、河豚被稱為長江三鮮,但是現在鰣魚在長江也是沒有經常見到了,鰣魚的魚刺較多,但是味道非常鮮美,不管是做成魚湯還是菜都非常的可口,小編就吃過一次,真的太少吃了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磚家拍磚:長江鰣魚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名貴的魚,素有長江三鮮之首的稱謂,4、5月份,正式吃吃魚的好時候,五一放假,
  • 長江魚養殖,鰣魚鰻魚養殖方法
    導語:長江魚養殖,鰣魚鰻魚養殖方法長江鰣魚,屬鮮魚科、屬,是我國名貴的古老淡水魚之一,也是著名的長江「三鮮」之一。經測定,每100克魚肉中含有16.9克蛋白質、16.9克脂肪、38毫克鈣、4毫克煙酸和22.9千卡熱量。由於魚鱗中脂肪含量高,它們通常用魚鱗烹飪。首先將鰣魚去內臟清洗乾淨,用手提起鰣魚尾部,放入沸水中燙,去腥去汙,然後再用清水洗淨鰣魚,放入盆子中,加入火腿片、香菇和竹筍片,加入豬油、白糖、精鹽、蔥姜等調料,用武火蒸20分鐘,得到所謂的蒸魚。
  • 回味中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
    自六朝以來,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便極力推崇,寫了大量相關的詩詞文章,長江下遊城市更是形成歷史悠久的品嘗「長江三鮮」的狂熱嗜好。如今,自然野生的「長江三鮮」基本絕跡,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傳說。著名作家葉兆言則避開那種文人的誇張與渲染,通過自己的「回憶通道」進入「長江三鮮」的平常場景,以歷史為經,以地理為緯,以日常生活細節為材料,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人生況味的關於「長江三鮮」的「清明上河圖」。
  • 南通古諺:「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鰣魚之鮮美無可替代
    農業部長江禁漁期調整為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刀鱭(長江刀魚)等捕撈試行專項管理,南通長江刀魚正式開捕,特許捕撈時段和去年一樣,到4月20日結束,一共51天,我市漁政部門今年發放了93張特許捕撈證。著名長江三鮮刀魚、河豚、鰣魚都是海歸一族,歷來是地處長江出海口南通的野生珍貴水產。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其實漁業資源的枯竭絕不僅僅是東海漁業所單獨面對的,長江的漁業資源也面臨枯竭,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呈現出下降勢頭,早在多年前,就已有專家發出長江無魚的擔憂。南京市農委漁政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長江南京段的漁獲量與往年相比下跌也比較明顯。
  •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比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用「蘆根煮汁,服之即解」。而隋朝名醫孫思邈給出了這樣一個偏方:「凡中其毒,以蘆根汁和藍靚飲之,陳糞清亦可。」據說,此方一出,古人吃河豚的地點就改在了茅廁旁。聽到這裡,記者的腦海裡立即出現了一副雷人的場景,一邊是充斥糞味的茅廁,一邊是令人垂涎欲滴的河豚,食客嘴裡吃著美味的河豚,眼睛瞟著蒼蠅橫飛的茅廁,多滑稽的場面,那樣還能吃出河豚的味道來嗎?
  • 長江鰣魚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 美洲鰣魚能否成為中華鰣魚的替代種,養殖風險和對策有哪些?
    由於有關美洲鰣魚的養殖資料缺乏,目前尚無養殖適宜溫度的報導,養殖戶對美洲鰣魚養殖溫度管理往往參照中華鰣魚進行。實際上,美洲鰣魚和中華鰣魚的洄遊路徑和生態環境截然不同,二者對溫度需求差異較大。除此之外,內臟出血病是美洲鰣魚夏季最常發的病害,嚴重時會出現體表潰爛,尤其是體重超過500克/尾的魚。所以,夏季是美洲鰣魚養殖最具挑戰性的季節,降溫和優化水質是有效降低夏季死亡率的途徑。三、水質惡化是鰣魚養殖最難預測的風險之一綜上所述,溶氧、溫度和水質的協同管理是美洲鰣魚養殖成功的關鍵,其中,水質最難監測。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的三大原因及應對措施
    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因此,餘下這20年,如果保護措施得當,很可能它們又會重新出現。
  • 江蘇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節開幕 可品嘗到「長江三寶」鰣魚、河豚...
    這「十二項」系列活動主要包括:3月28日當天舉行的四個活動,一是鮮之交響-江海河三鮮美食大賽――江海河三鮮商務宴、家宴、團宴展評;二是鮮之交響-江海河三鮮美食大賽――青年烹飪技能大賽,三是鮮之交響-江海河三鮮美食大賽――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研討會,四是當天晚上19:00-20:30舉行的江海河情-主題文藝晚會;3月-5月,將舉行鮮之交響-江海河三鮮美食大賽――江海河三鮮十大人氣招牌菜評選活動;3月28
  • 老上海記憶中的美味「江鮮」——鰣魚
    鰣魚,一個讓年輕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鰣魚和刀魚、河豚並稱為「長江三鮮」,它肉質細嫩肥厚,味道極其鮮美。
  • 「長江三鮮」守護者 爺孫倆十八年放流魚苗1.6億尾
    7月1日,鄭金良和孫女鄭冰清在江蘇省江陰市長江珍稀魚類科普館內參觀白鰭豚標本。長江刀魚、長江河豚、長江鰣魚,被譽為「長江三鮮」,由於環境惡化、捕撈過度等諸多原因,近年來長江刀魚和長江河豚資源嚴重枯竭,而長江鰣魚更是多年鮮見。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目前,上海市場上出現的鰣魚,基本來自緬甸。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
  • 一道糟蒸鰣魚,惹得乾隆下江南?
    中國的鰣魚是鯡魚中的一種,但不是近年來市面上常見的西鯡、長尾鰣。封建王朝時代,鰣魚是百年貢品,是滿漢全席中尤為重要的一種食材,以其鮮美為世人所知。有「魚中之王」美稱的鰣魚,和江刀、河豚並列為長江三鮮,皆以脂美清鮮的口感受人鍾愛。
  • 精養美國鰣魚夏天須搭棚 市場價80元/斤效益可觀
    中國鰣魚,與刀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但目前,在中國野生鰣魚已經絕跡。為此,原分布於北美洲東西沿岸的河流和海洋中的美國鰣魚就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成為受歡迎的養殖品種。番禺區海鷗島現代漁業園區,從2015年開始,進行美國鰣魚示範性養殖,《海洋與漁業》記者近日專門採訪了園區技術總監劉坡,就美國鰣魚養殖模式和養殖效益等問題對他進行了採訪。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港媒稱,長江鰣魚與刀魚、河豚合稱「長江三鮮」,味道鮮美,但是近30年不見蹤跡,專家稱鰣魚已經功能性消失。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30日報導,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近30年卻一直不見其蹤跡。
  • 這種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喜歡在流水衝刷的石穴環境中生活!
    在農村老家的小河裡生活著一種野生的名為紅尾巴的魚。此魚形如鯉魚苗,周身紅圈黃圈相間,個頭極小,大不過手指,小如筷嘴針尖。別名紅尾子、紅尾杆鰍、紅尾魚。主要分布於我國四川、重慶境內長江水系的幹、支流,還有陝西南部和甘肅的白龍江以及雲南的金沙江、南盤江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