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從上海到武漢,記者只在水產研究院見到了「長江鰣魚」,但只是標本。

  在「鰣魚第一村」,漁民們告訴記者,他們當年就是用這種漁網來打撈鰣魚。/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在我國,鰣魚大多從東海洄遊到長江產卵。每年端午前後,是長江鰣魚產卵且成熟的時節。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過度捕撈,加上其產卵的贛江上修建了重重大壩影響其產卵,使得產量急劇下降,最終消失。

  目前,上海市場上出現的鰣魚,基本來自緬甸。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因此,餘下這20年,如果保護措施得當,很可能它們又會重新出現。

  關於長江鰣魚的恢復,目前長江珍稀魚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成立,有望為恢復長江鰣魚起到一定作用。

  記者探訪

  它們會回來嗎

  從本月初開始至端午節前夕,晨報記者沿長江而上,分別在長江鰣魚曾經出沒的湖南、江西、湖北、上海等地多番尋找。遺憾的是,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長江鰣魚確實已成為傳說。

  在尋訪長江鰣魚的途中,我們擔憂的是,如果導致長江鰣魚消失的教訓再不被吸取,未來「長江三鮮」是否將徹底成為回憶?

  尋魚

  上海魚市:

  7成鰣魚來自緬甸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老盛照例又到高安路附近幾個菜場轉了一遍。他想買一條長江鰣魚回家清蒸,幾番尋找下來,一無所獲。

  「端午前後鰣魚鱗上的油最厚,加幾片香菇和金華火腿,蒸熟後豬油和魚麟油都沁到了肉裡,又鮮又美。」老盛回憶,年輕時,誰家要是在端午節吃上一條長江鰣魚,那可是鄭重而奢侈的事情。

  沒有找到長江鰣魚,老盛並不是很氣餒,在他記憶中,其實大概已經有30多年沒有見過長江鰣魚了。唯一覺得有點遺憾的是,現在提到端午節,兒子和媳婦就只想到粽子,這些年輕人已經完全不知道,從前在富裕家庭,端午節還要吃一條鰣魚才算是過了節。

  「現在要是有誰說在賣長江鰣魚,肯定是忽悠!」銅川水產批發市場裡,被人稱為「鰣魚大王」的徐福林從冷庫裡拿出一條冰凍的鰣魚遞到記者面前,他說,上海市場上7成左右的鰣魚都來自緬甸,那一段湄公河的水質和長江接近。長江鰣魚消失後,有人無意在緬甸發現還有野生鰣魚,開始將其進口到中國。徐福林年輕時在長江上做船員,大概在10年前也開始轉行做起了鰣魚生意,主要供往中高檔酒店。

  緬甸鰣魚和長江鰣魚有何不同?徐福林憑著依稀的回憶說:「看起來差不多。」在口感上,為了使得兩者接近,蘇浙匯的首席大廚朱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們在調鮮的湯汁上除了放火腿,還會再加些雞油和特製的花雕等。「不過說實話,緬甸鰣魚還是沒有長江鰣魚好吃。」徐福林堅持認為。

  湖南、江西:「早就沒有了,來看什麼」

  長江鰣魚究竟去了哪裡?聽到記者發出這樣的疑問,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表情沉重,「我已經差不多30年沒有再看到過長江鰣魚了」。莊平說,在學術上,專家將其稱為「功能性消失」。

  「上海是多年不見鰣魚了。如果你們真的要去找,可以去產卵地江西贛江看看。湖南很多年前曾經在大壩上為過往的魚類修過魚道,運氣好說不定也有鰣魚出現。」5月底,見記者執意想找到鰣魚的蹤跡,專家提供了這樣一份「行蹤圖」。

  6月初的一天上午,當記者冒著大雨在長沙見到湖南水產研究所所長伍遠安時,他一臉驚詫:「長江鰣魚早就沒有了,你們還來看什麼?」伍遠安說,湖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大壩上修建魚道,對魚類保護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很多年觀察下來,魚道裡從來就沒有長江鰣魚經過。

  無功而返後,記者只好來到江西峽江縣,小城地處贛江邊,曾是長江鰣魚的著名產卵地。這是鰣魚捕撈的季節,按照以往情況,江面上會熱鬧非凡,隨處可見捕魚的船。不過,記者抵達當日,贛江上異常平靜,間或僅有貨船載著砂石鳴笛而過,沒有見到漁船。「我們早就不捕鰣魚了。」當地一位漁民說。不過家中現在還有一張漁網,樣式倒與當年捕長江鰣魚的網很接近。

相關焦點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的三大原因及應對措施
    /晨報記者 謝克偉  專家稱目前屬功能性消失 上海市場上鰣魚多為緬甸出產  記者 謝克偉 彭曉玲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港媒稱,長江鰣魚與刀魚、河豚合稱「長江三鮮」,味道鮮美,但是近30年不見蹤跡,專家稱鰣魚已經功能性消失。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30日報導,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近30年卻一直不見其蹤跡。
  • 長江鰣魚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 長江鰣魚瀕臨滅絕亟待保護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趨於滅絕的處境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建議,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縣建立鰣魚保護通道和鰣魚自然保護區,以緩解長江鰣魚滅絕趨勢。    鰣魚為鯡科動物,又稱三來,三黎,時魚。主要生活於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 長江鰣魚 | 消失在歷史長河的「魚中之王」
    鰣魚是我國特有的名貴經濟魚類。在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在淡水中則分布於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人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遊時節甚準,故得「鰣魚」之名。鰣魚鱗下多脂,骨多肉嫩,味道鮮美,豐腴肥碩,營養豐富。其口味以長江下遊最佳。鰣魚與太湖銀魚、黃河鯉魚、松江鱸魚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甚至被譽為「魚中之王」。
  • 鰣魚鱸魚江鮮瀕臨滅種 長江魚種30年減三成
    為了解保護江蘇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去年開始,由江蘇省環保廳牽頭組織對江蘇省的生物物種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普查,發現不少本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僅長江就消失了50多種魚類。    魚類多了167個新品種    在此次的水生生物調查過程中,江蘇魚類出現了167個新種,其中海水魚160種,淡水魚7種。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但是,這些鰣魚都不是長江鰣魚,反正是根本吃不到了,食材君只能流著哈喇子,想想算了。今天這篇,不知不覺就寫成這麼多,可能是因為吃不到的痛心疾首吧。魚美人鰣魚、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三鮮中又以鰣魚口味絕佳,有「魚中之王」美稱。鰣魚也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論文原文截圖此前報導2018年11月6日,有媒體報導。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後,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科研人員自2003年以後,近15年來沒有發現過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 逝去的美味:長江鰣魚
    詠鰣魚詩最膾炙人口者當推蘇軾之作。他稱鰣魚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對它的鐘愛勝過了《赤壁賦》裡提及的鱸魚:「芽薑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餘。明清時鰣魚作為貢品,「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鰣魚被捕撈之後,立即放入潑了豬油的冰塊中,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陸路用快馬,水路用水船,直送皇城。
  • 日本靜岡一隻貓咪突然消失蹤影 1個月後在名古屋被找到
    日本靜岡一隻貓咪突然消失蹤影 1個月後在名古屋被找到(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12月29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靜岡市一隻家貓在丟失約一個月後在名古屋市被發現,近日終於回到了家中,與主人重逢
  • 長江白鱘已滅絕?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2003年
    巴哈馬五子雀原標題:「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2003年最近兩天,一個壞消息登上微博熱搜榜: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已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長江生物滅絕的輓歌不斷響起:完整性指數到達最差「無魚」等級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白鱘,如今卻幾乎已經滅絕。「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或許連它的不告而別也不得而知。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其實漁業資源的枯竭絕不僅僅是東海漁業所單獨面對的,長江的漁業資源也面臨枯竭,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呈現出下降勢頭,早在多年前,就已有專家發出長江無魚的擔憂。南京市農委漁政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長江南京段的漁獲量與往年相比下跌也比較明顯。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2020年第一個噩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
    當我們還沉浸在踏入新年的喜悅當中愉快地迎接2020年殊不知,一個珍稀物種已悄悄離我們遠去噩耗傳來: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近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稱號的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論文原文截圖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回味中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
    長江三鮮刀魚、鰣魚與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基本上是季節性回遊魚,到日子來,到日子就走了,像春天開花一樣,充滿季節性魅力。老百姓當然也吃刀魚,也吃鰣魚,也吃河豚,也知道到日子可以嘗個鮮,不過吃了就吃了,不會像文人那樣寫文章到處張揚。長江裡可吃的好東西多得很,在日常生活中,所謂「三鮮」可有可無,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大家才會想到去品嘗享受。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應該說都比較艱苦。事實上,翻開中國大歷史,好日子壞日子仔細計算,所佔比例差不多。
  •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告滅絕,沒能進入2020年
    今天一早,一個噩耗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人類迎來了新年,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論文原文截圖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張愛玲為什麼要「恨鰣魚多刺」?
    在我國,常見的、經濟價值較高、名氣較大的有鰣魚、鰳魚等。 鰣魚主要生長在海洋中,以食浮遊生物為生。每年初春,成熟的鰣魚就成群結隊地遊入陸地的江河產卵。進入中國的鰣魚是生活在太平洋的鯡魚,大多進入珠江、錢塘江、長江水域。中國認識鰣魚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它寫作「鯦」或「魱」,後人認為「鯦」和「魱」就是現在人講的鰣魚。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並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