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武漢,記者只在水產研究院見到了「長江鰣魚」,但只是標本。
在「鰣魚第一村」,漁民們告訴記者,他們當年就是用這種漁網來打撈鰣魚。/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在我國,鰣魚大多從東海洄遊到長江產卵。每年端午前後,是長江鰣魚產卵且成熟的時節。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過度捕撈,加上其產卵的贛江上修建了重重大壩影響其產卵,使得產量急劇下降,最終消失。
目前,上海市場上出現的鰣魚,基本來自緬甸。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因此,餘下這20年,如果保護措施得當,很可能它們又會重新出現。
關於長江鰣魚的恢復,目前長江珍稀魚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成立,有望為恢復長江鰣魚起到一定作用。
記者探訪
它們會回來嗎
從本月初開始至端午節前夕,晨報記者沿長江而上,分別在長江鰣魚曾經出沒的湖南、江西、湖北、上海等地多番尋找。遺憾的是,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長江鰣魚確實已成為傳說。
在尋訪長江鰣魚的途中,我們擔憂的是,如果導致長江鰣魚消失的教訓再不被吸取,未來「長江三鮮」是否將徹底成為回憶?
尋魚
上海魚市:
7成鰣魚來自緬甸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老盛照例又到高安路附近幾個菜場轉了一遍。他想買一條長江鰣魚回家清蒸,幾番尋找下來,一無所獲。
「端午前後鰣魚鱗上的油最厚,加幾片香菇和金華火腿,蒸熟後豬油和魚麟油都沁到了肉裡,又鮮又美。」老盛回憶,年輕時,誰家要是在端午節吃上一條長江鰣魚,那可是鄭重而奢侈的事情。
沒有找到長江鰣魚,老盛並不是很氣餒,在他記憶中,其實大概已經有30多年沒有見過長江鰣魚了。唯一覺得有點遺憾的是,現在提到端午節,兒子和媳婦就只想到粽子,這些年輕人已經完全不知道,從前在富裕家庭,端午節還要吃一條鰣魚才算是過了節。
「現在要是有誰說在賣長江鰣魚,肯定是忽悠!」銅川水產批發市場裡,被人稱為「鰣魚大王」的徐福林從冷庫裡拿出一條冰凍的鰣魚遞到記者面前,他說,上海市場上7成左右的鰣魚都來自緬甸,那一段湄公河的水質和長江接近。長江鰣魚消失後,有人無意在緬甸發現還有野生鰣魚,開始將其進口到中國。徐福林年輕時在長江上做船員,大概在10年前也開始轉行做起了鰣魚生意,主要供往中高檔酒店。
緬甸鰣魚和長江鰣魚有何不同?徐福林憑著依稀的回憶說:「看起來差不多。」在口感上,為了使得兩者接近,蘇浙匯的首席大廚朱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們在調鮮的湯汁上除了放火腿,還會再加些雞油和特製的花雕等。「不過說實話,緬甸鰣魚還是沒有長江鰣魚好吃。」徐福林堅持認為。
湖南、江西:「早就沒有了,來看什麼」
長江鰣魚究竟去了哪裡?聽到記者發出這樣的疑問,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表情沉重,「我已經差不多30年沒有再看到過長江鰣魚了」。莊平說,在學術上,專家將其稱為「功能性消失」。
「上海是多年不見鰣魚了。如果你們真的要去找,可以去產卵地江西贛江看看。湖南很多年前曾經在大壩上為過往的魚類修過魚道,運氣好說不定也有鰣魚出現。」5月底,見記者執意想找到鰣魚的蹤跡,專家提供了這樣一份「行蹤圖」。
6月初的一天上午,當記者冒著大雨在長沙見到湖南水產研究所所長伍遠安時,他一臉驚詫:「長江鰣魚早就沒有了,你們還來看什麼?」伍遠安說,湖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大壩上修建魚道,對魚類保護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很多年觀察下來,魚道裡從來就沒有長江鰣魚經過。
無功而返後,記者只好來到江西峽江縣,小城地處贛江邊,曾是長江鰣魚的著名產卵地。這是鰣魚捕撈的季節,按照以往情況,江面上會熱鬧非凡,隨處可見捕魚的船。不過,記者抵達當日,贛江上異常平靜,間或僅有貨船載著砂石鳴笛而過,沒有見到漁船。「我們早就不捕鰣魚了。」當地一位漁民說。不過家中現在還有一張漁網,樣式倒與當年捕長江鰣魚的網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