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節目《朗誦者》裡,白鰭豚專家劉仁俊老先生分享著他與最後一條白鰭豚「淇淇」的22年,老實說一字一句但都能扎進我的內心。我的視頻中特意插入了其中的3分鐘,真心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認真看一下,相信你也會觸動心弦。劉老說「我對不起它,我讓它孤獨了一輩子」,「白鰭豚在長江裡,是沒有敵人的,它的敵人是誰,是人」。
也許當2020到來時,大家還沉浸跨年的喜悅中,但對於白鱘而言,卻是一次無聲的告別,也是一次未打招呼的訣別。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白鱘,如今卻幾乎已經滅絕。「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或許連它的不告而別也不得而知。
一個物種被判定完全滅絕,需要50年,沒錯,對於我們來說相當於生命長河的一半,但換個角度,50年來連一次身影都見不到,豈不讓人痛心:
對於長江鰣(shi)魚:自1996年至今,再無長江鰣魚的蹤跡,已經功能性滅絕。現在生活中的鰣魚已經是近些年從國外引入的美洲鰣——西鯡。
對於鯮[zong]:十餘年未再現,生存可能性極其微小,可能已經滅絕。
對於達氏鱘:2000年之後,無野生達氏鱘發現,2007後通過人工繁殖放生長江流域,但基因和形態已經和2000之前的有所改變。
對於白鰭豚:2002年已不足50頭,2007年8月8日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對於白鱘:1993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2020年被宣布完全滅絕。
從鰣魚到鯮,從達氏鱘到……它們的命運讓人憂慮。正如專家所稱,在近三年長江資源環境的一個本體調查中,沒發現白鱘,也沒找到140種其他的魚類。其他未被發現的魚類究竟什麼狀況,也讓人擔心。
它們不會無緣無故消失,而且它們一旦消失不僅意味著生物多樣性遭遇挑戰,更意味著生態系統被破壞,這對整個地球來說是一個嚴重的預警,對人類發展更是發出警告。究其因,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而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如果某一個鏈條斷了,長此以往,人類也無法孤獨地長存於地球上。
以下是長江目前發現的最後一條已故白鱘的獨白:
長江白鱘:我是真的不捨得和長江告別!
我來自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是一種生活在長江中下遊水域的長江特有物種,我的體長最長可達7米,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大家都喜歡稱我為「中國淡水魚之王」、「水下大熊貓」。可何曾想,經過了一億五千萬年漫漫長河洗禮,仍逃不了滅絕的這一刻。
雖然久久未有露面,雖然我怕,不怕長江,不怕其他生物,我害怕人類,害怕船隻,害怕螺旋槳。但是怕歸怕,我對人類也心存感恩。
我記得那是2003年大年初一,我受了很重的傷,在我絕望地望著長江,奄奄一息時,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救助了我,而這也是我最後一次露面。我深知:我想要報恩,就必須得活下來,好好活下來。留住我種群的多樣性。
雖然沒有出來,但我發現長江的環境越來越差,我已經不能正常捕食,無法維持生存所需的環境,我一天天虛弱,一天不如一天。
還是象徵新的開始的一天。2020年1月1日,我離開了,永遠的離開了。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請原諒我沒有讓自己活得更久。請原諒我在只會有這麼一天還不如早些露面,讓你們看見我還在,我還能微笑。然而,一切都似乎來不及了。
在我的生命裡,我看著一個個朋友離去,從鰣魚,到鯮,到長江鱘,到白鰭豚,最後到了我。雖然我不知道是否還有殘留的同類和朋友們,但我知道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多想多想再活得久一點,我真的不舍,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