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鰣魚

2020-12-11 中國江蘇網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今天,鰣魚儼然成為了一種傳說,往日那種大規模地捕食鰣魚,早已不見了蹤跡,曾經嗜愛鰣魚的江邊百姓,已經面臨了幾十年見不到鰣魚的尷尬局面。鰣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了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功能性滅絕。

長江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

相關焦點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磚家拍磚:長江鰣魚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名貴的魚,素有長江三鮮之首的稱謂,4、5月份,正式吃吃魚的好時候,五一放假,
  • 逝去的美味:長江鰣魚
    清明掛刀,端午品鰣鰣魚是春季最後的江鮮,是長江中出了名的美魚。古人將黃河鯉魚、伊洛魴魚、松江鱸魚和長江鰣魚封為中國四種最美麗的江魚。品江鮮,正當「鰣」品嘗長江鰣魚講究「三吃、三味、三營養」。新鮮長江鰣魚蒸後雙鰭「飛翔」,食用時口感豐富,三層滋味,層層不同,且每一層都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 長江鰣魚瀕臨滅絕亟待保護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趨於滅絕的處境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建議,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縣建立鰣魚保護通道和鰣魚自然保護區,以緩解長江鰣魚滅絕趨勢。    鰣魚為鯡科動物,又稱三來,三黎,時魚。主要生活於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日前,大陸記者花費近1個月的時間,沿長江而上,在該種魚類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地尋找長江鰣魚的蹤影。然而,輾轉多地,耗費多時,記者除了在博物館中看到了鰣魚的標本,再無所獲,長江鰣魚仿佛成為神話。 報導說,鰣魚作為洄遊性魚類,每年4到5月份都會準時地按照固定的路線從海裡洄遊到江中產卵。在中國,鰣魚大部分是從東海洄遊到長江產卵。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的三大原因及應對措施
    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因此,餘下這20年,如果保護措施得當,很可能它們又會重新出現。
  • 長江鰣魚 | 消失在歷史長河的「魚中之王」
    鰣魚是我國特有的名貴經濟魚類。在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在淡水中則分布於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人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遊時節甚準,故得「鰣魚」之名。鰣魚鱗下多脂,骨多肉嫩,味道鮮美,豐腴肥碩,營養豐富。其口味以長江下遊最佳。鰣魚與太湖銀魚、黃河鯉魚、松江鱸魚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甚至被譽為「魚中之王」。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在我國,鰣魚大多從東海洄遊到長江產卵。每年端午前後,是長江鰣魚產卵且成熟的時節。
  •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將上市民餐桌 鮮嫩無比(圖)
    素有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在江南一帶幾近絕跡。記者昨天從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從蘇州引進的4000尾鰣魚苗,經過近一年的試養宣告成功。這是江北地區首次引進長江洄遊魚類,標誌著長江鰣魚正式進入青島。
  •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長江三鮮史話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河豚已被一搶而光,他頓時怒從心起,癲癇的老病復發,抽過去了……     鰣魚的鱗是古代貴婦、小姐的最愛     鰣魚如今是長江三鮮中最為珍貴的一種,它的歷史發源於何時呢?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老南京」蘇洪泉告訴記者,鰣魚成為名貴之魚,大約始於宋。因為在宋以前史料中難見食鰣魚的記錄。梅堯臣有《時魚》詩:「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 回味中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
    長江三鮮刀魚、鰣魚與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基本上是季節性回遊魚,到日子來,到日子就走了,像春天開花一樣,充滿季節性魅力。自六朝以來,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便極力推崇,寫了大量相關的詩詞文章,長江下遊城市更是形成歷史悠久的品嘗「長江三鮮」的狂熱嗜好。如今,自然野生的「長江三鮮」基本絕跡,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傳說。著名作家葉兆言則避開那種文人的誇張與渲染,通過自己的「回憶通道」進入「長江三鮮」的平常場景,以歷史為經,以地理為緯,以日常生活細節為材料,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人生況味的關於「長江三鮮」的「清明上河圖」。
  • 鰣魚為什麼叫鰣魚?
    翻翻資料,富春江鰣魚、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鰣魚、刀魚和鮰魚又稱為「長江三鮮」。這樣,在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兩次評選中,鰣魚都拿了第一。於是,有人說鰣魚為中國最好吃的魚,鰣魚中又以富春江鰣魚為最。  富春江是浙江境內的一條很有文化含量的江,東漢嚴子陵向漢武帝劉秀辭職,給出的理由居然就是捨不得家鄉的鰣魚。嚴子陵就是浙江富春江人。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其實漁業資源的枯竭絕不僅僅是東海漁業所單獨面對的,長江的漁業資源也面臨枯竭,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呈現出下降勢頭,早在多年前,就已有專家發出長江無魚的擔憂。南京市農委漁政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長江南京段的漁獲量與往年相比下跌也比較明顯。
  • 長江三鮮之一鰣魚,養殖的時候對水質和生活環境有著比較高的要求
    鰣魚現在是屬於一種比較珍貴的品種,它們通常都是生活在入海口附近,在我國主要就是在長江下遊,鰣魚和河豚、刀魚被稱為長江三鮮,但是現在在長江也是很難看到鰣魚了,因為鰣魚的刺是比較多的,但是也因為鰣魚的名氣比較大而且稀少,所以市場上的價格和需求量也是很可觀的,有的地區就已經開始了人工養殖鰣魚
  • 遺失的絕色珍饈:鰣魚
    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鰣魚肉細嫩,魚鱗下的脂肪很厚,格外鮮美,因此烹飪鰣魚是不去魚鱗的。
  • 鰣魚的分布,生殖回流
    我們從江蘇、浙江、福建等省沿海調查訪問得知,春、冬兩汛,沿海漁民均能分別在浙江的舟山、螞蟻島、象山港、南田島、大陳島、溫嶺外海、洞頭、南幾山島以南、飛雲江口外海、贅江口外海,福建閩江口外的龍沙島、江蘇呂泗漁場、長江口外餘山東南161大區9小區、花烏島東北等地捕獲到鰣魚。
  • 鰣魚味美卻多刺,鰣魚多刺是不是張愛玲的「三恨」?
    比如,今天小編要說的關於鰣魚多刺是張愛玲的三恨之說。鰣魚是一種比較美味且營養的魚類,也備受大家所喜愛,民間流傳著「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鬥」的說法,可見其鮮美程度之了得!恨鰣魚多刺到底是誰說的?不論是誰說的,我們能夠看出文人墨客對於鰣魚的喜愛。鰣魚有沒有滅絕?
  • 南通古諺:「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鰣魚之鮮美無可替代
    農業部長江禁漁期調整為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刀鱭(長江刀魚)等捕撈試行專項管理,南通長江刀魚正式開捕,特許捕撈時段和去年一樣,到4月20日結束,一共51天,我市漁政部門今年發放了93張特許捕撈證。著名長江三鮮刀魚、河豚、鰣魚都是海歸一族,歷來是地處長江出海口南通的野生珍貴水產。
  • 明清時期湖南的鰣魚
    ,故我國南方江河中亦多有之,為長江流域著名的珍貴魚種之一,與河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一般認為,鰣魚最著名的產地是在長江入海口的沿岸各地,「因為此時,鰣魚進入性成熟期,鱗下脂肪最厚,味極美」。學術界目前關於鰣魚的文化史研究中,也多以江浙地區作為分析的中心。事實上,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歷史上也是鰣魚的產區之一。明清時期,長沙、嶽陽、常德等地都有鰣魚出產,出現了以「網油蒸鰣魚」為代表的湖湘名菜,湘籍文人詠鰣魚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
  • 濱江鰣魚(揚州江都)
    當人們感慨世事無常,往往企盼時來運轉,於是,鰣魚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吉祥菜,期望給主客雙方都能帶來吉利,從此「走時」。不過,人們喜食鰣魚,並非僅僅為此,更主要的還在於它的名貴與鮮美。鰣魚與刀魚,河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鮮」,古人也早就有過「河豚過後無珍品,直待鰣魚始值錢」的評價。(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民國《新修江都縣誌》記載:鰣魚「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濱江處時有之」。揚州濱江一帶,歷來是鰣魚的主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