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的一家超市裡,擺滿了各種包裝的當地產可口可樂。
兩百年前,中國近代改良思想先驅魏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力主「睜眼看世界」。兩百年後,站在中國的視角表達中國立場的前提,依然是要對這個世界有著客觀和理性的認知。
「我們誤讀了世界,卻還說它欺騙了我們。」泰戈爾當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特殊的意義。當「世界誤讀中國」為國人義憤填膺時,人們卻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著這個世界。
誤讀一:伊朗人恨死美國
【常見誤讀】為渲染和誇大其詞,不惜將「反美」意願牽強地加在伊朗民眾身上,國內部分媒體一貫喜歡這樣「先入為主」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淑惠發自德黑蘭 「伊朗那邊是不是很危險?」「他們是不是特別恨美國人?」每次國內的朋友問起這些問題,我都要耐心地解釋半天。
西方媒體對伊朗的報導往往喜歡帶著有色眼鏡,大多數國內媒體又很容易「跟著西方走」。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媒體上的伊朗總是充斥著暴力性質的「反美」、焚燒美國國旗的遊行示威等等。其實這種報導往往脫離伊朗普通民眾的生活,並不能客觀地反映伊朗社會的真實面貌。
年輕人熱衷考託福
德黑蘭市中心有一堵著名的「打倒美國牆」,大街上到處可見反美口號,而前美國大使館的外牆更是畫滿了「反美圖畫」。自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以來,伊朗和美國便斷絕了外交關係,並打了二十多年「口水戰」,伊朗政府似乎成了反美的標誌。
當我把在現場拍的一些高喊「打倒美國」的照片給一個伊朗朋友看的時候,這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吃驚地說:「你怎麼去那種場合呢?那太不真實了!」她表示,這些遊行示威都是「政府組織的」,很多伊朗人都不喜歡這種遊行,因為「沒有什麼意義並且堵塞交通」。
這樣的看法其實代表了大部分伊朗民眾的觀點。在德黑蘭貝赫什提大學校園,一個學計算機的伊朗男孩告訴我,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並希望能夠交一些美國朋友,「因為美國人民和政府是不一樣的」。
在德黑蘭的大街上,經常可見託福、GRE等英文培訓班的大幅廣告牌。考託福已經成為伊朗年輕人時髦玩意兒,就在兩周前,我的一個伊朗朋友就通過網上報名參加了託福考試,他的目的和大多數伊朗年輕人一樣,就是希望去美國留學。
儘管伊朗是一個保守的伊斯蘭國家,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和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伊朗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實,伊朗年輕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年輕人一樣:愛穿時髦的耐克,喝可口可樂,對好萊塢明星布拉特·皮特、安吉麗娜和安妮斯頓的三角緋聞津津樂道。
柯林頓傳記很暢銷
前些天我坐火車在伊朗中部旅行,一個伊朗年輕人跑過來沮喪地說:「我在網上和外國人聊天,每當介紹自己是伊朗人的時候,他們總是說『你們是恐怖分子』!特別是美國人。要知道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我很渴望了解真正的美國社會,也希望他們能夠了解真正的伊朗人。」
這種失落的情緒在伊朗人中間是很普遍的,因為除了伊朗政府對美國言辭激烈以外,普通伊朗人大都熱切地希望了解世界。很多家庭偷偷安裝衛星電視接收裝置(這在伊朗是非法的),以便能看到外國電視臺,德黑蘭大街的報刊亭能夠買到《時代》和《新聞周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我的生活》、希拉蕊的自傳《活著的歷史》以及《哈裡·波特》等書籍都很暢銷。
其實,無論伊斯蘭革命之前還是之後,都有大量伊朗人前往美國留學和工作。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朗研究小組估計,目前在美的伊朗人大概有100萬,其中不乏包括網上拍賣公司易趣創始人皮埃爾·奧米戴爾等名流,而美國網球巨星阿加西和CNN的國際報導首席記者阿曼普爾等名人也都是伊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