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託魯奇:一個義大利人鏡頭中的紫禁城黃昏

2020-12-25 上遊新聞

今年似乎是離別之年——據《今日俄羅斯》報導,義大利知名導演伯納多·貝託魯奇去世,終年77歲。貝託魯奇於1941年3月16日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義大利導演、編劇、製作人。他執導的一些作品聞名於世,包括《巴黎最後的探戈》、《末代皇帝》等。

1972年,他執導的愛情片《巴黎最後的探戈》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1981年,執導劇情片《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該片獲得第34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在20世紀80年代,伯納多·貝託魯奇就到過中國,並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傳奇國度充滿了好奇,他多次計劃要在中國拍攝一部描寫中國偉大歷史的電影。

在1987年,他來到北京的紫禁城拍攝了經典電影《末代皇帝》,該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該片講述了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愛情與政治生活的故事。

第一批進入故宮拍電影的外國人,他們也是唯一進入太和殿拍攝的劇組,他們還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支與中國政府通力合作的外國電影劇組……這所有的第一使《末代皇帝》影視留名,今天,我們再回首這部電影,看看貝託魯奇在片場的那些事——

中、意、英合拍的《末代皇帝》以華麗的視覺景觀、精湛的場面調度展現了溥儀作為一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悲劇,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九項大獎,在全球範圍內贏得滿堂彩,是唯一一部進入世界電影殿堂的中國題材史詩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

新中國第一部禁片,就是清宮戲

清宮戲是中國影視的特色類型,其實早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有了表現紫禁城內宮廷生活的影片。1909年美國人班傑明·布拉斯基拍攝的短片《西太后》,大概是最早的表現清朝宮廷和皇族生活的影片,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拷貝。從20年代末起,中國第一代導演就把鏡頭對準了清代宮廷生活,1928年王元龍導演的《清宮秘史》和1929年到1931年由邵醉翁等導演的《乾隆遊江南》系列,是中國早期比較典型的清宮戲。

1948年,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投拍了一部《清宮秘史》,由朱石麟執導,1950年3月該片在北京、上海上映。影片通過晚清宮闈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爭,表達變法革新求國家富強的思想。但電影受到時為中宣部電影處副處長江青的指責,毛澤東也指出:「《清宮秘史》是一部賣國主義的影片,應該進行批判」。當年5月3日,《清宮秘史》在全國停止放映,成為新中國第一部遭禁演的影片。「文革」開始後,《清宮秘史》再被推上風口浪尖。1967年1月5日,香港《文匯報》全文轉載姚文元的文章,引用了毛澤東1954年批判該片為「賣國電影」的一段話,一生投入到愛國電影事業中的朱石麟看到後深受打擊,當天就因腦溢血與世長辭。當年的《紅旗》雜誌第5期,發表了戚本禹寫的文章,打著批《清宮秘史》的旗號第一次在中央報刊上不點名地批判劉少奇。此後清宮戲成為禁區,很長一段時間無人敢拍。

清宮戲的再次復興,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功不可沒,從1977年到1980年,他的「乾隆三部曲」屢屢在臺灣金馬獎上有所斬獲。1983年,李翰祥在內地與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合作,拍攝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獲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特別獎。此後,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清宮戲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幾乎佔據中國影視的半壁江山。

然而,清宮戲的真正高峰是1986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執導,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三家聯合攝製的《末代皇帝》。

2

「多國部隊」開進故宮

早在1979年,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就與義大利合作拍攝了一部電視電影《馬可·波羅》,該片獲得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這讓義大利人對中國題材意猶未盡。當時,貝託魯奇已經憑著《巴黎最後的探戈》、《1900》等片確立了自己國際一流大導的地位,但覺得義大利已經不能再給自己靈感,想換個地方進行創作,於是中國進入了他的視線。他向中方提了兩個拍攝計劃,一個是安德烈·馬爾羅的小說《人的命運》,講述的是1927年上海工人大罷工的故事;另一個就是《末代皇帝》。中方溫和地否定了第一個。

從1984年起,貝託魯奇進入劇本創作和前期籌備工作,制訂了大約2500萬美元的拍攝預算,製片人傑雷米·託馬斯為了保證影片的獨立精神,不願意好萊塢大片廠參與,因此向五家歐洲的銀行各貸款500萬美元。而美國人則覺得花這麼多錢去再現一段歐美觀眾並不熟悉的時空,製片人和導演一定是瘋了。

1985年,貝託魯奇開始進行選角工作,對於溥儀的角色,他最先見到的是美籍華裔演員尊龍。尊龍原名吳國良,1952年出生於香港,1984年出演電影《冰人》和《龍年》,聲名鵲起。貝託魯奇對尊龍很滿意,認為他具備扮演溥儀所要求的那種表現內在緊張情緒的奇特才能。但是貝託魯奇還是本著「貨比三家」的心態又挑了一圈,最後還是覺得尊龍最好。那年夏天,貝託魯奇在洛杉磯見到了放棄國內星途到美國學習的陳衝,找到了出演婉容最合適的演員。而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貝託魯奇最初是想找馬龍·白蘭度出演,不過白蘭度不願意遠赴中國,後來又曾考慮過肖恩·康納利。當貝託魯奇見到彼得·奧圖時,立即決定由他來出演莊士敦,因為奧圖身材高大、金髮碧眼,放在紅牆黃瓦的故宮和一群中國人在一起能產生強烈的視覺反差。

尊龍

由於電影採用英語對白,除了扮演監獄長的英若誠,其他說話的演員幾乎全部是美籍華人。次要的角色,貝託魯奇為了增加現場的真實感,讓助理滿北京地尋找那種具有古老氣質的演員。

劇組最大的腕兒當屬攝影指導維託裡奧·斯託拉羅。在來中國之前,他已經憑藉《現代啟示錄》和《赤色分子》兩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被譽為「用光線書寫的電影大師」。

1986年8月16日,貝託魯奇帶著他的「多國部隊」在北京開始拍攝一部使他「最花功夫」的影片,劇組有150名中國人、100名義大利人和20名英國人,還有30名翻譯。

3

拍攝登基大典,大導演躲在房車裡喝威士忌

此前,李翰祥的電影也進過故宮拍攝,而這次的《末代皇帝》則是外國故事片攝製組第一次進入故宮拍攝。更為重要的是,貝託魯奇成為第一個進入太和殿拍故事片的人,截至目前,也是最後一個。

故宮當時對片場的管理非常嚴格,沒有專門的出入證不讓進,彼得·奧圖有一次忘帶出入證就被攔在外面。此外,一般的機動車也禁止入內,奧圖這樣的大腕也只好以自行車代步。

由於文物保護的原因,攝製組不能在太和殿的地上擺放設備,軌道、搖臂、燈架全部不能使用,因此,斯託拉羅從殿外打光,並且用手提攝影機拍攝。拍登基大典那天,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她本想到故宮遊覽,但因為拍電影沒能去成。為了登基那場戲,2000名充當群眾演員的解放軍剃了光頭,製作他們的假髮使用了2200磅頭髮,工作人員事先花了10天時間培訓了50名中國員工,使他們能在兩小時之內搞定這2000名臨時演員的假髮和辮子。這一天的拍攝費用非常昂貴,之前就準備了六個月,貝託魯奇看到如此多的群眾演員,自己都有些怯場,悄悄躲在房車裡,喝威士忌壯膽。

《末代皇帝》劇照

在拍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那場戲時,需要許多輛老式汽車,在中國自然不容易找到,劇組用貨櫃從義大利運來了大約20輛還能跑的古董車,隨行還有兩位義大利技師。但是因為這些車經常出毛病,所以有時候劇組就用繩子拴住汽車,讓幾個人拉著車走,後期再加上發動機的聲音。

在北京的拍攝完成後,攝製組還在天津、大連和長春取景,而很多室內場景其實是在義大利完成的。

1987年末,影片全球公映,在倫敦首映時貝託魯奇坐在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中間。王妃在看到溥儀割腕自殺、洗手池充滿鮮血時,嚇了一跳。因此,貝託魯奇在下一個流血鏡頭出現的前一秒,用手擋住了黛安娜的視線,以免她再被嚇到。在中國公映的版本中,只是刪節了一些情色鏡頭,表現「文革」的內容全部保留。

4

橫掃奧斯卡,貝託魯奇要向中國人叩頭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末代皇帝》獲得了9項奧斯卡獎的提名,在頒獎晚會上,陳衝作為第一個擔任頒獎嘉賓的中國人,和尊龍一同頒發最佳紀錄短片獎。

《末代皇帝》劇照

陳衝說:「真高興,沒想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會提名一部中國電影。」尊龍糾正說:「《末代皇帝》不止是一部中國片,發行它的是美國公司,導演是義大利人,作曲有日本人、美國人,所以……」陳衝連忙問道:「那麼這是一部?」

尊龍語帶雙關地說:「可以說是一部環球(美國電影公司)性的影片」。陳衝故作不解:「什麼?這不是哥倫比亞公司的電影嗎。」

最終,《末代皇帝》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配樂9項大獎,9項提名全部兌現。在今天看來,這一成績僅次於《賓虛》、《鐵達尼號》、《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的十一項和《西區故事》的十項,與《琪琪》並列影史第五。

《末代皇帝》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曲家蘇聰還和日本人坂本龍一、美國人大衛·拜恩一同分享了最佳配樂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中國人(此前黃宗沾、姜嶽是以外籍華人身份獲獎)。憑心而論,蘇聰只寫了兩首樂曲,坂本龍一和大衛·拜恩的作品從流傳度上講更為廣泛一些,坂本龍一還在電影中客串了有「偽滿洲國夜皇帝」之稱的甘粕正彥一角。

這是貝託魯奇第一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上臺領獎時激動地說:「我要感謝中國人和中國,感謝中國政府允許我去拍攝這個『美麗的國家』,還感謝尊龍、陳衝以及許多在攝影機前後無名的中國人。我應該向他們致以中國式的叩頭。這是我生命中最激動的時刻,我不能將它隱藏起來。」

1988 年 4 月 11 日在洛杉磯 , 奧斯卡頒獎典禮,《末代皇帝》主創人員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 :編劇馬克·派普洛、製片人傑雷米·託馬斯、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剪輯師卡布裡拉·克裡斯蒂尼、攝影指導維託裡奧·斯託拉羅

不過,《末代皇帝》在當時的國內評價並不太高,有一種言論是「《末代皇帝》在國內連金雞百花都拿不到」。貝託魯奇承認,在歷史與故事之間,他選擇了故事。對於中國從1908年溥儀登基到1967年溥儀去世的歷史,《末代皇帝》追求一種宏觀上的寫意與神似,而不拘泥於歷史事實的考證,這一點最被中國人詬病,影片的西方化視角也讓中國人有諸多不習慣。

編者結語:這部電影無疑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影片結局也顯得十分意味深長——溥儀買了一張故宮門票,回到了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黃昏的餘暉中,他偷偷溜到自己曾經的「龍椅」旁,拿出了登基那天藏的蟈蟈罐子。那隻蟈蟈,慢慢爬了出去……

在西方視角的電影中,最後卻是東方式留白的餘韻悠長,貝託魯奇,一個義大利導演,拍了一個很中國的故事,已是十分不易。

《末代皇帝》經典鏡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去世 曾執導電影《末代皇帝》
    關鍵詞:好萊塢  「他們需要美國導演拍不出的東西」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1941年3月16日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父親是一名詩人、影評人,受家庭影響,貝託魯奇發表的首部文學作品就獲得維雅雷吉歐文學獎,而其在電影上的才華也很快就展現出來,他說:「我很早就開始做電影了,所以我對攝影機、劇情、鏡頭有很強烈的感觸,並能自如運用。」
  • 《末代皇帝》導演貝託魯奇去世 享年77歲 第一個進入紫禁城拍攝的...
    2007年,貝託魯奇在祖國義大利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1年,貝託魯奇獲得坎城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得知貝託魯奇離世的消息,曾擔任《末代皇帝》副導演的中國導演寧瀛告訴時光網,她此刻非常難過,「今年夏天在義大利見面的時候他(貝託魯奇)說,突然好想再回中國看看。」
  • 導演貝託魯奇留名星光大道 曾執導《末代皇帝》
    電影網訊 美國好萊塢當地時間11月19日,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獲得星光大道一顆星
  • 貝託魯奇將任威尼斯主席 義大利巨匠二度出山
    《末代皇帝》《戲夢巴黎》導演、義大利人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將成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這是已73歲高齡的貝託魯奇生涯第二次擔任威尼斯主席。上一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席則是美國導演麥可?曼(金獅獎為《聖殤》)。
  • 貝託魯奇將任第70屆威尼斯主席 義大利巨匠二度出山
    義大利著名導演貝託魯奇時光網訊 《末代皇帝》《戲夢巴黎》導演、義大利人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將成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這是已73歲高齡的貝託魯奇生涯第二次擔任威尼斯主席。上一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席則是美國導演麥可-曼(金獅獎為《聖殤》)。貝託魯奇上一次現身威尼斯還是在2011年的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他當時受邀為與他同時代的義大利「新電影」代表人物馬可-貝羅奇奧頒發終身成就獎。而貝託魯奇自己也在2007年獲得了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 《紫禁城的黃昏》:莊士敦和高伯雨筆下的近代中國
    透過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和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的《紫禁城的黃昏》,我們能為溥儀及其時代構建起基本的敘事輪廓,但高伯雨翻譯的《紫禁城的黃昏》仍然顯得獨具一格,它為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新的細節和洞見。這本書的文字,至少交織著三重聲音:莊士敦的敘述,溥儀的自傳,以及高伯雨的評註。作者 李琬
  • 《末代皇帝》義大利導演中國故事,奧斯卡9項大獎,有啥攝影特點
    比如在宮廷戲劇和太妃們的監視,這幾個鏡頭中,貝託魯奇用服侍,聲音,道具和鏡頭技術,充分的描繪了一個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某些元素的神秘性的想像。從西方人的視角看來,這些細節無疑是落後的、封建的、醜陋與反人性的。
  • 唯一1部紫禁城拍的影片,1987年由外國人導演,獲眾多奧斯卡獎項
    說起這個唯一一個在紫禁城裡拍的電影,當之無愧它就是由外國導演貝納貝多貝託魯奇拍的《末代皇帝》。這部拍攝於1987年的歷史巨作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它不僅僅是一個外國人演繹的中國故事,更加反映了一個外國導演對待中國故事的一個態度。
  • 貝託魯奇留名星光大道 電影作品將被重新製作
    之前獲得該項榮譽義大利影人還有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f Valentino)、安娜·曼南妮(Anna Magnani)、恩裡克·卡魯索(Enrico Caruso)、索非亞·羅蘭(Sophia Loren)。    貝託魯奇的名字將會在2月19日在好萊塢中國劇院前揭幕,並作為2月17日到2月23日期間舉行的義大利電影回顧展活動的一部分來舉行。
  • 拍過動畫片和MV,還跟貝託魯奇學習過
    由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正在影院上映,目前累計票房超4000萬,是婁燁電影票房的最好成績。近日有網友整理出了婁燁出道至今的一些小秘聞,讓網友們大呼原來婁燁是個「寶藏導演」。比如,婁燁曾經是一個MV導演,1998年劉歡演唱的那首《從頭再來》的MV就是他執導的,這首歌當年激勵了無數下崗工人。除了執導過MV之外,在當導演之前,婁燁還曾經製作過動畫片。1983年他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動畫製作專業,曾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過兩年,參與過著名動畫片《天書奇譚》。
  • 亞洲美男演末代皇帝,女主戲裡戲外讓人討厭,陳凱歌跑龍套
    中國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嬴政,權傾天下威懾四方;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宣統博儀,受制於人囚居皇城。在籌拍部電影前,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尋來《紫禁城的黃昏》和《我的前半生》等資料,深入了解這位末代皇帝的人生。《紫禁城的黃昏》的作者是溥儀老師約翰·約翰斯頓,《我的前半生》是溥儀的自傳書。
  • 《末代皇帝》中溥儀重返紫禁城,眼前卻是故宮,感嘆山河歲月已變
    貝託魯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儀以遊客的身份故地重遊紫禁城,再登太和殿,這自然是虛構的電影情節。我不知道,假如真的有這種際遇的話,重返紫禁城,溥儀會是怎樣的心境呢?回首來時路,他走出紫禁城的路太短,走回紫禁城的路又太長。所謂白雲蒼狗,世事如幻,一生到頭,閱盡世事鉛華。萬千哀涼俱化靜水,若有感慨,終不過是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 是春天·在家鄉追逐黃昏的鏡頭
    這是散步隨著近晚霞的天空不經意間追到了田畈之間,剛被耕的田壩和那時天空中的散雲「恰巧」地構成了廣闊的結合,也就「不那麼巧合」地鑽進了我的鏡頭。真正是「水田與天共成一色」亦是散步有意而為之,追逐到了家鄉禮堂旁老年驛站的天野一空亦是散步所拍,不同的是「一人行」到「倆人行」,鏡頭前的模特是我高鼻梁的younger brother,口中吹著將熄未泯的香菸,稱著這落日的霞光,抓拍剪影立即成像錄入鏡頭,這張圖的剪影「恰如其氛」。以樹葉為前景,虛化,拉遠天空與地面的距離,色彩三層像極了千層蛋糕的顏色。
  •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坂本龍一演了1個角色還作了44首曲子
    《俘虜》中的大衛·鮑伊與坂本龍一1987年,在貝託魯奇的影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坂本所作的音樂捧得奧斯卡,在影片中,他還飾演了監控溥儀的日本軍官甘粕正彥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新近出版的《音樂即自由》一書中,節選了坂本龍一口述的拍攝《末代皇帝》及為這部電影作曲的「一團混亂」的故事。劇組輾轉北京、大連、長春之間,在真的紫禁城裡拍戲,仿佛「時光倒流」;坂本拒絕執行貝託魯奇導演安排的切腹情節,「是要選擇切腹?還是要選我?」最後他們只好改成了開槍自殺。
  • 紫禁城600年,如何化作75分鐘音樂?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樂團委約李博禪創作一部時長75分鐘的民族交響史詩《紫禁城》,12月30日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從外灘到紫禁城關於紫禁城的聽覺印象,不少人會想起貝託魯奇電影《末代皇帝》的配樂。1988年,該片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
  • 上海民族樂團深秋尋訪故宮,海派民樂用75分鐘展現恢弘紫禁城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築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聖莊嚴的象徵。圖說:主創們在故宮採風主創們走上午門城樓,「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吸引著八方遊客圍觀,256米的展線展出了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 美麗的義大利,裡奧馬焦雷海邊的黃昏實在太美!
    裡奧馬焦雷Riomaggiore 建議來五漁村的朋友可以選擇一個村子住上一晚,海邊的黃昏實在太美!待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懸崖村落更是美的一塌糊塗。上帝貌似在很多地方都打破了調色盤,這裡也算得上一處吧 霞光把小白豬變成了金燦燦的小金豬,小孩的臉也被霞光照地紅彤彤的。
  • 「醉」愛義大利——電影裡的那些取景義大利的唯美鏡頭
    在取景中,我們能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道生活、義大利女人的萬股風情還有西西里的傳統小社會特色。義大利語真好聽,西西里真美。裡維埃拉人慵懶唯美的鄉村夏日——河水邊水汽瀰漫、桃子成熟的味道攪動空氣,還有朦朦朧朧的沒有那麼熾烈卻足夠溫煦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