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無法赴北京參觀即將閉幕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換一種形式,在上海也可以感受紫禁城的恢宏傳奇。12月30日,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民族交響史詩《紫禁城》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這部75分鐘的作品是今年首臺以此為主題的原創作品。本周,主創人員走進故宮博物院採風,挖掘這座巧奪天工的建築背後的歷史積澱,試圖以民族管弦樂為上海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
圖說:故宮 上海民族樂團供圖(下同)
建築孕育凝固音樂
在故宮的建築學專家看來,整座故宮就像是一部交響樂,從午門到神武門,整個中軸線上的起伏,就像樂章一樣富有變幻——正陽門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最後景山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收官。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築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聖莊嚴的象徵。
圖說:主創們在故宮採風
主創們走上午門城樓,「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吸引著八方遊客圍觀,256米的展線展出了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展覽形式設計緊扣時間主題,以四季變化的景象為背景,使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變化的美感。
這恰巧也與《紫禁城》四首幕間曲傳遞的意向不謀而合,二胡展現春的勃發,笛子展現夏的盛放,古琴展現秋的沉澱,蕭展現冬的寂滅,四季輪轉,從另一角度詮釋紫禁城的生命張力。
樂音勾連鄉土記憶
在《序曲》中,燈光暗暗地壓下來,觀眾將聽到鴿哨在劇場環繞,鼓聲、歌聲從遠處飄來,紫禁城的大門徐徐打開……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邀約90後青年作曲家李博禪來創作這部作品,再續2年前民族交響史詩《英雄》的前緣。
李博禪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鴿哨是他童年每天迴蕩在耳邊的聲音,哪怕就是現在,行走在老北京的胡同裡,依然能聽到熟悉的鴿哨。關於對故鄉的情愫,他都融入了音符中。
圖說:主創團隊採風留影
如今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的李博禪,口音保留著京味兒。短途採風,他的身體反應卻還停留在上海,穿行在首都的鬧市,他甚至會恍惚:「哎,我周圍怎麼有人說北京話?」
目前,《紫禁城》音樂創作已經完成五分之三,這一次進宮,讓李博禪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小時候每年都要進宮好幾次,都沒有這一次採風收穫大。」對他而言,寫紫禁城,他不願意用一些顯而易見的符號堆砌,而是通過宮廷禮樂將紫禁城的禮樂秩序、家國理想、文化精神表達於方方面面。
歷史融入當代轉化
如果說起故宮留給人們印象深刻的音樂畫面,相信很多人會對貝託魯奇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記憶猶新,每一幀畫面,都能回憶起坂本龍一創作的音樂。羅小慈認為,故宮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符號,民族管弦樂自然不能缺席,因而,樂團主動創作《紫禁城》,這樣的念頭,已經在她的腦海裡盤旋了多年。
圖說:主創團隊參觀故宮
《周禮》有言:「匠人營國。」一石一木,一紙一畫間,便有了紫禁城的家國。舞臺上的紫禁城,不再是一磚一瓦的實景,而成了極簡的梁柱線條。導演龔玉嬌用一道一道的景片,勾勒出等級森嚴的重簷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通過拼接,觀眾也會形成不同的觀賞建築的視角。
儘管紫禁城歷史悠久,但最終樂團創作出的作品,要符合當代審美,這也是此次主創團隊大部分都是90後的原因之一。「宮廷雅樂和當代人的視聽習慣,需要做很多轉化,我們的聲場是需要重新構建的。」羅小慈提到,主創們還將嘗試重新定義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編制和形式,以此呈現出一個更符合民族音樂表達、更具中國文化底蘊的當代民族管弦樂。(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