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樂團深秋尋訪故宮,海派民樂用75分鐘展現恢弘紫禁城

2021-01-20 新民晚報

如果你無法赴北京參觀即將閉幕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換一種形式,在上海也可以感受紫禁城的恢宏傳奇。12月30日,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民族交響史詩《紫禁城》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這部75分鐘的作品是今年首臺以此為主題的原創作品。本周,主創人員走進故宮博物院採風,挖掘這座巧奪天工的建築背後的歷史積澱,試圖以民族管弦樂為上海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

圖說:故宮 上海民族樂團供圖(下同)

建築孕育凝固音樂

在故宮的建築學專家看來,整座故宮就像是一部交響樂,從午門到神武門,整個中軸線上的起伏,就像樂章一樣富有變幻——正陽門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最後景山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收官。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築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聖莊嚴的象徵。

圖說:主創們在故宮採風

主創們走上午門城樓,「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吸引著八方遊客圍觀,256米的展線展出了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展覽形式設計緊扣時間主題,以四季變化的景象為背景,使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變化的美感。

這恰巧也與《紫禁城》四首幕間曲傳遞的意向不謀而合,二胡展現春的勃發,笛子展現夏的盛放,古琴展現秋的沉澱,蕭展現冬的寂滅,四季輪轉,從另一角度詮釋紫禁城的生命張力。

樂音勾連鄉土記憶

在《序曲》中,燈光暗暗地壓下來,觀眾將聽到鴿哨在劇場環繞,鼓聲、歌聲從遠處飄來,紫禁城的大門徐徐打開……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邀約90後青年作曲家李博禪來創作這部作品,再續2年前民族交響史詩《英雄》的前緣。

李博禪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鴿哨是他童年每天迴蕩在耳邊的聲音,哪怕就是現在,行走在老北京的胡同裡,依然能聽到熟悉的鴿哨。關於對故鄉的情愫,他都融入了音符中。

圖說:主創團隊採風留影

如今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的李博禪,口音保留著京味兒。短途採風,他的身體反應卻還停留在上海,穿行在首都的鬧市,他甚至會恍惚:「哎,我周圍怎麼有人說北京話?」

目前,《紫禁城》音樂創作已經完成五分之三,這一次進宮,讓李博禪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小時候每年都要進宮好幾次,都沒有這一次採風收穫大。」對他而言,寫紫禁城,他不願意用一些顯而易見的符號堆砌,而是通過宮廷禮樂將紫禁城的禮樂秩序、家國理想、文化精神表達於方方面面。

歷史融入當代轉化

如果說起故宮留給人們印象深刻的音樂畫面,相信很多人會對貝託魯奇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記憶猶新,每一幀畫面,都能回憶起坂本龍一創作的音樂。羅小慈認為,故宮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符號,民族管弦樂自然不能缺席,因而,樂團主動創作《紫禁城》,這樣的念頭,已經在她的腦海裡盤旋了多年。

圖說:主創團隊參觀故宮

《周禮》有言:「匠人營國。」一石一木,一紙一畫間,便有了紫禁城的家國。舞臺上的紫禁城,不再是一磚一瓦的實景,而成了極簡的梁柱線條。導演龔玉嬌用一道一道的景片,勾勒出等級森嚴的重簷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通過拼接,觀眾也會形成不同的觀賞建築的視角。

儘管紫禁城歷史悠久,但最終樂團創作出的作品,要符合當代審美,這也是此次主創團隊大部分都是90後的原因之一。「宮廷雅樂和當代人的視聽習慣,需要做很多轉化,我們的聲場是需要重新構建的。」羅小慈提到,主創們還將嘗試重新定義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編制和形式,以此呈現出一個更符合民族音樂表達、更具中國文化底蘊的當代民族管弦樂。(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焦點

  • 紫禁城600年,如何化作75分鐘音樂?
    走在故宮中軸線上,紅牆金頂白玉欄杆之間,「90後」作曲家李博禪聆聽著歷史的迴響。日前,記者跟隨上海民族樂團赴故宮採風。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樂團委約李博禪創作一部時長75分鐘的民族交響史詩《紫禁城》,12月30日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
  • 「古典交響+海派民樂」上海大劇院2020跨年音樂會別具一格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12月27日報導:12月31日晚,上海民族樂團與上海大劇院聯合製作的《樂響四季》2020跨年音樂會將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精彩上演。  當晚演出從22:45開始直至2020年1月1日凌晨之後結束,著名指揮家葉聰將攜手表演藝術家喬榛、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男中音歌唱家周正中,與上海民族樂團一起,用民樂名曲回溯四季更迭的點滴時歲,呈現萬象更新的新歲新夢。以一場溫馨典雅的民樂音樂會賀歲,這在申城新年眾多演出中獨樹一幟。
  • 上海民族樂團:創作者不能僅「複製粘貼」民樂素材
    原標題:上海民族樂團:創作者不能僅「複製粘貼」民樂素材  近些年全國悄然掀起民樂熱潮,學二胡、笛子、古箏的琴童與愛好者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有評論直言,僅靠幾個大師級演奏家帶動樂團的時代過去了,民樂不能只有《彩雲追月》《春江花月夜》。
  • 上海民族樂團:平均每年首演原創新作30餘部-樂團,上海,民樂,演奏...
    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大型民族樂團之一,上海民族樂團近年嘗試推出經典改編和原創曲目,從民樂這一「音樂母語」中發現新鮮感,平均每年首演原創新作達30餘部(首)。去年一年,樂團演出更是超過150場。上海民族樂團不僅改變了過去演出只有經典老曲目的局面,而且新作不斷,激活了市場,推出了一批懂藝術會經營的新人。
  • 上海民族樂團:從"十年只有一張節目單"到年演出152場-民樂,樂團...
    走過63年的上海民族樂團,嘗試在傳承與革新中推出新的民樂作品。近10年來樂團陸續引進民樂經典《西北組曲》《春秋》《愁空山》,同時加大委約和創作力度,創編了《龍躍東方》《太陽祭》《青銅樂舞》等保留曲目,推出一系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民樂代表作。有了充足作品打底,樂團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專業演出季主題音樂會。
  • 古典交響+海派民樂,上海大劇院今年的跨年不一樣
    與往年不同,上海大劇院首次以「古典交響+海派民樂」的雙重形式賀歲:12月30日、31日,指揮家法比奧·路易斯將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帶來兩場風格不同的新年音樂會;12月31日,指揮家葉聰將執棒上海民族樂團,帶來海派民樂《樂響四季》。
  • 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達成戰略合作 發布《天地永樂·中國節...
    新華網北京11月14日電(邢賀揚)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新聞發布會13日下午在中央民族樂團民族音樂廳舉辦。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中央民族樂團黨委書記劉傑,副團長趙東升,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玉普,副團長趙聰出席發布會。
  • 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津津有味」巡演 用民樂展示天津
    原標題:「津津有味」用民樂展示天津(圖) 作為收官之作,這場音樂會也為民族樂團2017「津津有味」巡演畫上了圓滿句號。歷時13天,走過6座城市,跨越1600多公裡,樂團將來自天津的民樂之聲綻放在全國舞臺。   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是國內民樂界一支公認的有傳統、有實力、有曲目的團體。近年來,通過精心策劃的「名家名曲」等演出系列,樂團與活躍在當今舞臺的多位不同風格的知名指揮家合作,在演奏經驗和曲目上更上一個臺階。
  • 走近廈門青年民族樂團:17載弦歌不斷 奏響民樂華章
    為完美呈現演出,廈門青年民族樂團抓緊排練。蘇華琦 攝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嗩吶鑼鼓齊鳴,熱鬧歡快,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近日,為慶祝國慶69周年及改革開放40周年,「奏響新時代」———廈門市慶祝國慶69周年暨改革開放40周年民族音樂會在閩南大戲院舉行。廈門青年民族樂團的精彩演出得到了觀眾們的高度讚賞。這場音樂會,他們已醞釀了大半年。  本期《音樂廈門》,記者帶您去本場音樂會的幕後,了解這支17歲民樂團的成長故事。
  • 上海民族樂團攜手臺北市立國樂團帶來《臺灣風情》音樂會
    一來一往的上海臺北雙城樂展,用民樂架起一座橋梁,增進兩岸友好交流。音樂會由活躍於臺灣樂壇的青年指揮家江振豪執棒上海民族樂團,用音樂展現臺灣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場音樂會還特邀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席陳慧君及嗩吶聲部首席林子由與上海民族樂團聯袂演繹兩首風格不同的民樂協奏曲。二胡協奏曲《行雲流水》由臺灣作曲家蘇文慶創作,首演者陳慧君帶來恰如其分的詮釋。樂曲突出體現二胡的歌唱性特質,抒發內心的自在與沉靜,流露對生命的讚頌。
  • 歷史的朱紅與文明的恢宏交相輝映,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全球首演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感慨,這和今晚首演的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裡的冬之意象不謀而合。下過初雪的上海迎來驟冷的天氣,上海的舞臺也穿越回了北平。一抹故宮朱紅,帶給上海觀眾無限新年的暖意。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故宮博物院的特別支持下,上海民族樂團攜手上海大劇院、上汽集團、上海國際藝術節,以上汽之夜·《紫禁城》開啟了上海大劇院一中一西2021新年音樂會的序幕。
  • 廣東民族樂團音樂季閉幕式展現「最炫」民族風
    在7月4日的廣東民族樂團音樂季閉幕式——「最炫民族風」音樂會上,兩位著名的國樂名家又將精彩亮相,分別是著名的民樂指揮家,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以及中國二胡名家於紅梅。音樂會薈萃了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樂經典曲目,如古曲《流水》、新疆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蒙古族音樂《萬馬奔騰》、廣東音樂《平湖秋月》、安徽民歌《鳳陽花鼓》、陝北民歌《趕牲靈》、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等,展現東西南北最炫民風! 王甫建是當代中國民族器樂領域最出色、最具影響力的指揮家之一。2005年擔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及藝術總監以來,帶領這支樂團步入新的輝煌。
  • 《姑蘇行》《喜相逢》《十面埋伏》……上海民族樂團送樂到靜安...
    《姑蘇行》《喜相逢》《十面埋伏》……上海民族樂團送樂到靜安居民家門口啦→ 2020-11-14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攜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1月13日,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左三)與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琵琶演奏家趙聰(右二)在北京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書。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周瑋)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13日達成戰略合作,將攜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又是中央民族樂團建團60周年。
  • 天津民族樂團最強陣容 7月獻演上海東藝
    7月15日上午,天津民族樂團攜這臺名為《津津有味》的大型民族音樂會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在酷暑之際給上海樂迷帶來一場民樂盛宴。  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成立於1953年,從一個民樂小組逐漸成長為一支編織完備、實力雄厚的優秀大型民族樂團,培養出一代又一代享有盛譽的民樂演奏家、作曲家,為傳播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
  • 以民樂之美抒佳節情思 湖南民族樂團端午強勢回歸
    (6月24日晚7點30分,湖南民族樂團將開啟2020年長沙音樂廳首場中國民族音樂會——《楚韻瀟湘》端午節音樂會,用民樂傳頌經典、致敬千年文明。)(為在端午前夕給星城樂迷獻上一場曲目精彩、內容豐富的音樂盛會,湖南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正精心排練。)
  • 哈爾濱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將首登國家大劇院
    這支由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樂系青年師生組成的年輕樂團,將在系主任、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的帶領下,攜手著名指揮家王甫建,演繹一系列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將用民族管弦樂大氣恢宏、風格多樣的音樂語言與載體來彰顯中國民樂藝術尤其是黑龍江音樂文化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底蘊。
  • 二胡+大提琴版《梁祝》、民樂重奏《野蜂飛舞》、爵士搖滾味《百鳥...
    》攜手江浙滬皖四地音樂家協會以及上海民族樂團,以海派民樂的聲音,匯集了長三角地區多元的文化特質和優秀的民樂精英,充分展現了長三角地域文化的魅力,彰顯了新時代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為了進一步促進長三角民樂的區域聯動和資源共享,同時升級打造「錦繡中華」的品牌魅力,更大程度發揮「上海之春」推介優秀劇目的功能,一臺《錦繡中華·海上生民樂》音樂會將於12月17日在浙江寧波舉辦。這也是上海之春《錦繡中華系列音樂會》走出上海,走向長三角的首次嘗試。《驚夢》音樂會將由上海民族樂團擔綱演奏,並邀請寧波地區優秀民樂演奏家同臺演出。
  • 現場|《海上生民樂》在巴黎向世界直播,「用我們的真心換你們的...
    這是世界著名的巴黎愛樂音樂廳自2015年落成開放以來首次上演中國民樂。充滿現代氣息的音樂廳外牆用投影打出四個漢字「新年快樂」,廳內4層觀眾席,2400個位置座無虛席。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近兩個小時的演出,觀眾屏息凝神,細細品味每一個音符,謝幕時毫不吝惜掌聲與歡呼。
  • 上海夏季音樂節學生民族樂團首演贏得滿場掌聲
    前天晚上,美國指揮家、作曲家亞歷克斯·懷斯帶領上海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的60個孩子,演繹的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贏得滿場熱烈的掌聲,而在7天前,這些孩子們連曲子還「完全沒法聽」。  昨晚,成立一年的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迎來了首次專場音樂會。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孩子們進步得很快,但最打動我的還是他們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