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已知傳播途徑,以近距離飛沫、接觸為主,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還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
官方通報指出,在確診患者的糞便中能夠檢測出核酸陽性,這說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複製並且存在,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更讓人心驚的是,有「毒」的糞便還可能通過下水管道系統進行二次傳播,讓病毒趁機進入家裡。
據央視網報導——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團隊近日分別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這一發現證實了排出的糞便中的確存在活病毒。
鍾南山院士團隊專家、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表示,這個發現證實了排出的糞便的確存在活病毒,儘管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存在糞口傳播,但結合香港青衣長康邨康美樓最近發生同一建築發生2名新冠病毒患者,可能與該樓的下水道的汙染相關。
專家表示,是否存在糞口傳播目前還需進一步研究,不要過度緊張或恐慌,一定要勤洗手、勤消毒,食物煮熟再吃,注意個人和家庭衛生,注意下水道的通暢及必要的消毒。
雖然目前新冠病毒是否「糞口傳播」還沒有充分證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防患於未然,做好防護也很有必要。
為了儘量降低感染風險,陶城君推薦使用非接觸式的或對病毒有更好隔絕作用的衛浴產品,另外還要注意做好衛生間防疫工作,防控下水道傳播。
非接觸式衛浴產品預防交叉感染
公共場所人員流動性大,人員情況複雜,有著較高的感染風險,使用非接觸或對疫情防控有一定作用的衛浴產品顯得尤為必要。
1.感應龍頭
感應龍頭通過紅外線反射原理,有當人手放在感應區就可觸發水龍頭出水,離開感應區龍頭就自動關水。
在醫院、服務站、機場、景區等公共場所的衛生間,感應龍頭已得到較大普及,特別是醫院為了保護醫患生命安全,感應龍頭使用率高於其他場所。但目前仍有不少公共設施僅使用傳統的觸摸式龍頭,這可能為病毒傳播提供了窗口。普及感應龍頭,任重而道遠。
2.腳踏式龍頭
腳踏式龍頭的出水和關水由腳踏開關和控制閥完成,無需用手接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避免細菌交叉感染,離腳即關的特性也確保了它的節水性。醫院、學校、辦公寫字樓、車站、碼頭、高速路服務區、娛樂場所、工廠等公共場所都是它發揮價值的地方。
3.一次性馬桶坐墊
目前,無論是機場、車站、公園還是醫院,馬桶都被廣泛使用。但出於衛生考慮,不少人對在公廁使用馬桶較為抗拒。有了一次性馬桶坐墊,廁所衛生安全問題就迎刃而解。一次性馬桶坐墊多數採用電子晶片控制,只需輕輕一按,便自動將用過的便潔套捲走,轉出乾淨的部分,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4.智能馬桶
越來越多公共場所已經為廁所安置馬桶,不過配備臀洗、除臭、殺菌等功能的智能馬桶,選用率仍相對較小。目前,在新型冠狀病毒存在糞口傳播風險的認知下,智能馬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方面,智能馬桶的臀洗功能能最大限度減少糞便殘留,避免汙物粘著衣物製造二次汙染;另外,部分產品配備泡沫盾功能,能有效消毒殺菌,而除臭功能也能遏制廁所的反味問題。如果條件允許,公共場所應優先選用智能馬桶。
居家防疫,衛生間是重中之重
公共區域衛生狀況不能忽視,居家環境同樣如此。若居家衛生環境不過關,或設備使用不當,也可增加感染風險。
■ 確保U型集水管水位充足
當U型集水管中存滿水時,就可以起到居家環境與下水道系統的隔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毒傳播。所以要注意檢查家中所有下水管道,給家中所有地漏、洗手臺等的U型集水管進行注水,以確保水位充足。
浴室、廚房上方,如有排汙管道,還需檢查它們是否有裂縫和漏液,如有,一定要及時進行修補,以防漏液直接漏進家中。
■ 選用高水封、大衝力的馬桶
新型冠狀病毒的糞口傳播風險受到極大關注,廁所馬桶成為家居防疫重點。如果考慮近期更換馬桶,可選擇高水封、衝力大的產品。高水封馬桶能阻斷氣體上湧,有效避免反味,衝力大可提升馬桶衝淨率,細菌不殘留。
■ 用完馬桶後立即衝水併合上蓋板
由於可能存在糞口傳播的風險,且馬桶衝水時對周遭空間存在一定的水花飛濺和氣體揮發,建議用完馬桶後立刻衝水,同時閉上馬桶蓋板。
■ 使用蹲便器蓋板
雖然馬桶正成為越多越多家庭的如廁首選,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仍有較多的家庭在沿用蹲便器。出於衛生考慮,在家裡使用蹲便器的情況,可考慮配備合適尺寸的蹲便器蓋板,以隔斷可能存在的反味問題。
■ 向水箱投放潔廁靈
水箱是馬桶標配,蹲便器產品也可搭載水箱使用。但如果使用不當或清潔不周,水箱很可能成為藏汙納垢的地方。建議在水箱內投入一些潔廁靈之類的產品,衝水時有助殺死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