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金明大/河南信陽報導
當地有關部門如此「又輕又快」地「查處」,或有立「擋箭牌」之意,因為在此之前,信陽也出現了「別墅群」,而且是市委市政府的「別墅群」
7月6日,一個名為「強悍: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區處級官員別墅群」的帖子出現在網絡上。
該帖披露,河南省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存在「最牛別墅群」:3000萬元巨資收購的黃金地塊,建成該局「處級領導別墅群」,該別墅當前價值約200萬元,分配給領導時只收成本20萬元。
此帖後被廣泛轉載,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緊接著,河南某媒體報導稱:7月11日,信陽市紀委、監察局對信陽市國土局「超面積集資建房」問題迅速查處:停辦手續、補交房款,相關領導寫出「深刻檢查」。
意外的是,此舉再次引發網友及輿論的廣泛質疑,甚至有人認為此舉或為「擋箭牌」,背後另有內幕。
網上驚曝「最牛別墅群」
這個帖子最早出現在天涯社區「傳媒江湖」版塊,時間是7月6日13時45分。
作者「米蘭血液」在帖中透露,信陽市是國家級貧困市,經濟發展水平位列河南省倒數第三,但就是這樣的城市,「 地方官員的別墅群」卻是超級強悍。
帖子稱,信陽市國土資源局處級領導別墅群位於信陽市湖東大道2號,土地來源為信陽市國土資源局的二級機構-- -信陽市國土儲備中心2004年花3000萬元巨資收購的一宗40畝黃金地塊,緊鄰信陽市的溮河和湖東大道,被譽為信陽市最適合居住的區域。這宗土地很快被信陽市國土資源局的領導看上,取消其原定的拍賣出讓計劃,10畝用於建設信陽的 「土地大廈」(即信陽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大樓),剩餘30畝用於建設這個處級領導別墅群。分配給領導時,僅收取建築成本,每套約20萬元,而當前實際價值約200萬元。由於信陽市國土資源局的處級領導太少,別墅太多,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用來與信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分享。領導們車來車往,導致門口堵車,成為信陽市的一大風景。
此帖圖文並茂,引發議論紛紛。
住戶都是處級幹部
7月16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來到了「最牛別墅群」的所在地---信陽市湖東大道2號。
黑色的電動伸縮門橫攔在小區門口,身穿淡藍色服裝的門衛警惕地望著路人,一塊橢圓形的巨石立在門口右側,上面用紅色油漆寫著「國桂園」三個大字,落款為「傳明」。
「這是國土局家屬院!」途經這裡的一位市民告訴本刊記者,「看到沒,在石頭上題字的就是信陽市國土局局長熊傳明。」
從小區門口望去,裡面樓房參差,綠樹成蔭。門口是嶄新的11層辦公大樓,辦公樓後面是四棟六層高的住宅樓,辦公樓和住宅樓的環繞下,三排白牆紅頂的聯排別墅在綠樹紅花的掩映下尤為醒目。
別墅高兩層半,帶獨立小院,黑門白欄,別致美觀。
「這裡面住的都是國土局的處級幹部。」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原副局長許貽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其中五位已經退休(多為副局長),兩位退居二線,四位依然在職,沒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
許貽國住在5號樓,他是2006年搬來的,此前住在信陽市委住宅樓的六樓。他對網上 「別墅群」的說法十分不滿:「你看看房子背面,這像別墅嗎?」
許貽國介紹,小區裡共有七棟住宅樓,1、2、3、4號都是六層的職工住宅,5、6、7號為兩層半的「聯體房」 ,像這樣的房子只有這三排,總共11戶,「這能叫『群』嗎?」
同樣住在5號樓的信陽市國土局在職調研員許明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5、6、7號樓住的確實是局裡的處級幹部,共11戶;而1、2、3、4號樓住的則是國土局機關和二級機構的幹部職工,共有137戶,「小區裡根本沒有市領導。」
住在7號「聯體房」的信陽市國土局原副局長邵克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聯體房」大小相同,每戶都是東西長11.3米,南北寬9.7米,每戶建築面積242.77m2。
許明洲介紹,1、2、3、4號樓的住宅面積大小不一:副處級幹部180m2~200m2,科級幹部150m2 ,一般職工都是120m2。
「這不叫別墅!」提到「國桂園」內的「聯排別墅」,信陽市國土局副局長李積光向《瞭望東方周刊》強調,「國土資源部對此有明確的定義。」
李積光所稱的「定義」,是指國土資源部地籍司司長樊志全在2006年中國地交會上對「別墅」的說法:別墅現在還是指獨門獨院、兩至三層樓的形式。
此前,2006年4月8日,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李海洋曾經較為模糊地表示,別墅是指「獨門獨戶獨院的那種,佔地面積又相當大,容積率又非常低」,他表示,目前部分城市郊區的聯排、雙拼別墅以及TOWNHOUSE項目,並不屬於別墅,應劃入高檔住宅的範圍。
對此,一位信陽市民聽完本刊記者的轉述後啞然失笑:看來,只有我們老家農村的「獨門獨院」算是標準的「別墅」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