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華海遊人如織 北廟水庫大壩全景
去年12月21日,保山市城市生態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大突破,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順利通過國家溼地公園評審會評審,成功列入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項目。
近年來,保山市將生態作為立市之本、發展之基,確立了「生態立市」戰略,不遺餘力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精心打造「生態保山、森林保山、綠色保山、美麗保山」四張名片,加快城市生態化建設步伐,努力構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
高位推動 試點申報推進迅速
青華海地處保山城市中心位置,是保山躍動的「心肺」。據史料記載,保山壩子原為沼澤、湖海、汪洋之地。自明代開始墾殖,民國時期,今保山城東的青華海還依然存在——東至大官廟,西到紅花村,南至漢莊,北到板橋,南北長約15公裡,東西寬約10公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水利工程建設和東河不斷疏浚,對青華海進行排乾墾殖,保山城外萬頃碧波的水景也一去不復返,成為當地人心頭的一大憾事。從現今仍存的 「打漁村」、「東海子」、「黑龍塘」等地名,可以想見當時溼地面積廣大、水產豐富的特點。
2008年來,保山市先後開展了青華海景觀規劃、保山中心城市東河景觀規劃、雲南保山市北廟湖風景區詳細規劃、國際河流(怒江)一級支流勐波羅河上遊隆陽區東河段綜合治理等多項工程,對青華海周圍景觀進行提升改造。但這些工程多出於對汙水處理和景觀等方面的考慮,尚未對青華海溼地作為完整溼地生態系統進行統籌規劃,青華海溼地仍未得到較好的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功能下降的趨勢沒有得到遏制。
為重新建構融城市、生態、傳統文化於一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市生態空間新格局,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去年初,保山市把握當前生態建設大方向,融合「山、水、田、園、城」等要素,按照生態綠色園林文明城市的理念統籌規劃,全面實施萬畝青華海生態溼地恢復工程、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生態恢復工程「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建設,爭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同年2月29日,保山市委書記趙德光將青華海溼地恢復建設工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現場研究青華海溼地恢復及東山生態恢復工程建設有關問題。此後,保山市數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申報工作,並成立以趙德光為組長,24個市直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雲南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申報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動相關工作。
與此同時,保山迅速啟動《雲南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邀請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院、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西南林業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林科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參與青華海溼地公園的資源調查、科考和總規編制等工作,歷經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自然地理、植物植被、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河魚類等多項專題調查和總規編制。
《總規》於5月進行了市級審查,6月通過省級評審,9月通過了國家林業局初審,12月順利通過國家溼地公園評審會評審。保山市委、市政府對生態建設、林業建設、溼地保護高度重視,全力推進溼地保護恢復,得到了國家林業局溼地管理中心和專家的高度讚譽。
總體規劃 打造高品質溼地公園
在保山市林業局,記者看到了近200頁的《雲南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裡面詳細記載了雲南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規劃範圍,包括青華海東湖、西湖、北廟水庫、東河兩岸,規劃總面積為1359.19公頃,其中溼地面積661.02公頃,溼地率48.63%。
保山市林業局副局長寸瑞紅介紹,根據規劃區的區位特徵、現狀特徵、旅遊發展潛力、方便管理、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目標出發,嚴格按照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的要求,保山實行分區管理的方式,分別設立管理目標並制定技術措施,將規劃區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共5個功能分區。
——生態保育區,是溼地公園的主體和景觀載體。包括北廟湖一級水源地保護區及其周邊公益林、北廟湖風景區、東河水域及青華海西海水域,面積為690.17公頃,佔規劃面積的50.78%,溼地面積為441.92公頃。
——恢復重建區,位於規劃的東湖蔬菜大棚區域及東河兩側溼地區域,面積為413.97公頃,佔溼地公園規劃面積的30.46%,溼地面積為262.87公頃。
——科普宣教區,位於青華海萬畝荷塘區域北側,面積為74.37公頃,佔溼地公園規劃面積的5.47%。主要分為2個亞區,分別是湖泊溼地多功能展示區、農耕展示區,溼地面積為49.75公頃。
——合理利用區,包括東海、西海及萬畝荷塘周邊區域和北廟湖周邊區域,面積為170.70公頃,佔溼地公園規劃面積的12.56%,溼地面積為87.82公頃。是公園主要的生態旅遊和溼地景觀展示區。
——管理服務區,位於象山路與規劃景區大道交口東北區域及西海的西南方向,總面積為9.98公頃,佔溼地公園規劃面積的0.73%。
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總體規劃建設期限為5年,其中,2017—2018年為近期發展階段,2019—2021年為遠期完善階段。
為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保山市制定了詳細的發展目標。近期將儘快完成規劃區詳細規劃,優先安排生態保護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生態保育區、生態恢復區、合理利用區的部分項目,實施退化溼地的生態恢復工程,由當前劣Ⅴ類水提高至Ⅴ類水。基本完成覆蓋整個規劃區的自然溼地景觀恢復和人文景觀營造,逐步開展溼地觀光遊、初步實現科普體驗功能,初步形成獨具特色、主題突出的國家溼地公園。
在遠期階段,保山將完善溼地公園的保護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完善生態旅遊設施,重點完善溼地室外科普展示區、溼地生境體驗區和溼地文化展示場館和園區,水質達到Ⅳ類併力爭實現Ⅲ類。將其打造成溼地保護的典範,獨具特色的旅遊精品,生態旅遊的完美體驗區,達到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相互促進的目標。
整體謀劃 統籌大水體系統
目前,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青華海西湖城市綜合公園已建設完成並於去年投入使用,隨著景區園林綠化、各種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一個「有湖、有田、有魚、有鳥、有塘」的秀美公園已形成,成為市民濱水休閒、湖泊遊覽、康體健身、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每天接納遊客達上千人次,周末更是多達三四千人。
項目區內的北廟水庫是保護的重點區域,保山把北廟水庫劃分為一級、二級和准保護區,持續加大水源保護工作,在徑流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對入庫河道進行整治,在庫區實施生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封停庫區採砂場、採石場及水源保護區的經營商戶,在一級保護區安裝水源安全隔離欄,並對庫區74000平方米的空地進行種花植樹等綠化工程。
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的實施,可以很好地保護和恢復溼地自然屬性,改善溼地公園水質,維護勐波羅河流域水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棲息在該區域的野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生境;保護和恢復溼地生態系統,為區域生態安全提供保障;打造溼地科普宣教和溼地文化展示平臺,為公眾提供認識溼地、關愛鳥類的場所;發展生態旅遊等相關產業,使其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樂園。
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及保山生態市建設規劃的編制,保山提出融合「山、水、田、園、城」等要素的城市生態景觀系統,依託現有自然資源,將生態環境引入城市,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保山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張怡怡介紹,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項目,將有利於保山以此為基礎,站在更高的視角,統籌市政、水利、排汙以及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生態恢復工程等項目的整體水系,為保山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最終青華海溼地公園將建設成為生態良好、景觀優美、文化豐厚,融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效益於一體的綜合性溼地公園,使其成為保山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成為雲南乃至全國具有知名度的國家溼地公園。(賈雲巍 朱金磊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