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後,兵鋒直指貴陽。正在城內督戰的蔣介石嚇了一跳,因其身邊只有一個正規團,慌忙令滇軍主力緊急增援,雲南境內一時兵力空虛,紅軍立刻長驅西進,由黔西入滇。接下來,就發生了大家熟知的"巧渡金沙江"事件。但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紅軍剛進入雲南時,連一張詳細的地圖也沒有,更別說能找到過江的地圖了。但是歷史就是有著機緣巧合,偶然間,機會來了。
【80年前的宣傳壁畫再現"紅軍入滇"】
進入了雲南,紅軍就遇到一個最大難題,手裡沒有大比例的軍用地圖,對雲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別是準備北渡金沙江擺脫敵人尾追的形勢下,不知道渡口在哪裡。正當紅軍上下為尋找地圖發愁之時, 1935年4月28日,紅軍在滇黔公路截獲滇軍軍閥龍雲的一張高清軍事地圖。這張地圖,本來龍雲是要用飛機送的,但飛行員生病了,改由卡車運送。得到寶貴的地圖,紅軍長驅金沙江。
江蘇臺記者文坤說:「1935年,1936年,紅軍兩次到達雲南尋甸,從這裡插入雲南祿勸到達皎平渡渡過金沙江。為了躲避敵人天上地下的圍追堵截,紅軍很多時候都是走這樣的羊腸小道,我們重走長徵路的攝製組,到達雲南尋甸,一路向西進發。」
當年紅軍從尋甸出發,進入祿勸14個鄉鎮,311個村莊,行程980華裡,歷時12天。
一路走來,我們發現,雲南人民把紅軍沿途留下的標語、宣傳讀物,紅軍用過的武器和用品,都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祿勸縣九龍鄉木克村,村民張有功家,我們至今依舊可以看到牆壁上當年的宣傳畫。
江蘇臺記者文坤說:「為什麼保存這麼完好呢?據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當年紅軍走後,地主命令長工將牆壁上紅軍標語、宣傳畫刮掉重新粉刷,這些長工連夜採仙人掌,用仙人掌汁將其塗抹起來再進行粉刷,這才保證了它的完整性,也讓它成為重要的文物。」
雲南省祿勸縣黨史辦李忠福介紹,上世紀70年代左右,這個地方作為村委會的學校來用,課桌和椅子不斷跟這個牆壁摩擦以後,學生看出有毛筆印出來,老師就組織學校把上面一層層剝了,才把紅軍的宣傳畫和標語完整地展現出來。
【戰火紛飛的西進之路 劉伯承智取渡口】
祿勸縣翠華鄉普渡河上有一座鐵索橋,這座橋建於1928年,橋身由8個鐵索並列,再鋪上木板,全長46米,兩岸懸崖壁立,河水奔騰咆哮,地勢十分險要,是由尋甸通往金沙江的重要通道。
江蘇臺記者文坤說:「現在的鐵索橋引橋,改修成廊橋形式,鐵索橋的兩頭砌起牆、安裝了門, 平常為了安全,大門是關閉的,今天為了拍攝需求打開了,這個鐵索橋層網格狀,過人的時候鋪設木板的。」
靜靜守候的鐵索橋,承載著那段戰火硝煙的歷史。1936年春天,長徵中紅二軍團四師經尋甸進入祿勸,天亮前到達普渡河時,發現橋頭通道被滇軍封鎖,師部調整了部署,做出佯奪鐵索橋之勢。
雲南省昆明祿勸縣翠華鎮文化中心主任李朝東介紹,當時鋪有木板,兩端設有關卡,只能6個人一起過或者一人一匹馬。1935年、1936年,中央紅軍紅二紅六方面兩次過翠華的時候,都從這橋通過,1936年紅六方面軍從這裡過的時候打了一次戰役,但是犧牲了戰士79名。
普渡河鐵索橋,是紅二、六軍團長徵路上的轉折點,由北上轉而調頭向南,另渡金沙江的地點。多年後,肖克將軍在其《過金沙江》的詩中寫下"炮火橫飛普渡水,紅旗直指金沙江"的詩句。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遊,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說不清是第幾次,紅軍又陷入了危機,這次,是在紅軍趕到金沙江前夕,敵人將所有的船隻掠到了北岸,並控制了北岸渡口。
雲南省祿勸縣黨史辦李忠福介紹,作為主力縱隊的紅一軍團,在林彪聶榮臻率領下,1935年5月3日抵達龍街渡口。但是這個地方一方面從戰略上把國民黨追兵大量地吸引到元謀武定這些縣,減輕中央縱隊渡江的壓力,而且龍街那個地方江面寬闊,經常遭到騷擾轟炸,一軍團在那沒有找到船,架設浮橋沒成功。
一軍團龍街渡受阻的時候,三軍團於洪門渡在渡過了彭雪楓團之後,也遇到了浮橋被激流衝垮無法再渡的局面。中央紅軍主力一、三軍團全部受阻於金沙江畔。
這時,劉伯承立了大功!
劉伯承的先遣部隊聚集到了皎平渡的河灘上。當時,李德也在其中,30多年後他在書中回憶了軍委參謀長劉伯承巧勝北岸守軍的情景:劉伯承讓先遣營的紅軍戰士戴上明顯的藍白兩色國民黨帽徽,化裝成國軍黨軍,在守敵毫無防備中登上北岸佔領渡口,控制了兩隻船。
紅軍長徵中著名的巧渡金沙江,就是以這樣頗帶戲劇性的場面開始的。更為重要的是劉伯承在北岸又找到了四條船,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和生路。他一面在江邊設置渡河司令部,制定《渡河守則》,一面向朱總司令發電:"皎平渡有船六隻,每日夜能渡一萬人。軍委縱隊五日可渡完。"
朱德立即下令全軍都從皎平渡過江!
【37名船工6條船 皎平渡的9天9夜】
江蘇臺記者文坤時候:「在皎平渡北岸的綠樹青草間,記者看到一塊石碑:共和國不會忘記幫助中國工農紅軍渡江的37名船工:張朝壽、張朝滿……..記者注意到,有的船工連名字都沒有。石碑上只刻著"向二糖匠""楊麻子老官"等綽號。當年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幫助幫3萬紅軍將士渡過金沙江。」
37個船工中,張朝滿是其中年紀最小的,那年他22歲。2006年,94歲高齡的老人家在睡夢中安靜地離開人世,成為最後一個離世的船工。68歲的裴清,是張朝滿的外侄,也是女婿。18歲那年,裴清從會理來到皎平渡,和張朝滿在一起生活了48年。
老船工張朝滿的女婿裴清介紹,到處找船工,找了三十六七個船工,每天晚上不息船地劃,換人不換船、息人不息船,已班人下來,另一班人又上來,老鄉休息吃飯 ,吃過飯又來劃。
雲南省祿勸縣黨史辦李忠福介紹,紅軍渡江使用的是六條大船,其中有一條大船,每次往返渡江可以坐50個人左右,另外四條相對小一點,坐35人到40人,小的打漁船沒有使用,中央縱隊渡江以後,留下部分擺渡沒有跟上的紅軍戰士。
得知紅軍在皎平渡找到船隻過江,國民黨緊急命令,"追剿軍"向金沙江靠近,很快,萬耀煌的第13師就追到了團街,董振堂率紅5軍團奉命阻擊,阻擊了九天九夜,紅五軍團用血與火為皎平渡築起了一道屏障,驚險迭出。
江蘇臺記者文坤說:「現在我們已經到達金沙江四川會理一側,發現,江岸邊這樣一排山洞,開鑿於清末民初,是當年馬幫行旅宿營歇腳的地方。這些山洞非常低矮,卻是天然屏障,當年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就住在山洞內。」
在江北的崖洞裡,中共中央的領導都心急如焚地注視著渡口,這是糾結人心的九天九夜,在此之後,在烏江北岸,擔負調敵任務的紅9軍團,也渡過了金沙江,與大部隊合攏。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皎平渡終於安靜了下來。
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主任教授李繼峰說:「什麼叫巧渡金沙江呢?如果敵人在河對岸阻截我,那我就非常危險了,為什麼幾次在四川貴州境內,其實他想的是從雲南巧渡金沙江,很成功一次的戰役,沒有傷亡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幾萬大軍,通過幾條木船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
如今的皎平渡,擺渡的渡口已廢棄,滾滾江水,罕見船隻來往。1994年,一座大橋飛架南北建成通車,皎平渡,也真正成為連接川滇的咽喉。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