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到曲阜來,遊人不多,特別是著名「三孔」的門票半價,網上訂票只需70元,性價比超高。說完好消息,再說個「壞消息」,7月16日起,「三孔」票價恢復全價。
從濟南到曲阜,就住在顏廟對面的青旅中,如此舒適的大床房,窗子外面就是顏廟的紅牆,竟然只要62元每晚,差點驚掉了下巴,現在的性價比真是超高,但須做好防護。今天跟我去孔府孔廟看看吧,參觀拜謁孔府孔廟,就是從這座壯觀的「萬仞宮牆」開始。
「萬仞宮牆」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仞」是一個古代長度單位,周朝時8尺為一仞,相當於現在的1.6米左右。這裡取自「夫子之牆數仞」的語義。這四個大字可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三孔」的參觀情況,後文會慢慢分享,今天想聊聊「魯壁」。
在孔廟中,我一直在找一面古牆。這座古牆坐落在孔廟東路,這面高約3米,長約15米的古牆形如照壁,淹沒在富麗堂皇的孔廟建築群中,毫不起眼,但這是一面有故事的古牆,意義非凡。
這面古牆叫作「魯壁」,相比遊人如織的中路大成殿,這裡顯得有些落寞,我正準備多拍幾張照片時,陸續來了兩撥兒遊客,我便暫停拍照。可是,接下來,這兩撥兒遊客的舉動讓我無語,對「魯壁」和孔宅故井一無所知,都在嘀咕著,這裡怎麼有面牆?這不就是一口普通的井嗎?
我是真無語了,參觀孔廟,如果這點常識都不去了解,真不知道來這裡幹什麼?又來了幾位老哥更是無知,我實在忍不住插了句嘴,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牆。於是,我臨時客串了一回導遊,居然也講得神採飛揚。
其實,魯壁的一側就有簡介,似乎不太顯眼。此壁原為孔子故居的牆壁,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鞏固政權,採納李斯的「焚書坑儒」。孔子九代孫孔鮒聽聞此消息,連夜與弟子們一起把家中祖傳的《論語》、《孝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偷偷地藏在這面古牆的夾層中,然後逃離家鄉,直至病逝。因此,孔府故宅的藏書秘密也再無人知曉。
相傳,到了漢景帝時期,魯恭王劉餘為了擴建宮室,拆毀孔宅這堵牆時發現了古籍,並把這批竹簡送還給孔家。當時的孔家後人叫孔安國,是一位文字學家,他發現這些竹簡都是用先秦文字寫成,細閱之下才知道是《論語》、《孝經》、《尚書》等,連忙命人妥加保護,這些古籍因此得以傳世。這個對儒家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的「魯壁藏書」的故事,大家不去了解一下,說不過去吧。
魯壁的一側,有一口「孔宅故井」。那幾位遊客大哥顯得有些不屑,這不是普通的水井嗎?有啥看頭?急得一旁的導遊連忙解釋,這是兩千多千年的井,是孔子一家的飲用水,你說珍不珍貴?
位於詩禮堂後的這口孔子當年的吃水井,井水「即清且渫」,被稱為「聖水」。此井深3米,明正德年間以雕花石欄圍護,內立明代「孔子故井」碑。
清乾隆皇帝祭祀時,曾飲此水拜師,碑亭內有乾隆御題的「故宅井贊」碑。個別遊客這樣的參觀態度,讓我陷入沉思。相比自然風光美景,這裡是聖人故裡,去了解燦爛的中華文化,難道不是更有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