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24小時營業的7-11便利店總部日前突然宣布消息稱,決定從三月中旬開始,在東京,愛知等地區的10家分店中,開始實行取消24小時營業制度,具體營業時間縮短到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相比之前少了10個小時。
便利店因為成本比較低,所以能24小時營業,這樣就能錯開和大超市的競爭。為什麼7-11卻要停止24小時營業呢?7-11的公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這是為高齡化及人口減少等的社會構造變化做準備。」24小時營業制度或許真的對7-11的經營成本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國內的便利店活得還好嗎?
在零售業整體增幅放緩的背景下,小業態的發展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國內便利店活得還不錯,」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便利業作為近幾年零售業中發展速度較快的業態,2018年資本P2P爆雷引發的一系列便利店企業關店危機,無人店及無人貨架的退潮等都給行業的發展帶來的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零售業整體增幅放緩的背景下,作為小業態的連鎖便利店的發展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仍保持著較為穩健的發展速度。
《2019年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的樣本選擇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的65家企業為主,在每家樣本企業中抽取10家門店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門店數量共計650個。樣本企業包括了中國全部標杆型及龍頭便利店企業,範圍涵蓋了中國大陸除拉薩市以外的30多個城市、直轄市,以及其他部分二三線城市。
報告顯示,2018年多數門店的銷售額同比去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佔比61.1%。門店銷售額的增長更多的是基於門店商品結構的調整、運營能力的提升、配送效率的提高等內部因素;門店客單價方面,大多數門店的客單價同比去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佔比78.2%;門店客流量方面,52.1%的門店表示,其客流量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雖然外部環境還存在不確定性,但便利店行業整體信心飽滿,預期向好。調查顯示,2019年計劃開店數量多於2018年開店數量的便利店企業佔到了本次調查的80.9%。從開店集中度來看,2018年開店數量集中在0-49家的企業較多,佔到34.0%,而2019年開店數量集中的100-299家的企業較多,佔到40.4%。同2018年開店數量相比較,開店數量明顯提升。
三四線城市也有適合的發展空間,加大數位化轉型投入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便利店的發展壓力仍然主要來自房租及人工成本因素。
門店店租方面,2018年,46%的門店店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店租的上漲對於門店的可持續運營帶來極大的威脅。有些門店會因為租房合同到期,店租的過度上漲而閉店。門店用工費用方面,2018年,56.3%的門店用工費用小幅上漲,17.1%的門店用工費用出現了大幅上漲,便利店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費用的上升,會進一步擠壓盈利空間,進一步加大門店運營的壓力。
目前國內便利店的主要戰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無論在門店數量、運營水平等都要高於其他幾線城市,但是同時也面臨著高房租、高人工、高費用的壓力。隨著店址資源的逐漸稀缺,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樣本企業認為,在城市化進程以及消費分級的大趨勢下,便利店的市場空間在逐級下沉,三、四線城市因店址資源相對豐富市場空間更大一些。作為基層的縣域級城市,便利店也有適合的發展空間。
在店租與人力成本持續高企,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的環境下,便利店的發展依靠的仍然是市場需求的自發驅動,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關注度比較低。2018年北京市商委聯合市六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9條支持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為便利店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保障。「北京市針對便利店配套政策的出臺在區域方面實現了突破,但從全國來看,各地區針對便利店的政策尺度差異很大,政策瓶頸需要從全國範圍內做進一步突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有關人士說道。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2018年,連鎖便利店積極擁抱數位化變革,通過數位化技術賦能門店,提升門店價值。2018年,開展線上訂單業務的門店佔比72.5%;開展送貨到家業務的門店佔比60.5%;開展線上引流業務的門店佔比68.0%。經營模式的創新不僅為便利店實現了消費引流,還為門店貢獻了銷售增量。2019年,62.2%的企業將數位化變革列入了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當中,66.7%的企業表示,2019年將會在數位化轉型中繼續加大投入。
報告還提醒,2018年,便利店行業的升溫也受到了資本的關注,大量資本開始進入便利店行業。更多資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業了發展,但同時也催生了一些行業泡沫。由於便利店企業估值的提高,造成了一些便利店企業制定了非理性發展規劃。較弱的運營管理及資金抗風險能力無法匹配企業的快速門店擴張,最終導致企業陷入發展困境。
文中圖表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