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是臺灣賴伯威老師在半層書店的講座。
2、會是很有意思的講座,臺灣的廟更接近我們傳統社會的樣子,它們是一個公共空間,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廟裡都有周邊社區裡的好多故事。我們大陸的廟現在跟日常生活有點脫節,像保留的「標本」。
2、講座需要報名,但是不是在我這裡,是在半層書店的公眾號後臺,文末有二維碼,掃一掃就行。
3、我有可能會去現場
▼▼▼▼▼
寄生之廟
主講人:賴伯威
臺灣註冊建築師
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
臺灣交通大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
時間:2018年5月19日(周六)19:00-20:30
地點:上海市虹口區哈爾濱路129號 半層書店
▼▼▼▼▼
入場:免費 / 需報名
人數:40人
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可稱為寄生之廟。
臺灣都市夾縫中的廟
是臺灣城市
有別於其他地方
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
這些宛如寄生在都市的廟:
這些廟,是真實的臺灣印象
這些廟,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這些廟,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
這些廟,是顯而易見的都市基因
這些廟,本身存在的事實即為現象
這些廟,是常民對現實生活的避風港
這些廟,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這些廟,曾見證老百姓資本的高度集中
這些廟,都市的縮影、社會變遷的活化石
這些廟,是最能反映臺灣都市變遷的獨特性
這種廟,是常民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才是解答
這些廟,未來都市的發展將不再有它們的存在
這些廟,普遍出現在臺灣都市的各個夾縫與角落
這些廟,絕大多數不是如建築模範生般的大廟
這些廟,展現了臺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是沒有設計教育汙染而不刻意設計出來的設計
這些廟,多數在荒謬離譜的基地,出沒於都市的各個角落
這些廟,有強烈信仰寄託與情感需求的那一代已隨時間凋零
這些廟,是成長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者有人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整個都市是他們的宿主,寄生於臺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嵌入都市建築中的常民智慧而激發出神奇的空間組合關係
這些廟,除了宗教意義,也扮演著社區裡老人生活聚會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曾與某年代的臺灣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社區與鄰裡的核心
這些廟,大多不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符合神人供需關係的必然
這些廟,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世代,對於美好城市的想像,不再有它們的存在
這些廟,曾是臺灣人真正想要的有形欲望,是欲望以空間與建築呈現的面貌
宗教建築是宗教在俗世的物相化表現。比起要與其周遭的自然或都市環境相結合,宗教建築更為在意的是教義在三維空間中視覺化的回應與詮釋,這種視覺化的形態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意義的符號語言,因此,廟和教堂,無論處於何種環境或背景之下,都能如此輕易地被識別。與其說它們是宗教建築,不如說它們是宗教符號。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會去除「日常」的味道,適度地減少「生活味」,去「常」以致「非常」。
然而,這種「去生活味」在臺灣的廟看不到。臺灣的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極度世俗化的建築。各種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男女老少的生活味爭先恐後的充斥在廟裡廟外。臺灣的廟,將宗教的神聖與日常的世俗混合在一起的那部分,毫不忌諱、毫不掩飾地暴露出來。
它們為數眾多,大隱於市。它們在周遭日漸變化的都市環境中越顯越小,收縮到只佔據最極限的都市空間。一些廟,在都市化過程中留下的剩餘空間裡夾縫求生,融合、嵌入都市與建築的某個角落:在橋下、在環島中、在屋頂上;或跨越街道、或長出輪子;最小的,小到一個箱子,最大的,大至一棟高樓。從樹、土、石,到建築、基礎設施、外部空間、移動物件,都成為這些廟的宿主。「寄生」的形式多元而有創意,似乎構成了臺灣都市識別度最高的」都市性狀」。
樓中廟
街屋廟
橋下廟群
停車場廻圈廟
樹冠下廟
一位臺灣的年輕建築師,多年來走過、工作過、生活過臺灣之外的許多城市,再回到臺灣,遂得以用一種「類外來者」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2013年,他成立了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開始了漫長的「寄生之廟」觀察記錄,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對其進行重新解讀。
他將在臺灣四處搜集來的「寄生之廟」,建立如生物分類般的分類總表,描述其寄生狀況,對其進行命名、分類、編目與繪圖。最終,他梳理出108種不同的臺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並將其搜索方法、研究譜系以及最具有特色的36+1個案例完整呈現在一本叫做《寄生之廟》的新書中。
跨街廟
基礎設施交匯廟
升降廟
打帶跑廟
一樓七廟
《寄生之廟》,表達了那些依然可以有深度和代表臺灣獨特性的事物,它是一本臺灣當今都市形態與生活樣貌的浮世繪。
書中所聚焦記錄的這些廟,到底算是城市中的美學還是醜學?正如作者所言,無論歸於是城市之美,還是城市之醜,現象就是現象。所有不合理的事件與不合理的因子相加後得到的最合理的結果。現象本身,是不討論美醜的。它們是屬於臺灣的都市基因。
2018年5月19日晚19:00,半層書店特別邀請《寄生之廟》一書的作者——來自臺灣的建築師賴伯威,為大家講述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搜索、記錄、梳理、繪製寄生之廟的過程,以及在這樣的過程背後,作為一位「地球人」、一位「建築師」的感悟。
▼▼▼
主講人賴伯威
臺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臺灣交通大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從事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行業長達十多年,曾工作於美國波士頓、中國北京、上海、日本東京,目前常駐臺北。《寄生之廟》是其三本著作計劃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以臺灣為主體的著作。
▼▼▼
報名方式
1、關注半層書店微信公眾號,回復「廟」,留下相關報名信息(姓名、職業、手機or郵箱信息)
2、報名成功信息將通過微信回復與您確認。
▼▼▼
衍生閱讀
寄生之廟
作者:賴伯威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城市密碼 觀察城市的100個場景
作者:Anne Mikoleit、Moritz Purckhauer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路上觀察學入門
作者: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等
出版社:行人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TIPS:
1、光臨活動現場,您可購買《寄生之廟》作者籤名版,限量10本。
2、在半層書店一樓新書臺及夾層的「城市與建築」圖書區,您可找到《寄生之廟》、《東京製造》、《路上觀察學入門》、《城市密碼》等經典城市理論書籍。
3、點擊 閱讀原文 或 書籍照片下方 二維碼 ,您亦可進入半層微店,訂購上述圖書。
因應社會變遷而減肥變形
因神明「指示」而改變路況地貌
因居民「想要」而有保留的理由
違建的形式多元而有創意
寄生之廟
似乎已成了臺灣都市地景的基因
如果您也對路上觀察學有興趣
抑或是
對都市裡的非正規建築有所關注
那麼,歡迎光臨半層書店
同看寄生之廟
共論日常生活周圍
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