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戰爭?官民爭奪產銷權?鹽的歷史比你想像中的要有趣得多

2020-12-20 浩然文史

幾百萬年前原始社會的早期人類已經將鹽視為與水源同等重要的定居地考慮因素。地理歷史學者任乃強在剖析了古人類的活動路線後不禁感嘆「人類文明是嗅著鹽的氣息前行的」,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追逐鹽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鹽的歷史「鹹」話。

一、為鹽而戰

美國作家馬克·庫蘭斯基在其著作《鹽的世界歷史》說道:「現在看來,為了鹽而打仗非常愚蠢,不過以後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為了石油而打仗,也許會有相同的反應。」且不說為爭奪鹽資源有多麼頻繁,至少從歷史記載上看,這些戰爭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史記·五帝本紀》對黃帝與蚩尤部族間的戰爭描述到:「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其中出現的兩大戰役發生的地點——阪泉、涿鹿,暗藏了許多信息。經著名歷史學者錢穆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國史大綱》)在其後的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深入發展,認為解縣鹽池是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目標。能否佔領鹽池,是成為各部族共同領袖的一種資格考核。

(蚩尤雕塑)

二、製鹽之法

中國古代社會的食鹽來源主要是礦鹽、海鹽和井鹽。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獲取食鹽主要依靠「追蹤術」——尾隨動物至鹽礦區。隨生產力水平的進步,人類逐漸夠掌握了從海水煉製食鹽的方法。傳說時代的夙沙氏煮海為鹽,是這一製鹽技術的寫照。後世元雜劇還衍生了類似《張生煮海》的故事,並在張生煮海向龍王求娶龍女的故事裡,將從自然之海水人工提煉出食鹽,賦予了「人定勝天」深刻意涵。

(茶卡鹽湖)

井鹽是古人自秦漢就開始掌握、食用的。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公元前247年)時期,李冰在蜀任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李冰,「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有養生之饒焉。」此外,在《蜀王本紀》也有記載,「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四川自貢的燊(shēn)海井)

除了以上三種方法,《晉書·四夷傳》還記載了一種特殊的製鹽方法,古代東北的肅慎氏所居之地缺乏食鹽,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肅慎氏採用了「燒木作灰,取汁而食之」的焚薪製鹽法,從草木中提取鹽分。至明代,《粵西詩載》記載廣西人所居地也是「蕉葉燒灰把菜醃」的方法來獲取生命之鹽。這一方法與遠在美洲的瑪雅人從植物中燒製鹽的方法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三、鹽政的變遷

早在周代,便有設有太宰「掌鹽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鹽」。至春秋戰國時期,鹽業有了新發展,食鹽資源的開發與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使得鹽貿事業十分興盛。齊國管仲為了將本國豐富海鹽資源,轉換為國家收入,推行了一系列民產、官收、官運、官售的食鹽政策,食鹽官營自此開始。後秦商鞅變法,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從生產到出售,更為徹底的將鹽業置於官方運營中。

及至漢初,在休養生息的政策下,漢朝廷將食鹽的產銷讓利於民。可惜大餅是砸下來了,卻被高個子給啃了個乾淨。豪強們利用自己的權勢幾乎壟斷了地方的鹽業。到了漢武帝中期,由於長年徵戰,加之天災不斷,導致國庫空虛,朝廷不得不向富商大量借款。漢武帝感到極不平衡的是,國家推行的鹽鐵政策使得富商大賈有機會依靠「冶鐵、煮鹽」發財致富,可百姓和國家卻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對此,漢武帝採取了御史大夫張湯「籠羅天下鹽利歸官」的辦法,將食鹽納入官營。

(漢武帝 劇照)

當然,故事並未就此結束。直至經歷了漢昭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後,食鹽官營的政策被正式確立下來。至東漢,漢光武帝廢除專賣法,僅在鹽區設置鹽官徵稅。後漢章帝元和元年由於財政危機,又重新恢復了武帝時期的食鹽官營。至漢和帝永和元年再次歸於民營,僅設官徵收鹽稅。

漢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鹽業問題上,大多採用民制官營的食鹽專賣制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鹽法趨於成熟。直至北宋鹽引制度(即「場鹽出產歲有定額,鹽戶依額制辦,輸納於官,由官酌給工本錢」)產生,食鹽專賣制度臻於完善。到了明代萬曆四十五年,針對當時官鹽出現的問題,朝廷採用袁世振的「綱法」,將收轉運銷的權利「下放」給商,賦予之世襲的營業權。並加大私鹽的稽查力度。至此,完成了從官專賣制向商專賣制轉變。這一制度一直為清代所繼承延續。

四、「多滋多味」的鹽文化

《周禮·天官·籩人》記載有:「朝事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鄭玄解釋道:「形鹽,鹽之似虎者。」另《左傳·僖公三十年》有:「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杜預注道:「形鹽,鹽形象虎。」這裡的「形鹽」都是用鹽製作成虎形的貢品,以示臣服之意。這一材料的選擇絕非是漫不經心的。

此外,鹽也被賦予了多種文化意涵。《孟子·告子篇》中記載「膠鬲舉於魚鹽之中」,這個不拘一格,於魚鹽當中挖掘人才的故事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在《戰國策·楚冊四》中記載了伯樂相馬的故事,說的是伯樂途徑太行山時,路遇一匹千裡馬。這匹馬的家裡顯然沒有草原,身上卻有重擔——鹽車。千裡馬此時已經是皮兒破、口吐沫,尾巴都蔫蔫的樣子,渾身是汗。伯樂見了馬的這一悲慘模樣,聲淚俱下,並憐惜地解下自己的衣服給它披上,千裡馬也是反應激烈。一番解釋後,伯樂從運鹽人的手中買下來了這匹馬,好生將養,最終讓它恢復了千裡馬的往日風採。這一典故裡的鹽車,在唐詩中成了眾多懷才不遇的文人的意象。懷才不遇的淚是鹹的,心是酸的。

(伯樂相馬圖)

鹽在古代社會的地位遠遠重要得多,它一度被視為具有「魔法」的神聖之物。《尚書說命下》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它是製作美食佳餚的點睛之筆,更是醃製食品的重要秘方。《管子》載道「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鹽不僅是食物的靈魂,更是國脈之本。此外,鹽還能用於養生。《周禮》「以鹹養脈」,《神農本草經》中認為鹽不僅「可以療疾」,還能用於「解毒」。世界歷史上,鹽也是大放光彩。埃及人用鹽製作木乃伊,日本的相撲比賽開場前要撒鹽驅邪,猶太人和穆斯林在宗教觀念中一致認為鹽具有同樣的作用。

(木乃伊)

一方面,鹽能夠殺菌驅邪,另一方面,鹽卻在「滋長」人的欲望。據《史記·吳王濞列傳》的說法,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劉濞,因為「鑄錢」、「煮鹽」,「富者益富而逞其欲」,釀成了大禍。唐代的封疆大臣王重榮據守河東鹽池,也被鹽齁住了頭腦,一心想要造反。或許是像屠格涅夫筆下那鍋「加了鹽的白菜湯」一樣,酸甜苦辣鹹的多味人生有太多人們無法輕易割捨的東西吧!

(劉濞 雕塑)

文史君說:

鹽是美食之本味,鹽的歷史更是多滋多味。人類曾為得到鹽而想盡千方百計,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鹽制是國家大政,它的發展變遷關乎著國計民生。鹽的歷史,正因為人類的故事交織其中,它才增添了別樣的人間滋味。

參考文獻:

1.曾仰豐:《中國鹽政史》上海書店出版,1984年版.

2.董菁:《中西鹽文化論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引發戰爭?官民爭奪產銷權?鹽的歷史比你想像中的要有趣得多
    至漢和帝永和元年再次歸於民營,僅設官徵收鹽稅。漢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鹽業問題上,大多採用民制官營的食鹽專賣制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鹽法趨於成熟。直至北宋鹽引制度(即「場鹽出產歲有定額,鹽戶依額制辦,輸納於官,由官酌給工本錢」)產生,食鹽專賣制度臻於完善。
  • 吃了那麼多鹽,這些與「鹽」有關的事兒你要知道!
    自貢被稱為「千年鹽都」,已經有近兩千年的井鹽開採歷史。抗戰最艱苦的歲月,中國沿海鹽業受戰爭困擾幾乎全停業,自貢井鹽承擔了半個中國的食鹽供應。沒有自貢井鹽,抗戰軍民能吃到的鹽都要減半,無論人如何有鬥志,吃不了鹽就會全身無力。管仲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的改革中提出了「官山海」思想。「官山海」的意思就是政府專營山海資源,其中就包括食鹽專賣。
  • 鹽的故事:訴說鹽的知識、鹽的歷史和鹽的文明
    鹽的故事:訴說鹽的知識、鹽的歷史和鹽的文明人類唯一食用的石頭是什麼?什麼石頭能撼動世界的歷史,引發革命和戰爭?中國的萬裡長城,修建費用來自哪裡?答案只有一個:鹽。如今,這件我們每天都在食用的不起眼的小東西,卻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穿梭於中國、埃及、歐洲、美洲,在時空中不斷迴旋,呈現出萬花筒般的世界,記載下令人驚訝的傳奇故事!這本《鹽的故事》以「鹽」為主題,為孩子們全面普及鹽的知識、鹽的歷史和鹽的文明!
  • 第一章「鹽」的故事 第一篇:鹽的起源和歷史
    戰爭起因和爭奪的目標,就是現在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鹽湖」。在隨後出版的《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學術大家錢穆進一步提出,解縣鹽池是當時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誰佔據了鹽池,便表示他有了擔任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黃帝對炎帝和蚩尤發動戰爭,根本上是要控制鹽這一極為重要的民生與戰略物資。
  • 兩勺鹽引發的離婚:婚姻中的不幸,往往是缺乏這些,你可以聽聽
    兩人矛盾越來越大,衝突越來越多,即使有了兒子關係也沒絲毫緩解,最後兩人都無法再忍耐對方,再無數次說離婚後終於有一次落了實,徹底分道揚鑣。6歲的兒子吵著要跟媽媽,他也樂得清閒,便任由郝麗麗把孩子帶走,只是每月按時寄撫養費。
  • 慈禧也有另一面,廣譽遠的營銷策略比你想像中要精明得多
    (原標題:慈禧也有另一面,廣譽遠的營銷策略比你想像中要精明得多)
  • 為何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將大海裡的鹽、山裡的鐵都收歸國有。他向齊桓公進言:鹽是人人必須吃的,大王您的國土又方便產鹽,如果朝廷壟斷了食鹽的生產、銷售、流通渠道,即便將食鹽價格定得很高,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這樣在一買一賣的差價中,國家就能穩收鹽利,大王您的國庫充盈,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奧威爾:他比你想像得要複雜
    奧威爾認為作家的寫作有四大動機:「自我表現的欲望;唯美的思想和熱情;歷史方面的衝動(希望還事物以本來面目);政治上所做的努力(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幫助別人樹立人們要努力爭取的到底是哪一種社會的想法)。」
  • 無機鹽比你想像的要重要,不能多,也不能少
    無機鹽(礦物質),即無機化合物中的鹽類,在生物細胞內一般只佔鮮重的1%至1.5%。雖然無機鹽在細胞、人體中的含量很低,但是作用非常大,如果注意飲食多樣化,少吃動物脂肪,多吃糙米、玉米等粗糧,不要過多食用精製麵粉,就能使體內的無機鹽維持正常應有的水平。無機鹽是存在於體內和食物中的礦物質營養素,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形式存在,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綜合組成。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上的狀元多達500多人,但是能在歷史上產生一定影響力的狀元沒幾個,也不知道是不是做了官之後,這些狀元們就逐漸淪為了路人了呢?今天和大家講幾個有趣的狀元。 名氣最大的狀元 在中國誕生的眾多狀元中,如果選出一位名氣最大的,那無疑必定是宋朝狀元文天祥,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丞相,實際上他也是一位狀元,他21歲高中,後來一直官至宰相,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只是生不逢時,在宋朝滅亡後,他依然組織官民進行反抗。
  • 魚丸的吃法比你想像要多得多
    林大哥的工作節奏很快,常要在家加班到深夜,最愛吃的就是這碗番茄魚丸線面,番茄是他自己做的改造,在傳統的味道上多了幾分清新和酸甜,五顆星!做法面線先放到鍋裡撈到八分熟盛出備用。鍋裡放油,加入蔥花、魚丸、番茄,翻炒片刻後加入少許番茄醬,加入沒過魚丸的水,煮開後,加入面線。稍煮幾分鐘,加鹽即可。
  • 國學茶館|一場因為太陽和月亮引發的戰爭
    但是上古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竟然是因為太陽和月亮所引發的,這就是傳說之中,夏朝時期發生的一場戰爭——「胤徵羲和」。《尚書》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記載了很多上古之時的事情,咱們國學茶館也多次引用提到過。
  • 《世間的鹽》人從世界而過,必是要多趣的,嬉笑怒罵皆顯有趣
    鹽失了味,醋失了酸,難道還要留在廚房中展覽不成?直到最近讀到《世間的鹽》,我才突然明白我們就是這世間的鹽,失味即為失去趣味。就像鹽一樣最大的趣味便是淡了便添,缺了就補,消毒醫用方可謂之有趣。人也如此,若是無了趣味,生活小事也能糾結個底朝天。若是無中生趣,大災大難也可一笑而過。
  • 《水滸傳》中的奇葩戰爭:對戰爭的詩意想像
    《水滸》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鬥爭的小說,但讀《水滸》,規模大、激烈、流血、暴力的戰爭圖景卻變成了小眾化或者乾脆是雙方將領間的格鬥。這樣的戰爭敘述必然引發讀者的困惑:難道古代戰爭是這個樣子嗎?戰爭本來的特點為什麼在水滸中蕩然無存。
  • 深度| 屌絲的逆襲(續):韓戰的紅利遠超你想像
    蘇聯本來經濟實力、工業實力都遠遜美國,加上蘇德戰爭幾乎把年輕人都打光了,所以在冷戰中蘇聯面臨很大的壓力。  韓戰,志願軍橫空出世,一戰將美軍打退300多公裡,並在後期的拉鋸戰中頂住了美軍的反覆衝擊,最後逼迫美國不得不籤訂停戰協議——這簡直就讓蘇聯喜出望外!
  • 紅星書評|張明揚《紙上談兵》:糾正你對古代戰爭的所有錯誤想像
    此書,串聯兩千年歷史,復盤經典古戰場,解讀軍事神話背後的多重因素與細節,還原經典戰役的戰略部署,摒棄了後世施加在軍事家身上的誇張與神話,在史學界引起不小反響。「如果我們要討論軍事史的話,在這個過程當中是有非常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去挖掘。對於絕大多數軍事迷來說,這本書應該是一頓饕餮大餐了。」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姜鵬如此評價《紙上談兵》。
  • 一片桑葉引發的戰爭-蘇州絲綢博物館
    中國人養蠶取絲的歷史已超過6000多年,而相傳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是黃帝的妃子嫘祖(這裡讀lei,二聲,不讀luo,造這個字的古人是不是已經認為做女人很累呢?),她被後世尊稱為先蠶(即,蠶神的意思,蠶為「蠶」的繁體字)。昨日,參觀了位於人民路上的蘇州絲綢博物館。
  • 為什麼頭骨有這麼多骨頭?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在許多種類的動物中,它們的頭骨是由幾十塊骨頭組成的。這種脫節鱷魚的頭骨有50多塊頭骨。你的頭骨裡有幾塊骨頭?你可能會猜測動物的頭骨是由兩塊骨頭組成的:頭骨上部和下頜。但是頭骨實際上比你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而且有更多的骨頭。
  • 古人要怎樣才能當官,渠道多的超出你的想像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主要是哪個時代戰亂不斷,根據打仗的時候取敵人首級的多少來確立爵位。這個爵位並不是官職,舉個例子,在一次戰爭中,你殺了100敵人,封為子爵。
  • 這個地方是全是鹽,卻美如天堂,顛覆你的想像
    她方圓5800多平方公裡什麼都沒有,只有鹽,一望無際的鹽,白花花的鹽,卻美如天堂博物館內展示了察爾汗鹽湖的形成歷史和開採過程,還有察爾汗鹽湖的模型展示等,可以了解很多鹽湖、鹽業開採的知識。最為精彩的是館內的多個鹽花結晶,十分漂亮。尤其博物館入門處的一座「鹽湖奇葩」結晶,是合影的熱門地點,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