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2020-12-21 千策模擬教學實訓平臺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特別突出地強調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這是繼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確定我國教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之後,黨和國家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對於教育作出的戰略要求。

意見提出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高校也要做到一是在理論學習之外開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把握勞動教育內涵。

二是讓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

三是高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設置勞動教育課程,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以集體勞動為主。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

四是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強誠實勞動意識,積累職業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擇業觀,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鬥精神,懂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的勞動教育內容要求。

五是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的勞動素養評價制度。

在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指導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對新時代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是對大部分00後出生的大學生提高對勞動的全面和正確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出生起生活和學習條件都很優越,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家庭教育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對勞動的教育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長期以來他們就會對勞動的概念模糊,認識有偏差甚至有抵抗和逃避的現象,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是為他們及時補上人生的重要一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舉措,對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以後更好地進入社會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二是對大學生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力有重要意義。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在他們已經成人的前提下,參加適當的勞動,體會勞動的辛苦和快樂,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只有通過付出勞動和不懈奮鬥才能有收穫和實現夢想的可能,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的抗挫、抗壓能力和意志力。

三是對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適當參加一定的勞動,特別是在創新創業方面,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愛好,參加各類創新比賽、創造發明、勞動競賽、勞動技能展示等活動,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個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以後個人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對大學生深入認識社會有很大的幫助。

高校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特別是服務性勞動,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和交際圈,深入了解社會的現狀,增強對社會的深入了解。

五是對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樂於奉獻的精神有重要意義。

未來的工作更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樂於奉獻的精神。高校通過集體勞動教育活動,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和溝通,更有利培養樂於奉獻的精神,這是大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的重要實訓機會。

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活動不僅對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全面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相關焦點

  • 思政實踐體驗式教學中心建設方案-千策科技-思政實訓教學軟體
    從2018年新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的使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發布、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的講話、《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提出、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的報告、高校「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到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都無不提到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更強調了要注重思政教學改革和創新,這體現了國家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和思政實踐創新的空前重視
  • 思政課實踐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整合與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訓教學
    一、二者的概念比較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師以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為指導,組織、引導大學生參與實際生活,開展思政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踐能力,增強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實踐教學環節。、競賽、公益活動和志願服務活動等二者不同之處活動應用場景(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應用於思政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應用於課外)實施主體(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以思政課教師為活動組織主體
  • 《VR在旅遊實訓領域的應用》-旅遊實訓教學-千策科技
    旅遊實訓教學-千策科技到了今天,人們對VR技術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廣泛的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VR技術與旅遊教育行業可以發生共鳴的地方。絕大部分高校的旅遊管理專業還保持著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缺乏實踐能力,很難適應飛速發展的旅遊產業人才需求。因此,在旅遊實驗的課程中利用VR技術模擬一個教學場景,向學生提供視聽及觸覺的模擬,使其身臨其境觀察旅遊行業的業務,培養學生的臨場感,這滿足了旅遊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之一。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從國家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新體系,實現教書育人理論邏輯與教育實踐相統一的戰略選擇和現實途徑,對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 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與對策
    一、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模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第九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討會成功舉辦!
    》通知精神,近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第九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討會」在我市國家會展中心津園賓館召開。由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二等獎獲得者、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天津市普通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天津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範課主持人、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金雪飛副教授做了題為「堅定文化自信、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彩示範課,得到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
  • 導遊人才培養新趨勢-千策科技-導遊實訓教學
    隨著「網際網路+」與「雙創時代」的來臨,旅遊人才的市場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高校旅遊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全新思考、全新規劃、全新設計。旅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作為旅遊教育的中心環節,對高校旅遊專業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在高校旅遊專業開展雙創人才培養?雙創人才培養基於旅遊這樣的文科類專業如何展開實踐?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闡述,強調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使課程思政建設方向更堅定、目標更明確,課程思政的認識最終成型。近年來,全國高校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形成生動實踐,結出可喜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實踐創新,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走進江西尋烏,校地共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
    原標題:走進江西尋烏,校地共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   為配合第七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走進尋烏」賽事的順利推進,拓展思政課教學模式,在江西省尋烏縣委、縣政府的傾情支持下,大賽組委會主動協調,部分高校踴躍參與,2019年5月10日在尋烏縣「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舉辦了
  • 四川舉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學術研討會
    黨建網訊 12月12日,由四川省教育廳指導,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阿壩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8所高校馬院聯合主辦的四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通過網絡視頻在線舉行。
  •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闡明了踐行「課程思政」的意義和方向。這些重要講話精神對引導高校充分認識「為什麼要踐行『課程思政』」以及「在機制建設上如何做」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 ...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為更好地發揮「思政30分」教育活動的作用,學校積極組織人員開發網絡課程,開設了時政要聞、經典傳唱、經典誦讀、文化傳承和勞動實踐等網絡課程,建立了「思政30分」網絡課程資源庫。我校的「思政30分」教育活動覆蓋面廣,涉及全校師生;持續性強,每天都開展實施;形式多樣,有課內課外、有線上線下等方式。目前,「思政30分」已成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
  • 深化校地合作,攜手實踐育人——2020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思政實踐課...
    7月24日至7月28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赴江北新區開展以「探江北創新路,聚青年強國力」為主題的思政實踐課程,這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師生首次深入江北新區開展思政實踐課教育教學活動。在南京和江北新區紅色文化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的雨花英烈精神、王荷波「品重柱石」精神、渡江精神等革命精神,成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的重要載體。
  • 《導遊帶團實用教程》-導遊帶團教材-千策科技導遊實訓教學
    綜觀各類教材,適用於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應用型複合人才培養的實用型導遊帶團教材較少,且很難滿足高等院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及教學安排。而導遊專業類課程又是旅遊管理專業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佔據重要位置,是實現旅遊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教學實踐環節。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2)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重點不清晰,教學體系不完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許多專業課教師知道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但不知道課程思政的目標重點在哪裡,心有餘而力不足,找不到課程思政建設的主線和抓手,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 搶鮮兒|河北農業大學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精彩紛呈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通訊員李曉穎)從河北農業大學獲悉,日前,該校舉行建行杯「知農愛農 勇擔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暨「講好李保國故事 弘揚李保國精神」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頒獎儀式,現場精彩紛呈。圖為活動現場。
  • 我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了這些要求和任務~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強化課程育人功能,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 大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8月6日至8月8日,短短的三天兩夜,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山西大學、貴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新疆農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山西農業大學、魯東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全國55所高校的百名大學生記者來到了陝西省延川縣乾坤灣,唱紅歌、做拓展、閱民俗、話人生,在黃河岸邊向當地老鄉詮釋了什麼是最美青春
  • 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高級研修班在上海交大開班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上海市《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進一步聚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環節和實踐問題,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一批課程思政管理核心骨幹和業務指導專家。
  • 將《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課堂
    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深入挖掘民法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立足中外合作辦學實際,將《民法典》融入高校,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工作,創新思政教育方式,講新講活思政課堂。  一、深刻認識法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辦好思政課,提高認識是前提。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辦好思政課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