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特別突出地強調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這是繼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確定我國教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之後,黨和國家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對於教育作出的戰略要求。
意見提出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高校也要做到一是在理論學習之外開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把握勞動教育內涵。
二是讓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
三是高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設置勞動教育課程,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以集體勞動為主。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
四是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強誠實勞動意識,積累職業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擇業觀,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鬥精神,懂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的勞動教育內容要求。
五是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的勞動素養評價制度。
在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指導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對新時代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是對大部分00後出生的大學生提高對勞動的全面和正確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出生起生活和學習條件都很優越,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家庭教育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對勞動的教育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長期以來他們就會對勞動的概念模糊,認識有偏差甚至有抵抗和逃避的現象,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是為他們及時補上人生的重要一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舉措,對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以後更好地進入社會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二是對大學生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力有重要意義。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在他們已經成人的前提下,參加適當的勞動,體會勞動的辛苦和快樂,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只有通過付出勞動和不懈奮鬥才能有收穫和實現夢想的可能,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的抗挫、抗壓能力和意志力。
三是對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適當參加一定的勞動,特別是在創新創業方面,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愛好,參加各類創新比賽、創造發明、勞動競賽、勞動技能展示等活動,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個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以後個人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對大學生深入認識社會有很大的幫助。
高校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特別是服務性勞動,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和交際圈,深入了解社會的現狀,增強對社會的深入了解。
五是對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樂於奉獻的精神有重要意義。
未來的工作更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樂於奉獻的精神。高校通過集體勞動教育活動,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和溝通,更有利培養樂於奉獻的精神,這是大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的重要實訓機會。
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活動不僅對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全面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