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市青梅產業園:以梅為「媒」造船「中元」抱團發展 科技激活產業轉型騰飛
金羊網 2019-10-14
省級現代產業園專題報導組一行前往揭陽普寧市,深入了解普寧市青梅產業園以梅為「媒」,以梅興市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專題報導組
文字/劉豔芳羅 雪輝 實習生劉暢
攝影/劉暢
通訊員/謝建娜 通訊員 粵農農軒
青梅是我國特有果樹,栽培最早,《詩經》、《山海經》、《爾雅》等古籍均有關於梅的記載。普寧是青梅的原產地,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一百多年前,青梅種植主要分布在南陽山區的高埔河、梅林河一帶,青梅收穫後被加工為梅脯,由船運送至惠來縣隆江河後,又經惠來神泉港轉運至世界各地。民間曾流傳「高埔河沉船,神泉港水酸」的話來形容當年普寧梅脯數量之多和運載外銷的繁榮程度。其中,「梅林」、「梅塘」、「梅峰」、「梅光」等山區鄉鎮村名稱,都與昔年盛產青梅有關。1995年3月,普寧市被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截至目前,普寧市一直是國內最大的青梅產銷集散地。
近日,由中國農村雜誌社、農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及南方農村報組成的省級現代產業園專題報導組一行前往揭陽普寧市,深入了解普寧市青梅產業園以梅為「媒」,以梅興市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普寧青梅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受訪者供圖
普寧市水果蔬菜局局長陳洪民向專題組介紹普寧市「一顆青梅鑄就一個產業」的快速騰飛。「2018年廣東省批准創建揭陽市普寧市青梅產業園。全市青梅種植面積16.6萬畝,年總產量5萬多噸;青梅加工企業68家,其中省龍頭企業2家,年加工量達8萬多噸;產品暢銷國內外,年出口創匯5000多萬美元,成為帶動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和30多萬梅農增收的新亮點。時至今年6月,產業園正式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
座談會現場圖片。劉暢攝
據介紹,普寧市青梅產業園規劃建設範圍包括馬鞍山農場、高埔、大坪、後溪等4個鄉鎮場,面積達276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規劃建設500畝,青梅種植面積達10.5萬畝,佔普寧市青梅種植總面積的63.25%,擁有40多家青梅加工企業,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普寧市青梅產業園建設計劃總投資20191.61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青梅良種苗繁育、青梅精深加工區、青梅觀光園、汙水處理廠、物流倉儲、青梅產品展示中心、品牌培育等26個建設項目。
高位推進產業園區制度與人才建設
明確分工並行合力推進
座談會現場。劉暢攝
「產業園建設受到多方面的全力支撐,比如成立以市長林鋼捷為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產業園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的形式,開展對青梅產業園建設項目指導、督導檢查。」普寧市水果蔬菜局局長陳洪民介紹,「每一步我們嚴格把控,嚴格部署,可以說省級產業園建設的工作是前所未有的重要,自上而下『扭緊一根繩』,各自明確分工,確保責任落實,人員到位,工作有序推進」。
為此,確定以揭陽中元現代農業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為產業園建設牽頭實施主體,產業園建成後實行「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牽頭實施主體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負責對照省印發的工作方案、建設指引、資金管理規定、績效評價辦法等工作,「我們對資金管控非常嚴格,從發放到審計、監管都有相關部門負責到位,不能隨便給錢給企業,而是把每一分錢用到實實在在的產業園建設,如果發現實施主體濫用資金不僅要收回,我們政府還要對企業問責的」。陳洪民非常嚴肅地說著「錢經」。
另外,普寧市還計劃出臺促進青梅產業園發展扶持政策,對產業園基地建設、人才引進、創新驅動、出口獎勵、企業入園等給予政策扶持,通過對接普寧市農業銀行、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農業信貸擔保資金等單位,大力支持普寧青梅產業園建設。
40多家梅企造船「中元」抱團發力
打造「生產 +加工 +科技 +營銷(品牌)」新業態
「我市有青梅加工企業68家,青梅種植戶更是數以萬計,雖然擁有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但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加工技術不精,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社會效益不明顯。而且,眾多的青梅加工企業分散在普寧雲落、高埔等山區鎮,『村村點火、鎮鎮冒煙』的結果,是質量管理跟不上、生態環境管理缺失所帶來的社會壓力。」陳洪民遺憾地解說普寧市青梅產業發展不強的原因。
青梅加工生產過程。劉暢攝
為此,普寧市希望通過創建青梅產業園,努力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土地集中開發、汙染集中治理」的良好願景。而為了實現這個願景,普寧市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始為40多家青梅企業牽線搭橋,造船「中元」合力發展。
「為了打破之前被海外訂單控價的風險,我們自主成立由40多家青梅企業共同組建成立『揭陽中元現代農業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輪股金5000萬元已基本籌集到位,將重點用於研發深加工技術和完善加工設備設施,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並統一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民籤訂購銷保護價,將統一推廣良種、標準化種植;制定產品標準,統一研發新產品,統一交易平臺,統一開拓銷售渠道,打造『生產 +加工 +科技 +營銷(品牌)』新業態的示範園,從而推動青梅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元現代農業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自信告訴記者。
除了組建中元之外,普寧市還組建了梅幹協會、青梅產業創新聯盟等民間行業協會,對青梅產業進行行業規劃和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帶動作用,積極開展青梅收購工作,確保普寧青梅鮮果不出現爛果、積壓現象;按照市場行情,規劃統一收購時間、梅果質量和收購價格;增加收購網點,為梅農提供便利,保護梅農的切身利益,鼓勵青梅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對接,鼓勵龍頭企業用合同定單的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建立利益緊密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
科技驅動新活力
全方位激發產業轉型升級
「普寧市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青梅產業加速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效應,推動全市青梅產業提質提效,實現轉型升級目標。」
研究探索青梅精深加工工藝技術,籌劃建設青梅產業科研平臺,加強與廣東省青梅產業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省農科院、華農、仲愷、陳李濟製藥廠等單位技術合作,共建研發工作站、科研特派員工作站,提升青梅精深加工能力水平,努力開發更多高端保健品、食品。其次,擇優放劣的選種和向外引進良種,使栽培品種不斷優化。目前全市主要有軟枝大粒梅、大青梅、白粉梅、普寧矮白梅等10多個適宜加工的優良青梅品種。第四,開展科學栽培技術研究。《萬畝果梅標準化栽培技術及應用》等一批農業科技攻關項目先後獲廣東省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獎、揭陽市科技進步獎。
此外,還制定了廣東省農業地方標準《果梅生產技術規程》和《地理標誌產品 --普寧青梅》,建立了2000畝省級果梅標準化示範區和10000畝國家級果梅標準化示範區,大力推進青梅標準化生產進程。另外,加強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工作。以普寧市農業、果蔬部門為核心,組成普寧青梅技術指導服務小組,各青梅主產區鄉鎮相應成立青梅技術推廣站,形成技術服務網絡及推廣體系。據統計,每年培訓科技示範戶、專業戶近5000多人次,編印《青梅栽培管理工作意見》等技術資料10000多份。
注重品牌保護與建設
積極發揮「網際網路 +」電商作用提升品牌價值
在農業部門及行業協會的鼓勵引導下,該市青梅產業鏈各類市場主體注重品牌保護,「普寧青梅」先後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地理標誌產品證明商標,確保普寧原產地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青梅製品形成鹽漬、涼果、果酒、飲料、燻制等5大類100多個品種;先後打造出小梅屋、中梅、綠源等近十個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4個,「青制古原梅」、「真愛梅子」等入選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經營專用品牌目錄。「普寧青梅」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品牌,且「先後獲得「全國青梅標準化示範縣」、「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國家級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廣東省科技創新專業鎮」等榮譽稱號。在2018年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普寧青梅」品牌價值為17.10億元。
青梅產品。劉暢攝
普寧市農業果蔬部門及行業協會積極鼓勵動員企業開闢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走線上線下結合的「兩條腿走路」和「O2O」立體經營道路。企業先後進駐各大電商平臺,加快與網庫集團共建「中國青梅產業電子商務基地」項目,進一步開拓青梅產業電商平臺。普寧東昱公司總經理陳宏濤告訴記者,「目前,大約有40%的青梅產品通過電商銷售。而且我認為發展青梅產業在資金供應鏈上也有一定的市場前景,只有龐大的資金池,才能帶動青梅產業 B2B和 B2C雙向發展。」
以「梅」為「媒」促三產互動發展
為政府招商引資帶來新的活力
專題組成員們站在觀景臺,看著眼前層林盡染,梅枝搖曳的梅海,大有「煮酒弄青梅」的閒情雅意。善德梅海房儀夢經理笑著告訴記者們,以「梅」為「媒」,推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每逢臘月時節,普寧市青梅主產區梅林、高埔一帶,綿延數十裡,漫山遍野的梅花,如一望無際的雪原,芬芳瀰漫,梅香四溢,這就是著名的「十裡梅花香」,眾多慕名而來的海外遊客,紛至沓來,以先睹美景為快。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到普寧旅遊賞梅人數達到1400多萬人次,比平時翻了一番。
風景如畫的梅海。受訪者供圖
「我市在發展青梅產業中,不僅努力挖掘青梅產業鏈產、供、銷及深加工潛力,而且積極以『梅』為『媒』,從2015年至今,已連續舉辦過4屆梅花旅遊文化節。每屆梅花旅遊文化節在1月份,為期一個月,市政府每屆撥出經費500萬元作為活動經費,以觀賞梅園梅花美景為載體,帶動服裝、中藥材、農家美食等行業消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普寧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池補充道。
以「梅」為「媒」,為政府招商引資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比如在第四屆普寧梅花旅遊文化節開幕式上,普寧市與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籤訂《普寧市梅花谷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梅花谷項目規劃面積約43.53平方公裡,預計總投資約1000億元。該項目將以青梅產業為品牌,以文旅休閒為主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編輯: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