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歐洲人做瓷器 將蛋殼埋土中

2021-02-08 環球讀者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創造。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甚至被當地人譽為「白色的金子」。歐洲的瓷器直到1708年才被製作出來,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

中國瓷器進入西方

馬可·波羅

據記載,旅行家馬克·波羅首次將中國瓷器帶回歐洲。那是一個精緻小巧的茶壺,表面帶著灰綠兩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還帶回了綢緞、香料和散著麝香氣味的小香爐等。

直到16世紀,葡萄牙和荷蘭才開闢商道,正式與遠東通商,引得大批東方製品流入,市場一片繁榮景象。在這些製品中,瓷器獨由中國出產。當時,只要描述好樣式,下了訂單,就能期待中國優質的瓷器進入西方。

西方人對瓷器的研究

倘若歐洲人能在本土製成瓷器,價格會非常便宜,購買也更為容易,同時也會減少裝運時的破損和差錯。但在長達500多年時間,歐洲人對瓷器的製造束手無策。

馬克·波羅對製作工藝無法找到要領,他認為「瓷器由沙土或黏土製成,土從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風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純,瓷器便製作而出。」

後來又有歐洲人提出「瓷器由地下某種液體加工製成,這種液體為東方獨有」,1557年有人又提出了假設,「將蛋殼或魚鱗研磨至粉狀,與清水攪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一百年後,再將其取出,成形後的製品便是瓷器。」在後來的嘗試中,這些方法都失敗了。

瓷器製造始於德國

西方瓷器

歐洲人的瓷器製造始於德國煉丹術士的活動。據說有位木工叫約翰·弗裡德裡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藥房學徒,最初在柏林傳聞他發現了神秘的哲學家的石頭——點金石,這些流言蜚語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來到威登堡大學,在那裡他學習自然科學,後來到梅森開始開發幾種新興的產業,在一位玻璃製品的監製人的建議下,伯特格開始製造瓷器,在經過多次試驗和歷經艱辛後,他於1708年1月15日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燒制,製成了一種白而透明的瓷。他的發現於1709年3月28日公布於眾,最後終於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廠的建立。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製造瓷器技術成了我國人民除了四大發明外,又一項引以為榮的技術。

相關焦點

  • 蔓延歐洲的「瓷器病」,以及艱難的療愈之路
    數百年間,西方人也一直在探尋瓷器的秘方和製作工藝。瓷器究竟是什麼東西,怎樣才能將它製作出來?「由一種在地下凝結的汁液製成,有人從遙遠的東方把它帶回。」十六世紀中葉一位義大利佔星家寫道。另一位作家則聲稱:「把蛋殼和臍魚殼搗成粉末,加水調和,做成花瓶形狀。然後把它們埋在地下。一百年後挖出來,這時才算做好,可以擺出來叫賣。」
  •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2015-01-21 10:07:56  歐洲匠人很快便學會了養蠶絲的技巧,開始仿造中國絲綢。到16世紀之前,義大利、法國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絲綢基地。因為「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雖然後來歐洲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採用中國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而且要特別註明「中國製造」以保障銷路。為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裡都有一本《中國圖譜》。
  • 為何大英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看看古代歐洲把瓷器叫什麼
    瓷器不是很普通和很日常的東西,為何不收藏那些更珍貴的黃金珠寶等等珍貴玩意。其實,大家可能不清楚,中國古代的瓷器在歐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叫在現在都很好聽,很吸引人,當時瓷器在歐洲叫做「白金」,不是現在女孩子買戒指那種白金,這裡指的白金是瓷器的顏色。
  • 這是中國的瓷都,千年窯火不斷,一件瓷器價值2.3億成鎮館之寶
    那非瓷器莫屬,瓷器的英文「china」,它與中國「china」為同一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開始燒制瓷器。直到13世紀,瓷器才傳入歐洲,精美的造型、潔白如玉的質地,立刻受到了歐洲皇室貴族的熱捧。在當時的歐洲最貴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來自中國的資器。此行來到中國「瓷都」江西景德鎮,走進中國瓷器博物館,尋找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和曾經的輝煌。
  • 山上取土發現小洞,挖出大量瓷器,專家200元徵走,如今價值百萬
    1986年3月,浙江省安吉縣孝豐東山村的村民姚某在五峰山上取土。這座土山在幾百年前曾是一座大寨,大寨毀於戰火之後便沒有人在上面居住。傳說當時大寨被攻破時,全寨千餘人被屠殺殆盡,房子也被全部燒毀,故而此地後來再也沒有人居住。中午時分,姚某在山上發現了一個磚頭堆砌的小洞。
  • china Made in CHINA-歐洲人山寨中國瓷器,從毫無頭緒、五花八門的材料試驗開始 |壯遊者NO.31|
    為什麼一個英國人會舉畢生之力來收藏中國瓷器?而且能夠在遙遠的歐洲,建立起如此序列完備、規模可觀、包含頂級精品的收藏體系?西方還有哪些重要博物館收藏了中國古代瓷器?是怎樣的歷史敘事支撐起這些收藏,並使其對本地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切還得回溯到14-18世紀歐洲貴族對中國瓷器這種奢侈舶來品的狂熱。
  • 葡萄是多年生作物,埋土防寒是關鍵,葡萄如何埋土防寒順利越冬
    目前,隨著氣溫的下降,葡萄進入埋土越冬防寒時期。新疆現已經開始埋土了。葡萄是多年生作物,如果越冬工作沒有搞好,極易造成葡萄受凍,影響來年的經濟效益。所以,掌握冬埋的時間和方法至關重要。冬埋前的準備:1.復剪:對冬剪不合格的進行復剪,剪去不成熟的枝條,剪去枝組中多的枝。2.灌冬灌水:灌好灌透冬灌水,是葡萄越冬防寒的基礎,也是防止開春葡萄抽乾的因素。冬埋的時間和方法應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以及葡萄品種和砧木的抗寒性強弱而定。
  • 詳解瓷器的定義:如何收藏瓷器?帶你走進瓷器收藏的歷史大世界
    中國的瓷器製作歷史悠久,產量龐大。從古到今流傳下來和已經出土的瓷器藏品不計其數。時代不同,瓷的風格樣貌也就隨之不同,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特點。即使在相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窯,製作的瓷器特點也有所不同。但是每個時代總有那麼些人為了謀取私利,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大量地複製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
  • 上海歷史博物館裡,那些精美絕倫的瓷器
    上海歷史博物館,是上海的老建築之一。是一棟很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它始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很少有高樓林立的年代,它的出現,便一下子成為了老上海的地標式建築,樓頂的鐘樓成為了整個上海市區的報時工具。
  •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製造」:愷撒曾穿中國絲綢袍看戲
    原題: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貴婦見面聊中國製造現在很多中國產品是對西方國家產品的模仿。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後,歐洲也盛行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因為「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雖然後來歐洲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採用中國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而且要特別註明「中國製造」以包管銷路。為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裡都有一本《中國圖譜》。
  • 葡萄埋土防寒方法及注意事項
    1、準備工作葡萄是溫帶植物,屬於喜溫作物,耐寒性較差,一般冬季零下17度是葡萄埋土越冬和不埋土越冬的分界線。葡萄埋土一般是在秋季修剪後,土壤封凍前10-15天進行,也就是地溫接近零度但是還未凍結前進行,當然具體時間要根據當地天氣靈活應變。在埋土防寒前需要對葡萄進行修剪和清園消毒工作,澆灌封凍水和壓蔓工作。
  • 波蘭用騎兵換瓷器,荷蘭山寨青花瓷:中國瓷器如何在歐洲紮根生花
    十五世紀之前,即使是以高貴著稱的貴族圈中,主人和客人共用同一個碗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更何況是平民階層。平民人家,經常一家人共用同一個湯盆喝湯,有的時候甚至不使用餐具,直接用手抓食物。因中國瓷器的傳入歐洲形成了今天的分餐制直到十七世紀末期,中國陶瓷在歐洲大規模普及之後,歐洲人的飲食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 葡萄埋土保溫具體怎麼埋?
    埋土防寒葡萄埋土是北方很多果農們都在使用的一種越冬方式,這種辦法比較有效的能夠保護葡萄植株不受凍害,也相當於為葡萄植株蓋上了一層棉被,還是比較實用的。但是很多人對於埋土防寒應該怎麼埋並不是十分的清楚,小佳接下來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我們應該如何的進行埋土,具體應該再說什麼時候埋,以及在埋土的前後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 【說瓷】清代外銷歐洲的景德鎮瓷器
    當時進入歐洲市場的精美瓷器,由於濃厚的東方氣息使歐洲人耳目一新,成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奢侈品和觀賞品。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流傳到歐洲的瓷器數量稀少且價格高昂,另一方面也說明過於純粹的東方形制的瓷器不符合歐洲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中國餐具的式樣很少,不能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和多樣化餐具的需要,中式瓷碟在歐洲餐桌上只能用來放糕點。
  • 冬季埋好土,葡萄好越冬
    而在北方露地栽培的葡萄還有最後一項工作,那就是要埋土防寒。埋土防寒技術要點1、需要埋土防寒的區域:葡萄起源於溫帶,屬於喜溫作物,耐寒性較差,一般認為冬季-17℃的絕對最低溫等溫線是我國葡萄冬季埋土防寒與不埋土防寒露地越冬的分界線。
  • 日本古董瓷器質量很好,價格為什麼一直很低?
    日本十九世紀藏春亭三保造瓷杯眾所周知china這個英文單詞除了代表中國以外還代表著瓷器,中國從宋代起就將瓷器銷往歐洲,中國的瓷器可謂是長期佔領歐洲市場,日本瓷器偷師於中國,以中國瓷器的基礎上加入了日本的風格
  • 上海歷博:看外銷瓷當年如何「風靡」歐洲,梅森瓷器何以誕生
    德國的梅森瓷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7月25日,一場匯聚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三個故事為線索,著重展示中國景德鎮外銷瓷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創新。展期持續至11月3日。
  • 葡萄埋藤埋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小型農業機械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會收到新疆、寧夏種植葡萄的農民朋友的私信,大家都想了解葡萄埋藤埋土用的小型農業機械,今天給大家普及一下,葡萄埋藤埋土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機械。大家都知道,葡萄進入10月份以後,每年冬季來臨之際,為了防止葡萄藤風乾和凍傷,都要對葡萄安全越冬進行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傳統的葡萄埋土都是通過人工來工作,不僅效率低,成本還很高。最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有很多的小型農業機械,其功能是不一樣的,一般分為微耕機和開溝培土機,當然統稱田園管理機。
  • 「白色的金子」——從12把茶壺趣談歐洲陶瓷初創的歷史
    這些充滿了濃烈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特色的茶壺,在離開那個時代以後就再難見到了。看著它們那些精美而獨特的造型、紋飾,不由讓人想調轉思緒,去回味一下歐洲瓷器初創時的那段歷史……估計很多人都會一個問題,為什麼歐洲人自己不能燒制瓷器,卻要花大價錢從東方進口?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到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馬克·波羅。是他,從「某種意義上」阻礙了歐洲瓷器的發展進程。
  • 給君子蘭補營養,老媽有妙招,這種廢料放土裡,葉片綠油亮閃閃
    回到家後,我從冰箱裡掏出幾個雞蛋,把蛋液倒進碗裡,就把整半個蛋殼丟進君子蘭的花盆裡。我媽見我一回家以後,就在搗鼓來搗鼓去的,就湊過來看我在幹嘛,看見我把蛋殼丟進花盆裡,她大叫一聲,「你在幹嘛,你這樣把蛋殼丟進花盆裡會招蟲的!趕緊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