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德國佔領捷克,英法到底何動機?竟讓蘇聯誤以為英法禍水東引

2020-12-10 羽林輕騎品歷史

前言:英國的歐洲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二戰的爆發並非一蹴而就,這場從和平走向戰爭的量變,就是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

長久以來,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一直被認為是英法企圖將德國引向蘇聯的「禍水東引」,特別後來蘇聯對此大加宣揚,並將此做為和德國籤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原因。

如果以「禍水東引」來看英法,就太低估英法了,因為當時的德國和蘇聯都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對領土都具有相當的熱愛,兩個國家相爭,無論勝負如何,結局都不會兩敗俱傷,也不會讓英法漁翁得利,而是會產生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這個國家對英法將構成更大的威脅,所以聰明的英法不會這麼做。

德國能輕而易舉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根源,我們可以從老牌強國英國的歐洲政策上找到答案,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此有個精闢的總結:

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我們總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這樣,我們就保住了歐洲的自由,保護了歐洲的生氣蓬勃和變化多端的社會的成長,……,這是英國對外政策的不自覺的優秀傳統。

一語中的,英國是通過扶持弱者,打壓強者,維持歐洲大陸實力的均衡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一、英國歐洲策略的具體實施:通過扶持德國抑制法國獲得歐洲力量的平衡

一戰之後的歐洲,稱得上大國的有五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蘇聯,五大國的情況各有不同。

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殘酷」捆綁,難以翻身;蘇聯是遠在東部一隅的新生國家,剛鬧了大饑荒,也自顧不暇;英國在戰爭中損失巨大,欠了大量的債務,加之隨之而來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總值倒退了34年,而且殖民地嚴重萎縮,一切百廢待興;義大利雖然聲勢鬧得大,但其實只是個地中海大國,誰都不把它當回事;相對而言,法國的形勢最好。

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獲利最大的國家,它從德國手裡收回了阿爾薩和洛林,並控制了德國薩爾州的經濟,還管轄著德國的萊茵蘭非軍事區,儼然成了歐洲大陸上的最強之國。

以英國的既定政策,不允許在歐洲大陸出現任何一個一枝獨秀的國家,而此時強大的法國正一枝獨秀,於是,英國決定扶持一個能和法國對抗的國家以制約法國,而能擔當起這個任務的只有德國。

可是做為一戰後的戰敗國,德國在《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下奄奄一息,連賠款都無法支付,更別說發展了,於是,英國開始了對德國扶持的計劃:

l 1923年英國提議對德國進行經濟幫助,從而有了10國參加的「道威斯計劃」,德國獲得了迅速發展,從1924年到1929年,德國賠款110億金馬克,卻獲得了約210億金馬克的貸款,實力迅速恢復。

l 1925年12月1日,英國又將法國和德國拉在一起,籤訂了一個《洛迦諾公約》,這個公約又將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地位提高,使得德國邁向政治大國,相反,法國的地位則下降,重要的是,這個公約允許德國重新武裝。

l 1926年9月,儘管有法國的反對,但是在英國的默許下德國加入國聯,成為常任理事國。

在英國的扶持下,戰後虛弱不堪的德國又強大起來:

1921年至1929年,德國工業生產平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而英國在同一時期每年的增長率只有1.7%,1927年德國工業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水平,192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居世界第2位。

二、英國歐洲策略實施的後果:無法制約強大的德國,歐洲的平衡被再次打破

《凡爾賽條約》帶給德國的是恥辱,因此德國人民急切盼望打破凡爾賽枷鎖,在他們的心裡,誰能打破凡爾賽枷鎖,誰就是他們的領導人,於是,希特勒橫空出世。

《凡爾賽條約》是武力下的結果,要打破這個條約,也必須以武力。於是,德國開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尋求軍備上的突破,希特勒在內閣會議上宣布德國的首要行動原則是:「一切為了發展武裝力量」,並向國際社會提出「軍備平等」

德國的要求,理所當然受到法國抵制,可是正中英國下懷,1935年英國外交部的一份備忘錄寫到:

從戰後的最初幾年起,我們的政策就是刪除和約(凡爾賽和約)中規定的那些條款。

因此,對法國的反對,英國人持「不屑一顧的態度」。

1933年3月,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提出了一個「全面解決裁軍問題」的方案,方案要求大大削弱包括法國在內的各國陸軍,卻允許德國陸軍由《凡爾賽條約》規定的不超過10萬人擴充為20萬人。

英國的策略,是既用德國來制約法國,又不希望德國無限制擴張軍備,因此以裁軍的名義削弱法國,卻讓德國擴軍,還給德國規定了一個數量上限,以為這樣既使德國可以制約法國,又不使德國太強大,從而達到歐洲力量的平衡。

可是,德國人是要全面衝破凡爾賽體系,重新整合世界,對這個方案不感興趣,一怒而退出了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聯,英國不但不給以懲罰,反而萬般撫慰,希望德國回頭。

英國的庇護,讓德國放心的在擴張路上越走越遠。

1935年3月,德國頒布法令: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以便建立「要與武力最強的鄰國相等」的陸軍,更突破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空軍的規定,建立了空軍。

德國的這一做法,無疑是向世界宣布了凡爾賽和約的無效,頓時讓英國突然認識到,他一直要扶持的孱弱德國,已經強大到無法制約了。

三、英國對德國改扶持到綏靖:蘇聯產生禍水東引的誤判

英國意識到,它扶持的德國力量發展很快,將要打破歐洲實力的均衡,於是,英國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德國,在英國的《內閣會議記錄和備忘錄》中提到:

我們認為德國是最終的潛在之敵,我們長遠的防務政策必須針對它。

這個報告中,英國耐人尋味的將德國列為「長遠防務」的對象,「最終的潛在之敵」,體現了英國的尷尬處境。

在一戰中遭受重大損失的英國民眾厭惡戰爭,不願意再看到戰爭來臨,「公眾對於軍國主義,介入歐洲大陸事務以及對力量平衡的任何關心都表現出厭倦情緒」,而且,此時的英國在經濟和軍事力量上已不足以單獨遏止德國,因此英國的策略是既要避免戰爭,又要遏制德國,在這樣的矛盾之下,英國做了兩件事:

l 拉上法國和義大利向德國發難,三國準備成立一個對付德國的「斯特萊沙陣線」;

l 主動改善和蘇聯的關係,以圖聯合蘇聯制約德國,拉蘇聯進國聯,並派外交大臣艾登訪問蘇聯。

可是德國已經看透了英國意圖,便各個擊破,先向英國保證:「德國承認英國海軍優勢」「願把德國海軍限制為英國海軍力量的35%」

德國並沒有在英國這裡抱太大希望,卻沒想到英國爽快地答應,兩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

英法意三國的「斯特萊沙陣線」名存實亡。

《英德海軍協定》的籤訂,也使英國迅速疏遠和蘇聯的關係。英國認為,如果要對德國強硬,「蘇聯是一重要的鉗制力量」,如希望通過談判與德國作政治交易,蘇聯就成為破壞性的負面因素,因為:

英國如繼續與蘇保持超出經濟交往和一般外交往來的關係,希特勒很可能以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為由拒絕與英國作總體解決。

英國為了德國而四處得罪人,德國卻在英國的庇護下突飛猛進在擴張的道路上:

到1936年底,德國已擁有武器裝備齊全的正規軍80萬人,同時德國也開始逐年發展其它軍兵種,特別是空軍,德國已擁有作戰飛機四千五百架。

1936年3月7日,德國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蘇聯在國聯呼籲對德國進行強烈制止,而英國則相反,認為「沒有理由認為德國目前的行為暗含著敵對的威脅」

英國的態度讓蘇聯莫名其妙,聯想到最近英國一系列對蘇聯疏遠的表現,百思不得其解的蘇聯終於想明白了:原來英國是想將德國「禍水東引」。基於這樣的判斷,蘇聯開始對英法的德國政策產生警惕。

其實英國並沒有禍水東引的想法,但是英國的行動讓蘇聯產生了誤判。

1936年底,外交部常務次官範西塔特的備忘錄中指出:

那種認為德國人必定會衝向東方並停留在那裡的想法只是一種自鳴得意的假設;由於德國和俄國軍隊的互相進攻目前還存在著地理上的障礙,因此短期內蘇、德間不可能發生戰爭;應該是英國而不是俄國將成為德國的首要攻擊目標。

英國對事態的嚴重性心知肚明,卻以全面退讓應對,完全放棄了之前的歐洲政策,一味逃避打仗,當時英國大多數議員的想法:「我們唯一的目的便是保持我們所有的東西,並和平地生活。」

此時,英國的政策開始向對德國的「綏靖」轉變。

德國一如既往的按自己的計劃走著,1938年3月,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德國的理由是:在奧地利的土地上生活的,是和德國人同文同種的德意志人,兩國的合併是人民的意願。

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讓英國人竟然天真的以為是德國和義大利兩國的內訌,因此不僅不制止,還想看熱鬧,眼睜睜看著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而德國對奧地利得手之後,又瞄向了捷克斯洛伐克。

四、慕尼黑協定後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德國從對奧地利的吞併中嘗到甜頭,眼光又瞄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欲佔領捷克主要基於兩方面的戰略考慮:

l 以目前德國並不十分強大的實力,先從日耳曼人佔多數的蘇臺德地區入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相對容易;

l 為了避免今後對英法作戰時陷入腹背受敵,德國需要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為此,德國制定了武力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

但是,以德國的實力,還沒有絕對把握和英國翻臉,因此希特勒先對英國首相張伯倫進行試探:「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臺德地區?」沒想到張伯倫爽快地表示,贊同蘇臺德地區「自治」。

做出這樣的決定,英國有自己的算盤:以英國陸軍的實力,無法和德國抗衡,而即便打敗了德國,也會讓法國漁翁得利,因此,不如和德國進行交易,以德國取代法國。

為此,英國積極做法國的工作。

1938年4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對法國總理達拉第明確表示:「英國決不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投入戰爭。」並勸說達拉第不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兩國在1925年就籤署了《法捷互助條約》,因此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有保護義務,可是法國也害怕打仗,便欣然同意。

如此,法國中了英國的計,英國又中了德國的計。

1938年9月29日,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英、法、意、德四國在慕尼黑籤署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

張伯倫為此洋洋得意的說:「我帶回了我們時代的和平。」可是,半年後就被德國打了臉。

英國為德國的擴張大開方便之門,德國卻不領情,在德國的戰略中,英國是「主要敵人」,宣稱「對英法的戰爭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

為既定戰略考慮,德軍於1939年3月15日「和平」進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就直接和烏克蘭接壤,這讓蘇聯感到了恐慌,更加深了對英法「禍水東引」的深信不疑,再加之和英法談不攏條件,做為應對,5個月之後即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如此一來,歐洲大國無形中就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蘇德意,另一個是英法,相比《凡爾賽條約》後英法的佔盡優勢,此時的英法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

數天後,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五、總結後續:放棄了400年歐洲政策的後果

英國對德國的扶持,使得德國迅速成為歐洲強國,在無法對其制約後,又由扶持轉為綏靖,坐視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最終養虎為患。

而英國對德國及蘇聯的態度,又給蘇聯以極大的誤判,以為英法聯手禍水東引,從而和德國走在了一起,又為德國的擴張提供支持。

其實,就在《慕尼黑會議》結束後不久,英內務大臣霍爾還在內閣會議上指出:

一個強大的蘇聯的存在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絕對不能實行任何會讓人以為我們是反蘇或無視蘇聯前途的行動。

可惜,英國在戰略上洞悉一切,具體戰術卻如此糟糕,棄英國400年來的歐洲政策於不顧,而以綏靖推動德國前行,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劇,而這種狀態,直到1940年5月邱吉爾任首相後才告結束。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攻克了波蘭,佔領丹麥,正進行著全面佔領挪威的戰役。

相關焦點

  • 英法主演把捷克出賣給德國的醜劇,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大叛賣
    英法主演把捷克出賣給德國的醜劇,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大叛賣本世紀30年代,在國際外交政治舞臺上,帝國主義列強們颳起了一股綏靖主義風潮,它們以犧牲小國弱國利益為手段,保護和維持它們在帝國主義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所取得的既得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並企圖把這股禍水東引,讓法西斯國家成為消滅新生的社會主義蘇聯的急先鋒,
  • 蘇德合夥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只對德國宣戰
    但讓人奇怪的是,儘管蘇聯和德國合夥入侵了波蘭,但英法並沒有向蘇聯宣戰,英法宣戰對象只有德國,讓人不禁疑惑不解。那麼蘇德合夥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只對德國宣戰?第一,雖然蘇聯和德國合夥入侵了波蘭,但戰爭是由德國先挑起的。德國在9月1日向波蘭發動了進攻,英法遂在9月3日對德國宣戰,要求德國撤出波蘭。
  • 當年蘇聯為啥非要吞併波羅的海三國?都是英法德惹的禍
    然而,沒過幾個月,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並被英法肢解,這樣,蘇德的《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和約》自然廢止了,而當年蘇聯割讓的波羅的海地區,在英法的操作下,不但沒有歸還蘇聯,還獨立為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四個國家,除了芬蘭,其它三國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 一戰中德國遭遇重創,為何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強國
    眾所周知,德國崛起的時間比英法等老牌帝國要晚得多。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已經被瓜分乾淨,德國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挑起了一戰。不過德國很快在一戰中失敗。失敗之後,德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割讓出了近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使得本來就不大的德國,只剩下不到5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了。除此以外,德國軍隊還被嚴格限制在10萬人之內。
  • 蘇聯為什麼要在納粹德國大舉入侵波蘭後參與對波蘭的瓜分?
    正因如此,蘇聯在納粹德國大舉入侵波蘭時可以選擇袖手旁觀,不一定要頂著巨大的罵名趁火打劫,以至於被西方罵到現在。既然如此,在納粹德國大舉入侵波蘭後,蘇聯為什麼要與德國一起瓜分波蘭呢?由于波蘭的過分仇視和英法的綏靖,蘇聯在「慕尼黑陰謀」之後下定決心單獨對抗納粹德國的威脅。
  • 慕尼黑陰謀到底有多不要臉?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裡尼、齊亞諾在慕尼黑舉行會議,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給德國。這個是表面現象。事實上還和德國籤訂協議,德國答應會進攻蘇聯。可以說是明確的把禍水東引。早在之前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可以說實力大增。一瞬間歐洲出現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國了。這個時候歐洲主要大國非常恐慌,蘇聯、英國、法國還曾經談了一下合作。
  • 瓜分波蘭:英法「蘇德互掐」算盤撥亂了,寒酸蘇軍士兵有受挫感!
    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其實就和波蘭非常不對眼!蘇聯建立後,蘇聯高層一直認為波蘭破壞了東歐的安全基礎,所以看波蘭的眼神一直都是帶著仇恨。而西歐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開始崛起時,英法當時的政策就是綏靖和禍水東引,希望德國能和蘇聯鬧起來。但問題是蘇德兩國當時並沒有邊界,於是英法又把目光一起投向了蘇德夾縫中的波蘭,如果犧牲了這個國家,蘇德互掐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選擇袖手旁觀。
  • 慕尼黑協定:無奈之下英法只能討好德國,德國肆意吞併蘇臺德地區
    但是德國準備戰爭的舉動使得英法極為驚恐,他們害怕發生歐洲大戰,主張對德國妥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蘇臺德德國人黨的一切要求,但是康拉德還是繼續鬧事,在納粹的指示下直接武裝叛變,最後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鎮壓,納粹以此為藉口繼續叫囂蘇臺德問題。英法決定出賣捷克斯洛伐克。隨後英、法、德、意四國就蘇臺德問題展開協商。
  • 慕尼黑陰謀,唯有好心的史達林伸出援手,小小捷克竟然還不領情?
    1936年3月,德國公然出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度過了希特勒後來稱為「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英法嘟囔幾句竟然沒下文了。希特勒賭贏了,協約國的色厲內荏被他看得一清二楚。當年8月,德國成功舉辦了柏林奧運會,納粹趁機大肆渲染強盛的國力,德意志民族空前的團結和強大令全歐洲為之膽顫。
  • 身為歐洲第四強國,為何波蘭被英法視作「棄子」,任由德國吞併?
    在1921年著名的"西裡西亞起義事件"中,英法為了從德國獲得更多的戰爭賠款,就秘密允許西裡西亞繼續留在德國,而絲毫不顧及波蘭的意願。 知道英法不靠譜的波蘭,從1921年起就開始和法國、羅馬尼亞籤署協防條約,從而遏制德國以及西方的強鄰蘇聯。
  • 蘇德聯合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聯軍只對德國宣戰,不去搭理蘇聯
    與波蘭接壤的蘇聯也趁勢對波蘭發動了進攻。在一前一後夾擊之下,波蘭很快就沒了招架之力。從而把波蘭劃分了土地。但讓人不解的是,蘇德兩軍同時潰敗波蘭,但此後的英法聯軍卻只是向德國宣戰。而對蘇軍卻沒有任何舉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慕尼黑陰謀:英法綏靖政策巔峰,捷克就這麼被賣了
    按理說,這種不講道理的流氓行為換任何一個人都該勃然大怒了,起碼能看出來對方是在故意挑事,事後的我們當然知道,希特勒根本就沒打算給捷克留生路,他的軍事計劃上面,捷克斯洛伐克、包括再往東的波蘭都是應該在地圖上消失的國家,然而當時坐在希特勒對面的張伯倫顯然沒有把對手看得這麼透徹,他在憤怒希特勒像一個說話不算數的街頭混混的同時,則在盤算著這次如何說服其他人來滿足這個混混新的要求,他一邊把德國人要求軍事佔領的消息傳遞給捷克
  • 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吞併領土,英法為何不阻止?其實還是為了利益
    1933年,希特勒當選了德國的總理,德國從此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瘋狂的軍備擴張以及大肆侵略,最終爆發了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而在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時,英法採取的綏靖政策也推動了二戰的爆發。那為何英法對德國要實行綏靖政策呢?
  • 二戰前,德國是如何在英法美三國的綏靖政策下吞併歐洲其他國家?
    1935年10月義大利直接發兵入侵衣索比亞,吞併了衣索比亞; 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公然出兵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支持有法西斯勢力的叛軍; 1938年2月德國通過武力震懾直接吞併奧地利; 1938年9月德國迫使英國法國向捷克政府施壓,佔領了蘇臺德區;
  • 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一反常態聯手蘇聯對英法施壓,原因何在?
    蘇伊士運河自從1869年開通後一直受英國長期佔領控制,因此等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英法深感其戰略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於是便以「運河的自由航行受嚴重威脅」為理由,作出了強硬的表態。
  • 二戰爆發前,德國為何會對攻擊波蘭信心不足?原來波蘭以前也強過
    1939年9月德國僅用28天就徹底擊敗波蘭,波蘭的不堪一擊讓全世界陷入一片恐慌,英法等國甚至來不及組織援軍救援,波蘭的迅速敗亡讓世界譁然,同時也為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笑柄。直到現在全世界都在嘲笑波蘭,還有人編出了波蘭騎兵拿大刀砍德國坦克的笑話。
  • 難怪被蘇德聯合瓜分,英法在一旁看熱鬧
    我們都知道二戰的爆發點便是當時德國對波蘭的進攻,實際上作為當時歐洲大國的波蘭來說,其軍事力量還是十分強大的,然而在德軍閃電戰的攻勢下波蘭軍隊的防線土崩瓦解。甚至到最後德軍即將佔領全境之時,蘇聯軍隊也趁機向波蘭發動進攻。可能大家會比較好奇了,波蘭到底做錯了什麼?
  • 英法慫恿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英法的侵略行徑,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反對。蘇聯宣市:如英法不停火,蘇將對英實施核攻擊。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