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物理學發生了什麼?

2020-12-21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十年不僅標誌著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一系列轉折點。

21世紀10年代,對於新知識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十年,但更重要的是,這十年的發現和其中巨大的缺乏改變了物理學家在各自領域的思考方式。粒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將重塑研究人員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基於量子力學框架的新技術可能標誌著計算、材料科學以及能量處理方式的重大轉變。

計算機模擬顯示由兩個黑洞的碰撞而產生了引力波。

「感覺我們正處在一個典範性轉變的中間,」史丹福大學粒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副教授Natalia Toro告訴天文在線, 「目前還不清楚我們將走向何方,但我認為,從現在開始的50年裡,過去的10年將被視為我們對物理學的理解發生重大轉變的開始。」

尋找最小的物質

這十年裡,科學家們對大小的理解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一個17英裡的圓形粒子加速器和對撞機)中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是粒子物理學中心理論所描述的最後一個粒子,稱為標準模型。

在1964年之前,一些理論很好地描述了宇宙,但他們有一個問題:他們預測某些物理學家已經知道有質量的粒子應該是無質量的。六名科學家(最著名的是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三篇論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詳細闡述了一種機制,即質量可以在被稱為「計量玻色子」的帶力粒子中出現,這樣那些解釋宇宙的理論就仍然有效。這種機制需要另一種粒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儘管進行了許多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直到這十年才被發現。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於2008年啟用,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科學實驗。2012年7月4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擠滿了禮堂和講堂,聆聽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最終宣布,他們在兩個實驗建築大小的探測器——ATLAS和CMS中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許多人吹捧說,標準模型預測的所有粒子都已經找到了,因此,模型是完整的……是這樣嗎?

「說標準模型的完成意味著我們已經完成了,」 Fermi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MS合作副發言人Patty McBride告訴天文在線。「不是的。」還有大量的謎團,事實上,宇宙中大約96%的物質,仍然無法用標準模型解釋。

自2012年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一直安靜得出奇。此後,測試標準模型的有趣結果層出不窮,但在希格斯玻色子之後,再沒有發現新的粒子。物理學家希望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能發現其他粒子的證據,比如超級粒子。據預測,這些粒子可以同時解釋為什麼引力比其他力弱得多(想想看,所有的地球引力都不能阻止電冰箱磁鐵吸起回形針)以及作為暗物質的真實身份,這些神秘的物質似乎構成宇宙的框架,但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儘管仍有大量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數據需要篩選——大型強子對撞機也將升級以保持更高的碰撞率運行——科學家們開始懷疑他們是否能找到這些粒子的跡象。

但終有一天,這一發現的缺失可能會被視為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粒子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以新的方式尋找粒子,比如通過高精度的實驗來測試各種標準模型的預測,通過尋找微小但與理論預測有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偏差,,而不是尋找高能的強力超級對撞機。這也鼓勵了理論學家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為暗物質等事物尋找新的解釋。

芝加哥大學天文和天體物理系教授Josh Frieman告訴天文在線:「將(粒子加速器)推到更高的能量去尋找新粒子在技術上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粒子物理學界已經意識到我們需要多樣化的方法……這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當你遇到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時,你會想要利用你工具箱裡的所有工具,因為新物理學有點含糊其辭。」

時空本身的波動

這十年也在最大規模上革新了物理學。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高能事件會產生以光速穿過時空的擾動,這種擾動被稱為引力波。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超新星或雙星黑洞相互環繞並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波的間接證據最早出現在被稱為PSR 1913+16的雙星脈衝星(一種旋轉的中子星)的發現。幾年後,科學家們意識到它的軌道周期正在以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精確地縮短,這一系統將因引力波的產生而失去能量。儘管進行了其他研究,但沒有發現直接證據。

也就是說,直到這十年。2015年9月14日,美國東部時間凌晨5:51,兩個L形設施,每一個都由一對1英裡長的隧道組成,並以直角相遇,一個在華盛頓州,另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記錄下它們的雷射在探測器上相互移相和失相。這些擺動是由兩個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29倍和36倍的黑洞造成的,它們相互纏繞,然後合併,在13億光年之外,向地球傳播它們的引力波。

隨後進行了更多的觀測,但也許更具開創性的發現發生在2017年,當時這些探測器,現在與義大利類似的處女座實驗相結合,測量了引力波,世界各地的望遠鏡同時發現了來自天空中同一點的無線電、紫外線、紅外和光學輻射。這種能量的爆發是兩顆中子星碰撞的結果,它們是城市大小般的恆星屍體。這一事件讓科學家們了解到一些周期表中最重元素的起源,也許有一天會有助於解決當今物理學中關於宇宙加速速度的「危機」。 這一範式轉變的發現是多要素天文學的一個標誌——即科學家在天文學中使用光波、其他粒子或波的探測來觀察一個光源。望遠鏡最初只是使用可見光,然後是其他波長的電磁輻射,如x射線或無線電波,現在互補的天文臺可能包括來自空間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中微子或引力波等粒子。

「這是多元化天文學的黃金時代。」哈佛大學科學史物理學教授Peter Galison告訴天文在線。

黑洞領域以其他方式經歷了一個分水嶺時刻,當時,由世界各地射電望遠鏡合作運營的「活動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科學家們聯合起來,將望遠鏡對準了位於星系M87中心的65億個太陽質量黑洞。這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黑洞的圖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黑洞在其背後投射的陰影。儘管研究人員早就看到了這些彎曲光線的物體的證據——巨大的龐然大物扭曲了時空,以至於光線無法逃脫它們的引力——但這一觀測結果產生了對其中一個物體最好的直接視角。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開啟了黑洞科學的新時代,並希望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從其中心噴出的巨大物質射流。

在2019年4月10日發布的一張圖片中,活動視界望遠鏡捕捉到了M87星系中心的一個黑洞,該黑洞是在其活動視界附近的強引力作用下圍繞其旋轉的熱氣體的排放所勾勒出來的。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蓋蒂圖片社

「(黑洞)可以影響宇宙尺度的現象,」Galison說。「我們看到這些物體在大爆炸後的一小段時間內發出光。它們就像可見宇宙邊緣的燈塔,向我們閃爍著它們的光芒。了解這些射流的起源對於更好地把握......可能影響星系中物質分布的物體具有重要意義。」

現實世界的物理學

這十年來,在天體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對龐大的數據集進行分類。如果沒有機器學習,黑洞圖像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十年,它在粒子物理學中的應用正在經歷一個「轉折點」,Toro告訴天文在線。

這十年也開啟了一個基於粒子物理學的技術新時代,如量子計算機。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家彼得·肖爾在接受《天文在線》採訪時表示:「我認為,這十年絕對是量子計算機從科幻小說變成現實的十年。」

這些量子器件是由理察·費曼在1981年提出的。它們的目的是解決某些普通計算機無法使用原子的古怪的、被顛覆的概率數學的問題,而不是常規邏輯可以解決的。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模擬分子的行為,或者使用新的數學調整來運行某些複雜的算法。基本上,就好像這些機器只是通過翻轉硬幣來產生概率分布,這些硬幣可以在半空中被能量脈衝推動,而且與概率的規則不同,當你把「硬幣」加在一起時,這些量子概率可能會有負號,導致其比普通硬幣具有更複雜的概率分布。

直到2007年,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才發明了「轉體量子位元」,這是一種由超導導線構成的迴路,充當人造原子和量子計算的最小單位。今天,IBM和谷歌都開發了50多臺量子位機器,這些機器在處理某些問題時的速度開始超過傳統計算機。與此同時,其他公司也推出了基於雷射固定原子的類似大小的設備。為這些機器提供軟體工具或硬體組件的初創公司的整個系統也得到發展。

可能要幾十年後,這些機器才能提供超越傳統的計算機的優勢,除了花式隨機數發生器。在它們因為外界的振動或輻射而失去原有的質量之前,很難控制它們。它們可能仍然會產生錯誤的結果——例如,二進位字符串中的一個0應該輸出一個1個字符。研究人員現在正致力於實現誤差校正,將多個量子位元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不易出錯的「邏輯」量子位元。一個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真正「容錯」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可能需要數百萬個量子位元來實現其全部潛力。

但是物理學家們希望他們能發現這些小而嘈雜的設備的用途,這些設備仍然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即使它們做得不好。早在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就宣布,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量子計算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被稱為嘈雜的中等規模量子技術(NISQ)時代。

這十年,科學家們還將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融入到新的傳感技術中,中國科學家發射了一顆衛星,利用量子力學的數學原理加密了中國和奧地利之間的視頻通話。超越量子科學進入材料科學,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創造出第一種在近室溫下無電阻導電的材料——這是另一項醞釀了幾十年的發現。就在去年,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可以在兩層石墨烯中打開或關閉超導性,只需稍微改變一下,這一發現從此引發了二維體系的後續研究熱潮。

作者: Ryan F. Mandelbaum

FY: 沐可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1世紀10年代三大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21世紀10年代是一個極其富有成果的十年。我們對系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在自身恆星之外的行星)的知識爆炸了,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發現,並使人們對存在的東西有了無與倫比的了解。普朗克衛星和我們的大規模結構調查定格了暗能量,而改進的天文數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關宇宙膨脹的難題。
  • 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我們經歷過什麼
    而這一次跨年和前幾年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將翻過10年代這一篇章,來到20年代。從2010-2019年,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十年。我還記得2010年的時候,還在高三,約定和同學高考結束後要去看上海世博會,在廣州讀大學的時候經歷過廣州亞運會的熱潮。
  • 90年代屬於喬丹,現如今屬於詹姆斯,那21世紀前十年屬於誰呢?
    比如60年代的指環王拉塞爾,70年代的天狗賈巴爾,80年代的魔術師詹森,90年代的飛人喬丹,到如今的三旬老漢詹姆斯,他們都統治了一個時代,但是21世紀的前十年,又屬於誰的呢?這是一個讓然很頭疼的問題,因為當時那個年代的名宿實在是太多了,是艾弗森、麥迪、卡特?的確他們是很強,但不過他們並沒有帶領球隊獲得過總冠軍。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呢?
  •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27年第5屆索爾維會議中所拍攝的,在這張照片當中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其中包括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狄拉克等等多位科學家。
  • 21世紀10年代,再見;2020,你好
    今天是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天。時間它總是來得如此匆忙,去得又如此不聲不響。小時候我們度日如年,現在的我們度年如日。012019這一年,我明白了:生命無常,哪有什麼來日方長!我們含著淚,學會了告別。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浙江沿海登陸,造成56人死亡,1.5萬間房屋倒塌。10月10日晚6點,無錫市北環路附近一高架橋發生倒塌。人生就是這樣,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21世紀第3個十年:底層反抗 凝望深淵 存量殘殺時代如何破局?
    21世紀第三個十年,以「戰爭」開始,註定不平凡!底層凝望深淵 反抗醞釀已久!美國攻打伊朗,不是黑天鵝,一切皆有跡象。21世紀第三個十年剛開始,美國就向伊朗發動了戰爭,這不是結束,很可能只是剛剛開始。戰爭陰影從未消失,伊朗在中東地區有很多代理人,他們可以發動戰爭,美國的投資、基地、盟友都面臨戰爭風險,這反過來又會擴大戰爭。
  • 21世紀第三個十年,漫威會走向哪裡?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下一個10年,漫威依舊生猛。《烏合之眾》這本書裡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不斷重複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十多年以前,這句話用到漫威上面一點都不貼切。如果要佐證這一點,不妨看看80年代同樣在高速發展的日本,80年代也正是日本娛樂文化在世界大殺四方的年代。這是漫威最後能夠發展的土壤。
  •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的新職業
    快速發展的年代,芳林新葉催陳葉。在剛剛過去的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記錄下一些「新葉」,它們因時代而生,平凡如塵埃,也如塔身之鑽石。村上春樹有本書《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看過的人說:每篇文章像一個單獨的碎片,但聯合在一起,便構成了繁花世界。
  • 美刊:21世紀,政變數量為何大幅減少?
    文章分析了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政變數量大幅減少的原因。  文章稱,僅僅80多年,泰國就經歷了12場政變。  現在政變數量呈現急劇減少之勢。21世紀每年發生的政變從未超過兩次。在近日泰國的第12場政變發生之後這個數字被大量轉發——泰國軍方22日在經歷數月政治不穩定和努力推翻該國民選總理英拉之後,決定奪取政權。
  • 我想帶你去長沙過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個冬天
    今天看到一句非常浪漫的話:「這是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個秋天,我希望你能來找我,我們過最後一個冬天。」如果你能夠及時,我們就... ...在這市中心,每五十步一家茶顏,人山人海在排隊,但是它「固執」地只開在長沙,很多人特意去尋它。
  •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結束 盤點大巴黎這10年五大最佳轉會 姆巴佩登頂
    時間過得真是太快,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也就這樣接近了尾聲。轉過年來,2020年1月的國際足壇轉會期馬上也就要到了,在此我們為大家奉上歐洲各大豪門俱樂部近十年最佳及最差轉會名單。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追思】馮端曾說:「我這一輩子可以用10個字來概括: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2020年12月15日,這位98歲的物理學巨擘與世長辭。成功出版後,這套書甚至被譽為從事金屬材料工作的「聖經」。20世紀80年代後期,應出版社要求,馮端主持修訂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屬物理學》。到世紀之交,在師昌緒的倡議下,馮端承擔了《材料科學導論》主編一職。在他的帶領下,這部四篇二十九章86萬字的大書,不到一年就編寫成功,出版後獲得了2005年國家級教材二等獎。馮端對教學的嚴謹與熱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
  • 10個關於21世紀的搞笑歷史預言
    因此,在整個20世紀,人們已經在展望21世紀,夢想著下一個千年的生活,這並不奇怪。我們收集了關於現代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的10個最有趣、最有趣的預測。有時,他們驚人地接近目標,甚至可怕地接近。不過,大多數時候,他們都錯得離譜。
  • 世界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新十年有新的「戰場」
    但這顯然不是我們如今身處的世界,2019年最突出的標籤就包括貿易戰、抗議示威還有森林野火。對於2020年,國際輿論最為關注的是11月美國總統選舉川普能否連任。新的一年無可避免將帶著2019年的慣性,因此也有人預測「朝鮮攻擊美軍基地」「印巴滑向戰爭」等。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世界經濟2020年可能相對趨於穩定。中國的2020年會如何?
  • 物理學上的四大神獸,你都知道是什麼嗎?
    人類的物理學經過了幾千年的發現與發展。物理學界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天才物理學家,他們也提出了很多顛覆性的開創性理論。在物理學發展的路上,曾經出現過四大「神獸」,每一個神獸都對應著一個經典的物理學理論,分別為微積分,量子力學,經典力學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今天就和大家說說。
  • 2019丨致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天
    再見了,2019「2019太難了」是我今年聽過最多的一句話,這一年,你們過得如何?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天,歡迎你們在文末留下,這一年的收穫與遺憾……年初雞血滿滿給2019立flag的情景還在眼前晃,一不小心這一年就要徹底淪為過往了,好像只有在年末的時候,我們才能切身地感受到時間的倉促和個人的無力
  • 桌遊新聞|21世紀10年代最重要的100款桌遊!
    隨著2019年的謝幕,21世紀10年代正式畫上句點,20年代上演了他的劇目。美國的Meeple Mountain就這10年來發行的桌遊進行了專業的評估整理,探索出了100款對這個時代有比較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你看看你知曉多少?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1 經典物理學的盛世 (17世紀至 19世紀末)我們不想詳細討論歷史,主要考慮那些還在用的物理學知識。第一次綜合 (統一) 是 17世紀牛頓力學構成了體系。可以說,這是物理學第一次偉大的綜合。牛頓力學實際上是將天上的行星運動與地上的蘋果下墜概括到一個規律裡面去了,建立了經典力學。
  • 英語中的世紀和年代,你知道如何正確表達嗎?
    在多少世紀,前面要用:in,如:in 21st century--在21世紀注意:①世紀前要用序數詞,即第多少個世紀;②因為用了序數詞,所以序數詞的前面,按照要求要加the;③在第多少世紀,要用in。(2)年代:decadethe last decade of the 19th century--19 世紀的最後10年(3)多少世紀多少年代的表達:如:the 1970s--20世紀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