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所寫的隸書,是以篆筆入隸方圓渾厚隸書,代表作品有《至仁山銘》軸、《詠方子云案頭牡丹花詩》軸、《贈甸園二兄大人詞賦》軸、《贈張翰風顏氏家訓》軸、《贈見源禪友世慮全消》四條屏、《敖陶孫詩評》十條屏,等等。而且鄧石如早、中、晚期的隸書,面貌不盡相同:
早期,約五十歲之前,如1790年書《贈曹儷笙老先生論古人》四體書之隸書、1790年書《至仁山銘》軸,形體追求漢碑隸書,秀麗圓勁,字形近扁,風格多樣,或如曹全碑之秀逸多姿、或如《範式碑》之嚴整方勁、或如《史晨碑》之端莊典雅,或如《華山碑》之樸茂古拙。
中期,約五十至六十歲之間,字體變長,篆書意味更濃,風格漸變。1793年書《詠方子云案頭牡丹花詩》軸,為鄧石如偶然於方子云案頭獲觀牡丹所作,簡化隸書特有的蠶頭燕尾,或許是其「篆從隸入,隸從篆出」的早期嘗試。1801年書《贈甸園二兄大人詞賦》,內容是抄錄蔡邕《漢津賦》,一些筆畫有意拉長,強調方折之勢,聚散有致,黑白分明,對比強烈。
晚年作品,即六十歲以後,更加穩健雄強,更具疏密變化。如《敖陶孫詩評》十條屏,是鄧石如臨終之年佳作,詩評作者敖陶孫為南宋江湖派詩人。此十屏剛柔相濟、淋漓盡致,變化不可方物,書藝與詩文俱佳,包世臣評此作「奪天時之舒慘,變人心之哀樂」。 例如鄧石如晚年所作《贈見源禪友世慮全消》四條屏,文尾曰「推半窗明月,臥一榻清風」,書家淡泊於世的傲然情懷與棉中裹鐵的用筆厚勁相結合,字勢中融入篆書筆意則顯得尤為變化多姿。《紫閣蒼山隸書聯》文曰「紫閣花明雲五色,蒼山松老鶴千年」,圓潤厚實,力透紙背,某些字拉長的收筆,讓觀者意猶未盡。
看過鄧石如早、中、晚所書寫的隸書,可以發現鄧石如隸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將篆書筆法融於隸書,其書結構上緊下松,用筆鋪毫直行,方圓渾厚,折中有轉,轉中有折。這樣所書寫的隸書正是我所喜歡臨摹的字體,不知是你所喜歡臨摹的字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