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隸書……簡帛裡讀懂書法史

2020-12-26 騰訊網

裡耶秦簡。

蘇仙橋晉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漢,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乙本(節選)。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漢,甲渠候官簡「詔書」木檢。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湘鄉楚簡、裡耶秦簡、馬王堆漢墓簡帛、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走馬樓吳簡……湖南,是個簡帛出土的大省。人們從簡帛中拼湊出久遠時代湖南的生活圖景,卻很容易忽略簡帛中的書法藝術,忽略文字本身和背後那個不知名的書手。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11月10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湖南省博物館承辦,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協辦的「千年遺墨——中國歷代簡帛書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

來自各個博物館的380件簡牘、帛書(只有兩件是複製品,其餘都為原件),串聯起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對於書法愛好者而言,算得上是一場盛宴。

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館書畫研究副研究館員盧莉說:「通過展覽,你會發現,書體並不是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線性發展,而是錯綜的。比如,楚簡中就有『草書』『隸書』的筆意。這次展覽,內容也不局限於文書,還有私人信件和典籍。不同的題材會影響到書寫的風格,官方文書相對刻板,典籍抄寫較為講究,藝術水平高,私人書信自由得多……」

書法愛好者總能從簡帛文字中發現小小驚喜,一筆一畫,像是書手留給後來者的密碼,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楚簡:已經有了隸書、草書筆意

王國維在《簡牘檢署考》中寫道「書契之用,自刻畫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後先,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竹木之用亦未識始於何時,以見世於載籍者言之。」出土的簡牘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楚簡。楚文字的裝飾筆畫、融入方言和風俗的構字法曾經讓文字專家嘆為天書。

楚系文字與商周文字同宗同源,兩者在形體結構、偏旁部首、筆畫筆順和書寫方法,從總體上說是一脈相承的。楚系文字是對商周文字的改造,這種改造主要體現在字的形體和結構,筆畫的誇張,筆畫的變異、筆畫的增減等方面。春秋戰國時期,徵戰頻繁,生活動蕩,人們為了節約時間,使文字書寫向快捷、簡化的方向轉變。這是文字最初的轉變,楚文字在書體上依舊屬於古文(在篆書之前的書體),現代人看起來十分困難。

展覽集中了湘鄉三眼井遺址楚簡、荊門包山楚簡、荊門郭店楚簡、常德夕陽坡楚簡和長沙子彈庫帛書殘片。

「湘鄉三眼井遺址的楚簡,是2014年才出土的,第一次對外展覽。」盧莉在一旁介紹,我們看竹簡上的字,如讀天書。湘鄉楚簡上的文字,字形大部分偏扁,略顯平實,書寫率真自然,牽絲連帶處體現出楚文字的獨特韻味。荊門包山楚簡,1987年湖北省荊門市包山二號墓出土,細長,竹簡長達50釐米,文字內容以記事、佔禱和遣策,幾片竹簡呈現的書法風格迥異,因為竹簡出自不同書手。與包山楚簡地域上相近的郭店楚簡,以道、儒學說為主,字體筆法也與包山楚簡相似。「時代的審美趣味、地域的風俗、書手的習慣都會影響書寫的效果,也直觀地反映在簡帛書法中。」盧莉說。

子彈庫楚帛書殘片是迄今為止,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帛書,也是先秦帛書的唯一實例。同一個墓中出土的一塊基本完整的帛書現在被收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小小帛書上的字跡已經斑駁不清,仔細觀看對照,可以發現帛書上的文字更為端莊,這應該是材料比竹簡貴重的緣故。

楚系文字在字體上有對華夏文字的創新,卻延續了古老的也是最原始的基本筆法——不藏鋒、不回鋒所出現的形態,也就是所謂「豐中銳末」的筆法,兩頭尖,中間粗。在評論楚簡書法藝術時,人們都喜歡用「神秘」「華麗」等詞語來形容。盧莉卻認為,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概念,「這種說法太玄了,我覺得就是一種自然的書寫方式,沒有過多的提按,很自然的運筆感覺。一筆一畫,承載的是書手書寫的狀態,你跟著這些筆畫,能夠還原書手書寫時的情境。」盧莉細細品味著其中的文字用筆,像在品味千年前無名書手的心境。

郭沫若在20世紀70年代著文時認為,楚帛書「字體雖是篆書,但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字體有別,體式簡略,形態扁平,接近後世的隸書」。後來不少學者在論及楚簡書體時,是用「篆」「古隸」「草隸」的名稱。隨著楚簡的大量出土,研究者認為,從書法角度看,楚簡帛的文字用筆與秦系篆隸不同,不應該稱為「篆書」和「隸書」,其中蘊含的「隸書」、「草書」筆意,卻是毋庸置疑的。

秦簡:點畫平直化、線條化

在秦簡展廳,文字的釋讀就變得不那麼困難了。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之間的文字存在著差異,交流自然是不便的。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讓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整理、統一,這種文字的統一叫作「書同文」。這是一場文字的革命,文字擺脫了摹形狀物的羈絆,完成了自身的功能進化,也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進化。楚文字,在這場文字革命中隱匿或者消失了。

「這是嶽麓書院收購的一批秦簡。你看其中的文字,相比於楚簡文字,秦簡的文字線條更均勻,從頭到尾一般粗細,更平直。」盧莉在嶽麓書院秦簡展臺前停下來,講解。嶽麓書院藏秦簡,是2017年嶽麓書院從香港搶救性購藏的一批珍貴秦簡,出土於何時何地是個謎,卻能代表秦簡的書法藝術特點——質樸。「秦朝時,公文量大,為了提高書寫效率,書手使用的大多是隸書。」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字體也更為簡化。

不過,秦朝統一了列國文字的字形和字意,卻無法控制書手對書寫習慣的繼承和發展。「有篆書、隸書等各種不同的書體並行。」盧莉特意選擇了幾件書寫相同文字的裡耶秦簡,以便讓人們領會其中的差別。幾件木簡上都寫著「遷陵洞庭」幾個字,風格各異,有的拖尾很長,有的則很短,有的是篆書,有的是隸書,有的卻有點像草書了。書手們,在書法的選擇上,依舊按照自己的習慣,短暫的秦朝,統一了文字,卻難以改變書手的習慣。身處楚地的裡耶,在篆書隸變中也繼承了楚簡帛書法的特點,包含著古篆書、隸書及隸中帶楷、隸中帶行的不同字體。

裡耶秦簡字體初步具備了隸書獨有的波磔,回曲之筆被平直取代,逐步形成了點畫偏旁和結構上的規範組合。裡耶秦簡不拘泥於成法,用筆並不刻意安排,字形參差錯雜,看似雜亂卻有獨特的美感。楚簡多窄小細長,而秦簡有較寬的籤牌,書寫更為自如和舒展,更有藝術美感。

內行人總能從簡帛書法中發現小小的驚喜。「我最喜歡的是這個,它雖然用筆比較均勻,但收筆的時候有小小的提按,比如『過』字的最後一筆,頓下來後輕輕地挑起收筆,有一種節奏與變化在裡面,妙不可言。」盧莉指著雲夢睡虎地秦簡《效律》中的一個字說,對於書法而言,無名的書手一個小小提按動作,或許就孕育著一場關於書法的變革。

漢簡:飄逸而誇張

漢朝,是簡帛出土數量最多的時代。馬王堆簡帛、江陵鳳凰山漢簡、虎溪山漢簡、居延新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

漢朝以隸書為主,被稱作漢隸,仍存小篆的形體,改篆書的一些偏旁為隸書寫法,用筆上的波磔(zhé)挑筆已初具形態,起筆重而露鋒頓筆,收筆出鋒。結體偏方,字體厚重。漢隸突出橫畫,橫平豎直,具有波磔之美,在書法上飄逸而誇張。

各處簡帛因為時間和地域的差別,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了不同的風格。甚至同一處的簡帛,也風格各異。馬王堆的帛書,有的字體篆意濃厚,有的則與成熟的漢隸相近。總體而言,馬王堆帛書,行距清晰,縱有行、橫無格,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灑脫自如,「馬王堆的簡帛藝術價值非常高,用筆講究,一件簡帛就是一件書法作品」。而來自西北的居延新簡多為實用文書,風格同樣多樣,有大西北的輕鬆直率。

「西漢是小誇張,東漢就有大誇張了。」在盧莉的提醒下,我們很快發現了東漢簡牘中的「大誇張」,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的展臺中的其中一件竹簡,「延平元年」中的「年」字,拖尾顯得格外突兀,像一片修長的柳葉。另外一套「君教諾」的籤牌,「君教諾」幾個字,簡直像畫符一般。1974年甘肅居延甲渠候官遺址出土的「詔書」木檢,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字體與眾不同,極具形式感,字形方正,橫畫粗重,豎畫卻細,像極了現在我們常用的美術字,千百年後,清代書法家金農漆書之表現就與此簡頗為相似。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簡文筆調輕快,點畫流暢飽滿,「提按」幅度較大,很有些今草的筆意了。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錄事掾潘琬白為考實許迪割食鹽賈米事」簡是長沙簡牘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於書法藝術而言,也是難得的珍品。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下屬的呈報,另外一個部分是上級的批覆「然考人當如官法不得妄加毒痛」。批覆寫得龍飛鳳舞,「這幾個字,你甚至可以聯想到王羲之的草書」。這幅作品讓盧莉頗為激動,她沒有想到,以實用性為主的簡帛書上,能出現個人風格強烈的書法作品,「或許有單純的書法作品,只是還沒有挖掘出來」。

秦漢是篆書向隸書的過渡和成熟,那麼魏晉則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出土於郴州蘇仙橋的蘇仙橋晉簡,大多為木質,木簡上的文字就以行楷為主,字形多橫向開張,捺畫保留了隸書的波挑用筆,至晉,中國書法的各種書寫字體已基本定型。「書體具體出現於什麼時候,很難下一個定論。比如草書,原來以為是出現在西漢末東漢初,走馬樓西漢簡的發現,將草書的形成時間提前到了漢初期。新的簡牘出土,可能就會顛覆現在的結論。」盧莉說。

展廳懸掛著掃描放大後的簡帛作品,頗為震撼。如果不是講解,你很難想像,那些點畫流暢的書法作品來自於竹簡。「漢簡筆畫開張、飄逸,放大後就像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但楚簡放大後,那種微妙的感覺就體會不到了。楚簡,本來是纖細的,放大後就感覺粗壯。所以,臨摹一定要看原物本身。」在盧莉看來,簡帛相比於碑刻,對學習書法更具有指導意義。金石碑刻在經過摹寫、鑄刻之後,會損失很多用筆方面的信息,而簡帛記錄著最真實、最自然的用筆,也記錄著書手的書寫心境。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相關焦點

  • 隸書那些事兒「漢字書法史3」
    這些2000多年前古老的文字竟然是現代學童都可以輕鬆讀懂!這就是漢字對時空的神奇穿越能力,顯示出幾乎不可思議的文化傳承功效。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一種文字,有這樣的傳承了。我們仔細看簡牘上的字啊,它的筆畫已經在趨向於橫平豎直。
  • 3400個簡帛文字被「找回」 介於篆隸源於商周
    《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由北京簡帛書法藝術院編撰,全書擬出版四冊,今天出版的是第一冊,約1600頁。  簡帛文字之變  簡帛,指的是書寫在竹簡或木牘上的簡牘和書寫在絲或絹上的帛書。在紙出現之前,簡帛是中國古代主要書寫載體。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承載文字的簡冊。近年出土的簡牘和帛書,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之際以及秦漢時期。
  • 把篆書隸書融合進草書,寫得蜿蜒如蛇好看嗎
    書法練習有起點有疑,到底應該從什麼書體開始修起呢?一般認為以楷書為起點。但是通曉書法文化歷史的賀道宏卻從金石、篆、隸、草練起。書法之美源於篆書,成於隸書,隸書隨即生章草,隸書草書之後,才興楷書。楷書在篆書、隸書、草書之後,如何能成為前書之本?所以依書法一脈傳承的發展歷史看,以楷書為起點修習,實為本末顛倒,不合文化流源主軌——這是賀道宏修煉書法自篆書起,修隸書功,再成草書境的獨特成功路徑。賀道宏書法修煉根正源清,他的金石大篆特別高古正派。觀其大篆《靜思》一幅,以方圓相濟見功,以筆枯墨逸為勝。筆法擬刀法,把大篆原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 楊耀廣與他的篆書書法
    1985~1987年,楊耀廣在河南省書法函授學院學習,後一直苦練書法,尤其主攻篆書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自2007年始參加全國各類書法大賽活動,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中獲一等獎,在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中獲一等獎,在首屆「兵馬俑杯」國際書畫大賽中獲銀獎,在紀念徐悲鴻先生誕辰1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獲優秀獎等。
  • 追尋隸書演變之蹤 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起點
    漢字形態逐漸由線條圓轉、「依類象形」的篆書,轉向點畫頓挫、筆性豐富、漸趨平直的隸書,變得更容易辨識。「隸變」一詞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經字樣》中便有提及,後見於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鉉校注的《說文解字》等。一般認為,隸變始於秦國文字,是俗體流行所推動的結果。然而,隸變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我認為,從戰國楚簡中亦可追尋到部分「隸變」的蹤跡以及書法藝術的自覺演變。
  • 隸書書法作品欣賞(一)
    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門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
  • 漢代書法-書法-每日甘肅-文化
    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石刻和簡帛為漢代書法的主要載體。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文字的需求進一步擴大。
  • 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
    而書法是一個人性情的表達,通過字跡可以基本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所謂「字如其人」嘛。不同的字體又能代表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女人,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
  • 你知道為什麼書法初學者是先練篆書嗎?
    第一次接觸書法是大一進書法社,書法社社長安排培訓部學長學姐教我們先從小篆開始,當然我當時是什麼都不知道,學長教練什麼就練什麼咯。但同時我們班又安排有書法課,書法課的老師要求我們首先練的是隸書,同樣,我也不知道隸書是什麼,就一個勁的練唄。書法社的小篆練了之後就緊著著練隸書,楷書。書法課練完隸書就練楷書。
  • 日本人的文字鄙視鏈:篆書>隸書>楷書>平假名>片假名
    對,你猜對了,裡面沒有平假名或片假名,全是英文或篆書。據某位日本書法家說,日本人使用的文字是分等級的,篆書>隸書>楷書>平假名>片假名。為什麼呢?因為篆書中的小篆是秦朝時我國第一種官方指定的標準文字。而隸書是緊接其後的漢朝的官方指定標準文字。日本最莊重場合的文字也是「非篆即隸」。
  • 推薦一個學習隸書書法的好字帖
    推薦一個學習隸書書法的好字帖喜歡隸書的書法愛好者比比皆是,有的喜歡隸書的高古大氣,有的喜歡它的秀美靈動,有的也喜歡其莊重雄渾,不管怎麼說,隸書是秦漢以來書法史上最特別的一個書體,如果說書法藝術的表現手段是書寫性,那麼,隸書則是體現書寫性的傑出代表
  • 探究隸書的起源及在歷史各時期的發展,怎樣練好隸書:隸書雜談
    隸書在中國文字和書法演化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相比篆書更容易書寫,實用性更高。它相比楷書更具裝飾性,更有古文字的那種莊重、神秘感。隸書沒有像篆書那樣早就失去了實用價值,而是仍然被廣泛使用。即使在當代,各種電腦文字輸入系統中,隸書字庫很多人都會下載使用。
  • 古代書法名家隸書作品欣賞
    蔡邕 (133-192),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其始創「飛白」書體,對後世書法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蔡邕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精通音律、經史、辭賦、書法,多才多藝。其擅長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為高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美譽,傳世的隸書作品有《熹平石經》。
  • 曾為毛主席治印:記篆書大家鄧散木
    篆書,起源於甲骨文、金文,秦朝時宰相李斯大力推廣,稱為「秦篆」、「小篆」,奠定了今天漢字的基本架構。經過歷代演變,篆書成為今天看來最具有古老氣息和金石味的一種字體,由此歷代都產生了不少篆書大家,鄧散木就是其中富有個性的一位。   鄧散木(1898年至1963年),原名菊初,後名鐵,學名士傑,字純鐵,人多仿效以鐵為名,與吳昌碩(苦鐵)、王冰鐵、錢瘦鐵號稱「江南四鐵」。   鄧散木的書法十分全面,真、行、草、隸、篆無所不涉、無所不精。
  • 隸書、楷書之祖講過,行書之祖是誰?書法史一大謎團,迄今未解!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書法史上的黃金時代,除了隸書的完全成熟以外,楷書、草書、行書等我們現在常見的幾大書體都在這段時期湧現、定型。所以,按照時間線,一笑也只能學習以前小說的寫法,不得不中途宕開一筆,為您介紹另一種書體——行書。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金關簡》因簡牘文獻性質、書寫條件、書寫態度、字體發展以及書手眾多,使得這批簡文書體較為複雜,包含了篆書、隸書、隸草、草書、楷書、行書六大類書體,下面分類描述《金關簡》中各類書體的使用情況。 篆書 《金關簡》中篆書簡十七枚, 其中幹支簡十一枚、文書簡二枚、檢楬簡二枚、內容不明簡二枚,共計七十二字(計重複),其中幹支類的四十二字(計重複),這些幹支文字無對應關係,並不表示紀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員為平日書寫練習之作。日常的官私文書、帳薄、符券、郵書刺課等文書中未見篆書的使用。
  • 隸書有什麼特點?一文了解隸書
    題主很有意思,問隸書有什麼特點,卻配了一張柳公權的楷書的圖片。隸書的形成和發展隸書和楷書一樣,都是中國書法五種書體之一,隸書形成於秦朝,也有的說形成於戰國時期,到了漢代是它的鼎盛時期,清朝隸書又得到了一次發展。
  • 第三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訪學湖南省博物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楊健為了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推動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與創作的交流拓展,9月30日,第三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在濱州蓮花書院順利開班。本屆研創班由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山東省濱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濱州蓮華書院承辦。10月14日,秋高氣爽,第三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的師生們完成了在濱州蓮華書院半個月的學習、研創培訓後,到訪湖南省博物館,展開參觀、觀摩與學習活動。
  • 疏朗有致,氣息高古,石開毛筆隸書書法欣賞
    在眾多流芳百世、承載人類文明的書法中,有人選擇篆書的凝重圓潤,有人喜歡隸書的古樸率真,有人欣賞魏碑的遒勁渾厚,有人效法楷書的端莊嚴謹,有人心悅行書的流暢溫和,有人追求草書的自由豪放......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隸書書法家石開,一起來欣賞石開先生筆下的隸書作品吧!
  • 經過篆書、隸書、魏碑的變化,「福」字字形繁多
    隸書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新的字體,一般認為由楚簡帛書和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給人以莊重大方的美感。 小篆和隸書是兩個系統,標誌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