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嶽飛在杭州的大理寺遇害後即按規定草草葬於大理寺牆角下,但好心的獄卒隗(音奎)順將其背出錢塘門,葬於九曲叢祠附近北山山麓坡地上(大約在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附近),以嶽飛生前所戴玉佩陪葬,並種下兩棵橘樹為標記。
1162年,宋孝宗登基,給嶽飛平反,尋訪忠魂遺骨,隗順之子告知官府,將嶽飛該葬於棲霞嶺下今址。此後建褒忠衍福寺。後雖屢遭兵火,但墓尚得保全。
1966-1976年間墓被毀。但1979年重修嶽王墓時曾對其外圍和墓道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墓基周圍舊條石仍在,墓道兩側地下發現石俑。故嶽墓本身應該並未遭到開掘,最多只是封土遭到破壞。
嶽飛的死不僅在當時引得百姓憤憤不平,多年後依然有不少讀書人發表不滿,諷刺趙構的詩句時不時冒出來 。整個嶽家軍乃至整個南宋軍隊,在秦檜的主持下被清洗得很厲害,戰鬥力下降嚴重。
後來,宋孝宗趙昚登基,他十分明白,要想鼓勵將士抗敵就要平息民憤,為嶽飛平反是必須的。於是,宋孝宗以趙構的名義,下詔為嶽飛平反昭雪,恢復了他抗金名將的名譽,並懸賞尋找嶽飛的遺體。
隗順的兒子找到官府,提供了嶽飛的埋葬地點,嶽飛的遺體被起出,依禮改遷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是為「宋嶽鄂王墓「,讓後人得以憑弔。
為嶽飛平反之時,趙構還活著,是太上皇,為了顧及他的顏面,宋孝宗將冤殺嶽飛的責任全甩給了秦檜。不管怎樣,嶽飛得以昭雪是大勢所趨。嶽飛墓前有四個鐵鑄人像,秦檜夫婦就在其中,承受世人千年的唾罵。
有人問嶽飛是河南人,為何不將英雄的墓改遷到河南呢?原因很簡單,當時河南是金朝的範圍,而杭州是當時南宋國都。
除了嶽飛墓還有嶽王廟,1221年,朝廷以功德院專祀嶽飛,為嶽王廟的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