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西湖湖畔,長眠著三位偉大的歷史人物,被稱作「西湖三傑」,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嶽飛。民間紀念嶽飛的宗祠眾多,卻以杭州嶽王廟最為著名。雖然嶽飛雖是河南湯陰人,但後半生都在杭州度過,這裡還是嶽飛遺骨的埋葬地。
嶽王廟,正門重簷歇山頂,灰瓦覆蓋,簷角挑起幅度很大,生出一種纖麗之感,如此建築格式讓人不禁有些疑惑,這種秀氣怎麼能傳達出一個英雄的浩然之氣?忠烈祠的「心昭天日」匾額為葉劍英元帥所書,取自嶽飛拒絕在假供詞上畫押時書寫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原為智果觀音院舊址,後改為褒忠衍福禪寺,明景泰年間改名「忠烈廟」,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重建。
正氣軒內的嶽飛座像高4.75米,上有嶽飛親筆手書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這也是嶽飛畢生奮鬥的目標。從門外走入,彩塑像和牌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凜凜正氣撲面而來,攝人心魄,非常具有感染力。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有著光輝的一生。雖然前有姜維——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後有辛棄疾——提筆能寫名篇,執劍敢殺敵寇,但是,畢竟姜維略輸文採,辛棄疾稍遜軍功,古往今來,真正稱得上文韜武略的歷史人物不多,嶽飛堪當其中的佼佼者。
論軍功,嶽飛盡忠報國,投身抗金,一生戰績斐然,北伐中成功收復了襄陽周邊六州及洛陽周邊,更曾劍指開封,離雪恥只差一步。論文採,嶽飛則有名作《滿江紅·怒髮衝冠》傳世。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代名將終是隕落,金被蒙古人打回東北,南宋也被蒙古滅了,金人的後代滿族興起又覆滅。「向時所興,已為陳跡。」漢也好,滿、蒙也罷,都融入中華民族,成為血肉相連的共同體。嶽飛泉下有知,又當作何感想?
然而嶽飛在中國文化裡的意義是非凡的,他超越了時代,克服了凡人的自私、懦弱、貪婪,憑一股正氣,赴湯蹈火,體現了人性的高貴,也許這才是嶽飛的永恆意義。
精忠園內埋葬著嶽飛及其長子嶽雲。相傳當年嶽飛在風波亭遇害後,獄卒隗順感念於嶽氏父子忠勇,私下偷偷背走遺體私下安葬,並掛玉環、種桔樹標記。直到宋孝宗給嶽飛平反後,其後代才將嶽飛遺骨重新遷葬棲霞嶺,讓嶽武穆盡享香火。
幕道階下是臭名昭著的鐵鑄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人的跪像,從明代正德年間以來,鐵像已八次補毀、九次重鑄。相傳滿清有個姓秦的杭州知府,在族譜上查得先人乃秦檜,便覺臉上無光,命衙役趁夜間盜出鐵像,沉於西湖底。隨後湖水泛黑變臭,就有好事者潛入窺究,於是鐵像又被打撈上岸,照舊擱在廟裡。
主位是嶽飛的墓碑和墳墓,側位是他的兒子嶽雲,墓冢芳草萋萋,呈現出簡潔、古樸、肅穆之感。
嶽飛可謂生不逢時。彼時,山河被侵佔,故土被踐踏,偏偏又君臣離心,文臣武將政見相左,嶽飛空有一生抱負,半生努力都枉然。我有國土,天下無雙。若生在今日,這一代名將的光芒必是要照破河山萬朵。(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讚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