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邊景點眾多,交通也非常擁擠,所以就會有這樣的情況,明明是一個景區,結果被公路「咔嚓」分為兩段,比如淨慈寺的放生池和照壁,你只能從航拍照片上感受它們是一體的。又比如西湖十景的「嶽墓棲霞」,交通工具會把遊人送到門樓附近,大傢伙就會去買門票,然後從入口進入。
如果直接從售票處進入,你就不會完全體會到嶽王廟作為一個忠祠的嚴謹規模。在嶽王廟的中軸線上,第一個建築是從碧血丹青牌坊開始的。最初的牌坊建於南宋時期,後屢毀屢建。新落成的牌坊建於1995年,在嶽廟正門前方臨湖的原清代石牌坊遺址處,系四柱三間式,高8.88米,寬8·16米,青石結構,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沿著牌坊的中軸線往前,是一尊嶽飛佩劍銅像,他氣宇軒昂地站在那裡,緊握拳頭,仿佛昭示著他要收復中原的決心。
經過銅像往前走,很不幸的被馬路截斷了,得穿過地下通道才能到達門樓,通常人們都會把這裡當作正門。門樓前醒目的對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源自嶽飛的《滿江紅》一詞。
走上門樓,是一木製屏風,上書「壯懷激烈」,同樣出自《滿江紅》。還未進門,「壯懷激烈」的情緒油然而生。
中國文化最講「中庸」,這「中」字在寺廟祠觀的建築中體現得尤為強烈,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左右對稱,前後起伏,一貫到底。嶽王廟從碧血丹青牌坊開始的起伏,到這裡就豁然開朗起來,前面是一尊寶鼎,過去用作供奉香火之用。現在這裡常年鮮花不斷,人民緬懷英烈的心也沒斷過。
繞過寶鼎,穿過前庭,前面就是忠烈祠主殿和東、西配殿,配殿中奉祀著烈文侯和輔文侯,他們兩位就是昔年嶽飛的部將張憲和牛皋。
高大肅穆的忠烈祠主殿上方簷間,懸掛葉劍英元帥書寫的「心昭天日」匾額。嶽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21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嶽飛昭雪,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嶽墳的所在地。嶽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進入主殿,殿內塑嶽飛戎裝坐像,其上有嶽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到了這裡,我們才算走到了嶽王廟中軸線的盡頭,建築的起伏也讓觀者心情起伏,「還我河山」是英烈內心最深層的呼喊,你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