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傳統味到底是什麼味兒?

2021-02-08 巖茶教室


最近福建的天氣有一個專有名次叫龍舟水,說的是端午節前,連綿不絕的雨季,好像是為即將到來的龍舟比賽蓄水,這是Y老師最討厭的季節,先不說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大雨,就像一個油膩的中年婦女不停的在你耳邊安利一些你從來都不看的韓劇。


單就喝茶這件事來說,這個天氣就是巖茶青黃不接的時候。


新茶還沒上,去年很多工藝不到位的茶又開始返青。今天我就和學委一起喝了一泡返青的天價茶,那種感覺就像你在刷劇嗑瓜子的時候吃到一顆壞了的攪屎棍那般,整個心情都會垮掉。



學委問,這時候是不是喝一些傳統的巖茶比較舒服啊?


正好上一篇我們聊了聊巖茶的傳統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巖茶的傳統味到底會是什麼味。







很多人已說起巖茶的傳統,腦子裡面冒出來第一印象,大概都是火足足的,湯紅紅的,味道重的讓茶小白連連擺手。


這種印象大多來自於一首有名的詩,喜歡茶的朋友們搜一下朋友圈,我覺得應該基本上都有,這首詩是這麼寫的:



雨前雖好但嫌新

火氣難除莫近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

家家賣弄隔年陳



這首詩清初的周亮工寫的十首閩茶曲中的一首,其中的紅與火,大概就是很多武夷巖茶傳統派的原教旨吧,但是這首詩真的說的是巖茶嗎?


基本上應該不是。


周亮工的閩茶曲除了正文還有自注和自序,估計也是周亮工同志知道這首詩若干年以後要被人借去賣茶用,所以特別寫清楚了,你們賣的茶和我沒關係。



周亮工的自注是這樣說的:上遊山中人不飲新茶, 雲火氣足以引疾。新茶下, 貿陳者急標以示, 恐為新累也, 價亦三倍。閩茶新下不亞吳越, 久貯則色深紅, 味亦全變, 無足貴。


在閩茶曲的自序中,他也提到「閩茶實不讓吳越,但烘焙不得法耳 !」這和後來說的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真的是雲泥之別。


估計當時武夷山茶葉的價格,即使是「深紅三倍價」和吳越之地的頂級綠茶比還是便宜很多,和現在武夷巖茶的天價茶更是遠遠不如。



其實這首詩本身也說的很明白了,這裡的深紅是藏出來的而不是焙出來的。



Y老師很不負責的猜測一下,當時武夷巖茶的藏的深紅,有可能是類似現在普洱的後熟工藝之一,有可能是武夷巖茶歷史上一棵點歪的科技樹。所以這種所謂深紅的陳茶味並不能視為武夷巖茶的傳統味。






巖茶傳統味的追尋還是要回到對工藝的追溯上。


目前能夠找到對巖茶製作工藝最完整也相當科學的記載還是來自於我們的老朋友林馥泉,他在1941年,現場記錄了大紅袍母樹的採制過程,基本上應該就是當時極品巖茶的風味了:



採摘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  茶菁重量:二斤四兩   曬菁篩數:分攤四篩


曬菁時間:自九點三十分起至十點三十分止共計一小時


曬菁翻拌次數:九點五十三分翻拌一次


曬菁溫度:由攝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


涼菁篩數:由四篩攏作兩篩(是時茶葉頗為柔軟,以手握之,僅微有響聲,用手平舉葉柄,則葉之前端與兩邊向下垂)


涼菁時間:自十點三十分起至十點四十五分止共計十五分鐘  涼菁溫度:攝氏二十五度


茶菁進菁間時間及篩數:十點四十五分移入菁間,由兩篩攏作一篩,併攏時搖動十二轉是時茶葉已無燒氣 。  菁間溫度:攝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無變動)


茶葉在菁間放置之時數:十七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移入菁間,至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計十四小時四十分。 

  

做菁次數:共計七次


第一次:十二點二十七分,僅搖十六下,未曾用手,惟葉攤放於篩中面積縮小,在篩沿內三寸左右,是時茶葉與進菁間時無甚差異。


第二次:下午二時八分,約搖八十轉,亦未曾用手,是時茶葉已微有發酵現象,能看出一、二片邊緣有似豬肝色之紫紅色。


第三次:四點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然後用雙手握葉,輕拍二十餘下,拍後復搖四十餘轉,是時發酵程度增加,嫩葉邊緣多現紫紅色,並略恢復生葉原有之生硬性。攤放面積大小如前。


第四次:八時五分,搖四十下,未曾用手,茶葉有半數成所謂「綠葉紅鑲邊」且頗硬挺,攤放面積再縮小,約在篩沿內五寸左右。


第五次:九時十分,搖一百四十四轉,茶葉形狀與前無異,惟更堅梗耳。


第六次:十時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然後用雙手握葉輕拍三十下,再搖五十轉,拍三十下,又搖五十轉,是時茶葉已全部堅挺,葉邊皺縮,葉心凸出捲成瓢形,並有一股香氣,芬芳馥鬱。攤放面積更形縮小,直徑約一市尺七寸。


第七次:十二時整,搖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時茶葉紅綠相間,香氣益濃。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處理適度,取出交炒


炒菁時間:

初炒一分半鐘,翻拌八十六下,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因時間來不及未用溫度計)


復炒二十分鐘,解塊兩次翻兩轉,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度(因時間來不及,未用溫度計)


烘 焙:

初烘二十分鐘,翻三次,溫度攝氏八十度


復烘二點十分鐘,溫度攝氏六十八度


成茶重量:八兩三錢(茶頭焙茶在內)


是的,你沒有看錯,復焙就是攝氏68度。


雖然這個只是毛茶的部分,但是在林馥泉記載的精製工藝中,補火併不是必要工藝,他說當時的茶莊「一方面力求在山中烘焙至足火,另一方面在解包分級是選擇天晴,如此可不必與複製時多一番補火手續」如此做法的原因就是因為「力求香味之減少」。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林馥泉的書中記載了普通巖茶復焙的火力,以保持100到120度為佳,可見當時的茶師在焙制大紅袍母樹的時候火力比焙制一般巖茶低了不少。


林馥泉的書中還記載,「昔年茶路不阻,焙茶火力較低,現時銷路不暢,閩南潮汕一代茶商均要求高溫復焙」。可見所謂的高火茶並不是武夷巖茶的傳統,至少不是好茶的傳統。恰恰相反,茶越好焙火溫度越低反而好像更接近巖茶的傳統味。






關於傳統的巖茶,還有一些人的反應就是足火茶,但是足火到底有多足,從什麼時候開始,輕火,中火,足火還有什麼一道火兩道火三道火成了衡量巖茶火功的標準,其實這些劃分火功的標準都是這幾年才有的「創新」,並非「傳統」。



足火這個詞在民國時代是沒有的,是建國後對巖茶工藝進行系統的理論梳理以後才提出的,姚月明在武夷巖茶焙制的理論和實際中將巖茶焙制分為三個階段,毛火(走水焙)足火和燉火三個階段。


其中足火的溫度在90-110度之間,時間在1-2.5小時之間,而燉火的溫度更低,在70-90度間,時間在2-4個小時。


可見足火是一個工藝流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火功程度的描述。






現在能喝到從做青到焙火都完全由手工完成的巖茶概率是很低的。有多低?可以說市場上超過99.9%的巖茶製作中都有機械介入。


絕大部分的手工茶,大多只是在做青環節由手工完成,甚至是部分做青環節由手工完成而已。其實對於我們喝茶的童鞋而言,關鍵的關鍵還是要知道哪一個環節的改變對於巖茶的滋味改變是比較大的。



姚月明在武夷巖茶品質研究初報一文中曾經對產地及工藝各個不同的環節做過科學的研究,其中對於做青方法對於品質的影響,姚月明認為手工做青的非脂型兒茶素含量較高,而機制茶的脂型兒茶素含量較高,翻譯成我們能聽懂的話,就是機制茶的滋味更厚重,清爽度不如手工茶。


但是姚月明認為傳統做青工藝和機械做青,對內含的變化相差不大。反而是在不起眼的炒揉上,對品質有較大影響。


傳統的手工做茶講究雙炒雙揉,在初揉之後,汁液外溢,與高溫發生反應,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會讓內含物發生急劇反應。姚月明認為,「這會讓巖茶產生一種特別的韻味,這種韻味是機制所達不到的」。



所以我們梳理這些歷代文獻還是想像其實傳統巖茶的滋味是偏向於清爽的,焙火的溫度和時間也沒有市面上大多數茶商宣揚的那麼高。


說了這麼多,若非要表明一個態度的話只能說Y老師個人喝茶是無所謂傳統的,在我看來,傳統和時尚一樣,可能過幾年就要有那麼一個輪迴吧。



在這些論文裡其實有很多的細節和亮點不過只是為了迎合市場而貼上去的符號而已,不用特別在意,這幾年流行火輕一些的,過幾年流行做的熟一些的。


對於傳統有這麼多的分歧,其實,是好事,這恰恰說明了巖茶的豐富與多樣,而花樣越多,巖茶才越不容易被市場所拋棄,你說對嗎?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的「牛肉」,「馬肉」到底什麼來頭?
    馬肉——馬頭巖肉桂馬頭巖,這是武夷巖茶肉桂最負盛名的一個山場。這裡空曠,陽光充足,土壤都是礫石。所以這裡的肉桂香味霸氣,巖韻十足,行業內的武夷山人都叫馬肉。更以「肉桂」出名,老茶鬼都以「牛肉」作為獨特稱呼,所有的牛肉都以傳統古法炭焙工藝製作,以「霸道高香」俘虜了眾多老茶客,為肉桂中的上乘之品。武夷巖茶的主要產地在武夷山的地方?什麼「牛肉」「馬肉」武夷巖茶產在武夷山景區內稱正巖茶,風景區周邊我們稱為外山茶。
  • 講真,什麼才是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的「傳統」?
    想到這,麻花婉轉的回了茶友,傳統風味的巖茶不少人一開始是喝不慣的。這位有求知精神的茶友,想了想,就緊接著問,「什麼才是武夷巖茶的傳統呢?不是越傳統的東西,越好嗎?」這個問題可一下子把麻花難住了,武夷巖茶的傳統,是定義在味道呢?還是定義在工藝呢?這可不好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
  • 茶友們心心念念的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標準是什麼?
    羅素說,參差百態是幸福本源,而風格多變的巖茶就是幸福的煩惱吶!《2》品種香是武夷巖茶的標準?早幾年前,曾和過幾位茶圈大佬們喝巖茶,在喝到某款肉桂時,有位號稱喝了多年經驗的巖茶大師義憤填膺跳了出來說,標準的肉桂不是這個味!咦,這個肉桂不正宗?麻花覺得喝著還行呀,那天喝的肉桂,香氣上並不是傳統的桂皮香,而是帶著了水蜜桃似的果香味,湯水不屬於濃烈的款型,但同樣綿柔有勁,倒挺對當時自己的喝茶口味。
  • 十大閩茶之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獨具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是中國青茶中之極品。品中王小編今天來介紹咱們的福建茶武夷巖茶。什麼是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產自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由當地傳統樹種,經過武夷巖茶加工工藝製作而成。
  • 武夷巖茶,烏龍茶大紅袍,茶界的坑到底多深?
    在茶學界有兩個大坑,深陷其中拔不出來的人非常多,一個是武夷山巖茶,坑裡的多是各地的茶師和專業茶人,另一個坑是雲南普洱茶,在裡面費力掙扎的多是玩家和茶商。這兩個大坑為裡面的人手刨腳蹬的是越挖越大,深不見底。今天我們來說說武夷巖茶。
  • 了解武夷巖茶大紅袍
    如酵味(發酵過度、類似紅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後未及時烘乾、毛火走水焙的時間過長造成)、煙味、青味(做青發酵不足、殺青不足)、酸餿味、高火味、過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費者常把渥味、煙味、酸餿味等當作「韻味」。(3)巖韻:是指烏龍茶優良品種、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內、經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栽培製作工藝加工而形成的茶葉香氣和滋味。
  • 武夷巖茶的品質如何區分呢?辨其形、觀其色、聞其香、喝其味
    武夷巖茶因其的多變性,才讓很多茶友喜歡上武夷巖茶,那種複雜多變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挑逗著茶友們的味蕾。那麼武夷巖茶的品質如何區分呢?理論上講要從:辨其形、觀其色、聞其香、喝其味今天小周就從以上幾個方面隨意說說。
  • 武夷巖茶:輝煌如何重續
    中國十大名茶中的武夷巖茶曾作為皇家貢品名噪一時,並隨著歐洲茶商的足跡聲名遠播。當武夷山被列入自然保護區,傳統的「客土種植法」也隨之終結。茶香不再,六棵神樹老去,有價無市的尷尬……武夷巖茶將如何重續輝煌?   武夷巖茶因茶樹長於武夷山巖縫之中而得名。
  • 烏龍茶中極品,武夷巖茶概述
    2001年武夷巖茶申報「原產地域名產品保護」獲得成功,武夷巖茶作為我國傳統名茶精品,採取原產地域保護制度,有效的保護武夷巖茶這個凝聚了數百年來武夷山人民創造性智慧結晶和文化積澱的歷史名茶不被流失,保護武夷巖茶這具有典型地域特徵的著名的土特產品不受侵害,以自身優異獨特的品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今武夷山茶葉局重點指出了獲準使用原產地保護標識得重要性
  • 武夷巖茶中的「四大名叢」分別是什麼茶?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火熱,帶動了肉桂、水仙的知名度;隨著「巖茶熱」,越來越多人關注武夷巖茶這個「茶樹品種王國」。千叢百味的武夷巖茶,總讓人有新奇之感。茶葉研究人員對所選育的單叢茶樹,依據不同的特點給予命名,因此武夷名叢的名稱「花雜」。在這些名叢中,最知名、也最多人希望親自品嘗的就是武夷巖茶「四大名叢」。
  • 為何武夷巖茶如此尊「貴」,這回真相了!
    就拿武夷巖茶來說,自面世以來,茶價便水漲船高,甚至還出現了十幾萬一斤的天價茶。那麼問題來了,武夷巖茶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竟能賣如此天價?01「茶紅是非多」,這難免有炒作嫌疑。且武夷茶錯落在溪谷縱橫、峰巒疊嶂的山場裡,這樣獨一無二的山場特徵,與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有很大關聯。02若僅是在這片三坑兩澗的丹霞山水中孕育,沒有這些傳統制茶工夫,武夷巖茶喝來也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 烏龍茶與武夷巖茶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當然的,武夷巖茶也是烏龍茶中一種非常好的存在。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去說烏龍茶。烏龍茶的口感特徵茶湯滋味不應帶有苦味、澀味、酵味、酸味、餿味、煙焦味以及其他不正常的味道。福建烏龍茶一品種一個味,品味時自己口感良好就可以。
  • 喝了成千上萬的武夷巖茶,不如喝上武夷巖茶老茶一口
    可見,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們早就摸清了武夷巖茶的脾性——新茶火氣未消,不宜飲用;要喝就喝陳茶,尤其是老茶,藏得深紅價值更高,滋味也更好。武夷巖茶能陳放久藏,主要得益於它的焙火工藝。一般來說,現在你想喝到十年以上的武夷巖茶的陳茶,實際上並不容易。這時候的武夷巖茶陳茶可以稱之為老茶了。不過,存世量不多,並且大多數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存下來。畢竟當時的武夷巖茶沒有現在這般「火爆」,茶葉生產出來,大多數人還是想著儘快脫銷,換取現金,誰會大量囤積茶葉片子呢?
  • 武夷巖茶肉桂的香型
    武夷肉桂,屬烏龍茶類,其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以肉桂樹品種的茶樹命名的名茶,由於它的香氣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習慣上稱"肉桂"。成茶外形緊結呈青褐色,湯氣香味撲鼻。肉桂茶其品質優異,性狀穩定,是武夷巖茶的當家品種,且被外地廣為引種。在多次國家級名優茶評比中,作為巖茶典型代表參評,均獲金獎。
  • 這份武夷巖茶的簡介,建議收藏!
    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孕育了武夷巖茶一種有別於其它茶類的「巖韻」。常喝巖茶的人,一般會用「香、清、甘、活」4個字來形容那種獨有的「巖韻」。那麼,究竟什麼是「巖韻」? 2006年頒布執行的國家標準《GB/T18745-2006地理標誌產品武夷巖茶》中規定:「武夷巖茶是指在武夷山市範圍內,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並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可見,在國家標準中,巖韻是指巖骨花香。
  •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到底能不能喝?
    關於武夷巖茶頭道茶該不該喝,一直是茶界爭議圈的大熱門,不少茶友常常就這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不肯退讓。但毫不誇張地說,大概80%以上的茶友在衝泡武夷巖茶時,衝一次頭道茶後都會毫不留情地把它倒掉。儘管大部分老茶友都默認頭道茶應該倒掉,還有很多後來的茶圈小萌新依葫蘆畫瓢,但這到底是不是正確?還需要經過仔細推敲,才能得出更為正確的判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武夷巖茶頭道茶,到底能不能喝?為什麼大家會選擇倒掉頭道茶?
  • 大紅袍(武夷巖茶)小知識集錦
    一、什麼是武夷巖茶?答:武夷巖茶屬青茶類(俗稱烏龍茶類)、半發酵茶類。要了解武夷巖茶,先說說武夷山,武夷山是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群峰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
  • 武夷巖茶,一巖一茶
    2002年武夷巖茶被國家確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規範了一系列生產、製作、產品標準。6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GB18745《武夷巖茶》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武夷巖茶按茶樹品種分為名樅、傳統品種二類,按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類。大紅袍、名樅不分等定級;肉桂分特、一、二級;水仙、奇種分特、一、二、三級。
  • 當下武夷巖茶名叢的榜首,到底是大紅袍?還是鐵羅漢?
    到底當前的巖茶江湖裡,名叢裡的一哥是大紅袍,還是鐵羅漢?且讓麻花泡一杯慧苑鐵羅漢,再來好好的掰扯。《2》歷史上四大名叢的列位排班裡,是有大紅袍的。現在的武夷名叢一哥,到底是大紅袍,還是鐵羅漢?提到這,就不得不先來介紹一個概念。武夷名叢,是什麼?查閱羅老所著的《武夷名叢錄》,我們可以找到關於巖茶的準確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