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歐美的唐人街是一扇向西方人民展示遠東文化的神秘窗口,那麼東亞地區的唐人街則像是一座供親友近鄰們促膝言歡的溫馨館驛。在中國文化的輻射下,日本地區的唐人街通常具有更加鮮明的華夏傳統特色。帶著一種敬意,「中華街」的新名稱便在這種文化薰染交流的大背景下被日本人民廣為接受了。
在日本乃至東亞地區,長崎新地中華街都赫赫有名。該街與同列日本三大中華街的橫濱中華街、神戶南京町相比,規模雖然略遜一籌,但人氣卻未遑多讓。它憑藉精雕細琢的街區建築與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情,著實贏來了不少遊客的青睞,在各種網絡旅遊論壇上,赴日遊客詢問新地中華街觀光事宜的留言隨處可見。
風雨華人史
隔東海與中國大陸相望的長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海上交通地位。古代長崎開港於1570年,始終在日本跨國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日本的遣唐使、商人與僧侶通過長崎港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帶回精緻的商品與優美的詩書禮樂。自中國宋朝起,閩浙一帶的商旅也紛紛東渡,史載人數一度多達萬餘。長崎迎來了第一波古老鄰邦的大規模移民。
為加強對旅日華商的監管,江戶幕府曾在長崎設「唐人屋敷」專供華人居住。1784年,該館舍遭大火焚毀,華人遂以海岸一帶為軸心散居,借重建家園之機紀念故鄉,僅數年便有大批中式建築拔地而起。這一帶後來得名「新地」,便是今天長崎新地中華街的原址。如今新地中華街中央石碑上仍留有「新地藏跡」的字樣,印證了當地原是華人住宅與商旅倉庫的歷史記載。
二戰期間,頑強的長崎華人依靠餐飲業與零售業維持生計。新地中華街幾經變遷,終於形成了眼下擁有50餘家中餐館與中國特色雜貨店的規模,每逢節假日,街道人潮洶湧,一派繁華景象。厚重歷史與現代潮流在這裡交匯,令人感慨萬千。
繁華街區貌
長崎新地中華街的建築全由旅日華人設計建造,該街區由此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國風貌。這在日本乃至世界唐人街範圍內都是不多見的。這裡的建築外立面大量採用金色、紅色、黃色等濃烈色彩,寓意美好的龍鳳圖案也頻頻見於梁上柱間。坊間曾有評論贊道,「這裡集中了中國美學中最奢華的元素」,足見建築師的一腔苦心。該街區布局緊湊卻井然有序,在兩條交叉成直角的主路上,有依照中國道教文化布置於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靈獸塑像,意在祈求吉祥和諧。
新地中華街還是一年一度的長崎燈會的發祥地。新地華人始終保持著春節扎制燈籠的習慣,逐漸風靡日本,成為官方認定的慣例活動。每年中國農曆正月期間,長崎都被近2萬個各式燈籠點綴成不夜城。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萬名觀光客慕名蜂擁而至,觀賞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表演、二胡演奏等,並參與盛大的燈會遊行。節日期間全部活動都在露天進行,觀眾載歌載舞,沉浸其中。新地中華街的華人店鋪因此大為受惠。
綿延古蹟群
以新地中華街為代表的長崎歷史景觀,承載了數代旅日華人深長的回憶。中華街的前身「唐人屋敷」歷經數百年水火風霜,目前僅餘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福建會館4處遺址。其大門則保存在長崎四大唐寺之一的興福寺內,成為記錄中日往來的珍貴文物。四大唐寺中同時供奉著包括關公在內的多名中國傳統神靈,時有年邁華人前來祭拜。他們於香火繚繞間仰頭凝視,恍惚間又回到了熟悉的故鄉老城。
在早期華人聚居的時代,新地中華街區在日本僑界擁有極強的影響力:日本最大的孔廟就受邀落成於長崎當地。這座壯觀的廟宇佔地3300平方米,設大成殿與崇聖殿。分別供奉孔子及其祖先、徒弟的雕像。在鐫刻著近2萬字的《論語》全文的大理石殿廊裡,迴蕩著旅日華人魂牽夢縈的中華文化情愫。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經濟發達的日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華人前往尋夢。而古城長崎懷抱中的新地中華街,也以它厚重溫暖的胸懷接納了一批又一批的扶桑遊子。(楊子巖 周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