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發2018年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圖,中國森林覆蓋率出爐
新華社資料圖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何國金帶領團隊經過科技攻關,在國際上率先獲得2018年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圖。覆蓋圖顯示,亞馬遜盆地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廣的地區,我國的森林則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地區。森林是全球碳循環、水循環、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
清華大學研究所成功制出世界首個30米解析度農地分布圖
7月2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在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重點項目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的支持下,利用30米空間解析度陸地衛星(Landsat)數據完成的當前世界上最高空間解析度的全球農地分布製圖(FROM-GC)的相關工作成果。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動物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11月20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德國宇航局發布世界森林面積地圖,我國已被大片綠色覆蓋
而談到環境問題少不了的就是森林面積。眾所周知,森林被人們認為是地球的肺,吸收二氧化碳,再利用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不僅平衡著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還有效控制著全球變暖問題,所以森林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事實卻讓人十分的心痛,因為人類曾經不加節制的砍伐,儘管最近已經開始有效控制全球砍伐的數目,但是森林面積還是在不斷的減少,甚至現在森林的覆蓋面積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
-
7米解析度全月圖首次發布
本報訊 (記者仲玉維)昨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消息,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了7米解析度100%覆蓋的全月球影像圖,至今在國際上屬首次。746幅全月圖數據量約800GB「除中國外,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其他國家發布過優於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介紹。他表示,該圖利用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獲得的影像數據製作的,與嫦娥一號衛星相比,嫦娥二號影像解析度由120米提高到7米,解析度提高了17倍,數據量增加了300倍。
-
《當代生物學》: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目前中國統計已知蜜蜂類昆蟲1400餘種,「相關數據主要來自標本館館藏定名物種,信息分布也不均衡。要研究中國蜜蜂,有必要先了解全球多樣性及分布格局。」本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朱朝東說。
-
最新高清大圖發布!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達到0.65米
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達到0.65米 2019-12-10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分析數據2萬多種,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 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於峰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9年SCI影響因子達12.084、最新5年影響因子為12.744,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分子植物》是如何成為我國主辦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學領域頂尖期刊之一的?
-
我國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正式建成—新聞—科學網
我國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正式建成小浮標構建起大網絡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製的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
-
科學網—科學家繪製全球16億「森林居民」地圖
本報訊 人類與森林共存的全球地圖顯示,估計有16億人居住在距離森林5000米以內的地方。
-
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自2011年開始建設,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中國科學報】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虛擬天文臺的一個重要實例,本次上線的萬維望遠鏡2.0版由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開發,成功對接了國際先進的天文數據標準HiPS,實現了對萬維望遠鏡數據的大批量、一次性更新,上線了包括嫦娥2號7米解析度探月數據、北京—亞利桑那巡天彩色星圖、卡西尼探測器土衛八數據、新視野號冥王星數據在內的88個新數據集,進一步豐富了平臺資源,也為天文科普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
-
國防科工局發布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的全月圖影像圖
當日,國防科工局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此次完成的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全月圖共746幅,數據量約800GB,還原月球表面真實地形地貌,其解析度、影像質量等優於國際同類產品。
-
西南山嶺中的「中國天眼」 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來源:第一財經西南山嶺中的「中國天眼」 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作者: 錢童心這是一臺射電望遠鏡的悲劇,卻意外令全球科研人員收穫驚喜。去年11月,由於年久失修經費不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退役。
-
衛星發回首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南美南非濃度最高
由美國航天局發射的軌道碳觀測衛星發回了第一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國家排放量、產生二氧化碳的原因,從此一覽無餘。 在所有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討論中,二氧化碳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議題。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起著保溫作用,由於人類工業化的提升濃度加劇,它被認為是全球變暖的一大主要原因。
-
解析度優於1米,高分七號首批影像圖來了
童旭東告訴記者,高分專項實施9年來,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重點突破了一系列技術瓶頸,推動我國遙感衛星技術跨上新的臺階,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揭開桃子的基因秘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課題組合作,報告了與桃子相關的12種性狀的基因區域,這些性狀會影響桃子的口味和外形。該研究為未來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數據。相關成果11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該研究描述了桃子出現不同性狀的基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