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小米過了一個跌宕起伏的 11 月。
10 月 30 日,雷軍在微博上曬出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最新報告,並表示「小米重返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前三」。報告顯示該季度中,小米是同比增幅最大的一家企業,逆勢上揚。
11 月 18 日,雷軍在 2020 亞布力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以小米重回世界前三為引子,試圖向外界澄清「大家對小米的三個誤解」,分別是「小米產品都是中低端」「小米產品全是代工的」「小米沒技術」。它們猶如雷軍的心結,困擾著雷軍,也阻攔著小米的高端之路。
正當人們以為小米漸入佳境,王嵋的發言打亂了小米的節奏。11 月 21 日,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公開表示:「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該言論無疑重創眾多小米粉絲內心,也給小米進軍高端的士氣潑了盆冷水。
「屌絲」二字本用於網民自嘲,公開場合用來指代年輕人顯然不妥。事實上,這兩個字是小米長久以來想擺脫的標籤。之後事件以小米公司道歉,王嵋請辭收尾。小米員工保留著這樣的思想,未對自身言論加以約束,小米的員工培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若不是這一小插曲,小米於今年吹響衝擊高端的號角會更響亮一些。
衝擊高端
小米 2020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總營收 722 億元,同比增長 34.5%,經調整淨利潤為 41 億元,同比增長 18.9%,收入與利潤均創歷史新高。智慧型手機業務自然是小米業務板塊中的重要力量,該季度智慧型手機業務收入達到 476 億元,出貨量 4660 萬部,同比增長 45.3%。
分析師稱 iPhone 12 系列延遲發售和華為在歐洲市場退潮給了小米更多的市場空間,從小米的實際表現來看,的確與該預測相符合,小米在西歐地區手機出貨量同比猛增 107.3%。
比起海外市場喜人的成績,小米的高端夢更令人魂牽夢縈。
2020 年新年伊始,國內正值疫情當中,雷軍戴著口罩登上小米 10 發布會舞臺,反覆強調「這是小米第一次真正衝擊高端市場」,打響衝擊高端第一炮。
小米 10 系列起售價 3999 元,頂配達到 5999 元,是小米數字系列定價最高的一次。相比之下,小米的「全面屏」開山鼻祖小米 MIX 系列起售價為 3499 元,目前小米售價最高的智慧型手機是 19999 元的概念產品小米 MIX Alpha——並不會量產發售。
3999 元的小米 10 系列被雷軍看作「再次創業的起點」。10 年之前,小米以 1999 元的小米手機殺入智慧型手機市場,收穫了大量忠實用戶,行業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次將腳步邁入新的價格領域,是小米長久以來想做的事情。
小米 10 系列發布半年之後,8 月 11 日,小米趁熱打鐵推出了被成為「超大杯」的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以此紀念小米 10 周年,其 6999 元的售價再次突破了小米數字系列的定價天花板。對於價格敏感的小米用戶來說,該定價無疑是「新鮮的」,但小米用這個價格交出的產品仍然受到用戶追捧。
小米的 Q3 財報顯示,截至 2020 年 10 月,小米的高端機在全球銷量超過 800 萬——高端手機指的是國內定價 3000 元以上,國外定價 300 歐元以上的產品。
從產品角度來說,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是小米手機集大成之作。120Hz 刷新率屏幕、120W 有線快充、120x 最遠變焦等等特性,在用戶和媒體當中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如此旗幟鮮明地衝擊高端手機市場,是 10 歲小米公司的第一次。事實證明小米的確在價格方面實現了突破,證明了自己有實力將更高售價的手機交付給消費者。
雷軍為了澄清「小米產品都是中低端」的誤解時,還提到了今年小米推出的售價 20000 元的電視,並表示「剛剛結束的雙十一期間,我們熱銷了 4000 多臺」。
價高不等於高端
高端手機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貴」,但顯然「貴」無法與「高端」畫上等號。究竟什麼是高端手機,雷軍其實自己也在思考,他說「大家理解的高端手機是什麼?是賣得貴嗎?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小米產品只有在貴的產品中立住,大家才能真正認可我們做出的努力。」
提高價格並不能讓產品躋身高端行列。有媒體分析小米 2020 年 Q3 財報中,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為 1022.3 元,同比提升 15.8 元,這其中離不開小米 10 系列的推波助瀾。但如果用這個理由來推斷小米高端手機成了,顯然立不住腳。
拉長時間線來看,小米公司 2018 年 Q3 財報顯示,小米手機平均售價達到 1052 元。彼時小米官方給出的一圖流寫道「手機逆勢增長,站穩高端市場」,小米公司 CFO 周受資在電話會議上解釋道,「站穩高端市場」指的是 2000 元以上的手機市場。但到了 2019 年 Q3 財報發布時,小米手機平均售價跌至 1006 元。
手機售價不能完全代表「高端」,但「高端」手機一定不便宜。價格之外,高端手機與品牌形象密切相關。
2020 年 6 月 2 日,小米公司宣布前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楊柘正式加入小米,出任小米公司中國區 CMO。此前楊柘曾在摩託羅拉、蘋果和三星等多家公司擔任過市場營銷管理職位,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他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中國區 CMO 時,打造了「爵士人生」標語,使得華為 Mate 7 一時間名聲大噪,包括「君子如蘭」等操盤在內,楊柘幫助華為 Mate 系列,甚至是華為 P 系列成功站位旗艦高端手機地位。
只要提到華為 Mate 系列與 P 系列,消費者自然會將它們與「高端」「旗艦」相綁定,第二印象才會是價格「貴」。在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目中,普遍認為只有蘋果與華為才會賣很貴的手機,這同樣是品牌形象導致的結果。
楊柘入職小米,一度被外界認為小米為進軍高端市場招兵買馬。但不到半年時間,11 月楊柘卸任小米中國區 CMO 職位,轉任中國區營銷顧問,有消息稱是楊柘身體原因導致此次人事變動。而另有消息稱,是楊柘在此期間的工作並未得到雷軍的認可。短短 5 個月時間內,楊柘還沒有給小米帶來明顯的變化。
缺少高端基因
2011 年小米手機從 1999 元起步,雷軍也從做網際網路、軟體和投資跨入了智慧型手機行業,雷軍自稱「做手機我是外行」,小米一開始是按照零售的思路來運營的。
王嵋所說的「屌絲」指的是小米的用戶,而這部分用戶恰好是小米早期成長起來的主要動力,中低端用戶也是當今小米手機的基本盤,他們佔據著小米用戶的主流地位。「性價比」這個從 10 年前就給小米定下的基因,到今天為止小米都無法真正甩掉。
2019 年 1 月,小米將紅米品牌剝離出來,後者獨立運營。其用意便是讓紅米負責主流價位段產品,小米一身輕鬆去發力中高端市場。如今「分家」快兩年時間,紅米如預期一樣茁壯成長,在中低端市場殺得面紅耳赤,網上但凡推薦「性價比」手機都無法避開紅米。
儘管產品叫好又叫座,但紅米的獨立品牌形象建設幾乎為零。在廣大用戶心中,紅米仍然由小米背書,紅米主打中低端,那麼小米也與之脫不了干係。這與價格無關,仍舊是品牌形象的問題。
另一方面,雷軍作為成功的投資家,在創投圈頗有名氣。據 IT 桔子數字顯示,自 2006 年至今,雷軍投資的項目超過 40 個,超過 80% 的項目進入下一輪,多家公司成功上市,登陸新三板。不過它們絕大部分都是軟體、金融、文化娛樂、電商、企業服務等領域的項目和公司,與硬體相關的公司或是小米供應鏈企業或是小米的零件供應商。
因此 10 年前小米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雷軍算初入製造業,他在今年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說:「我就希望用提高商業效率、用性價比來幫助國貨改進產品、改進設計。」
而長時間以來,小米給公眾留下的印象除了「性價比」,還有「無印良品」。雷軍曾說美國著名商超 Costco 對他創辦小米有深遠的影響,因為 Costco 的運營模式幫助它將高質量的產品賣得很便宜,廣受消費者歡迎。而後來雷軍又提到,小米要做科技行業的無印良品,「讓每一個人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用便宜的價錢買到優質的產品」。
這兩家公司給小米帶來的影響大家有目共睹,消費者從中也獲益匪淺。無可否認,小米用戶真的從小米公司買到了價格厚道的產品,小米做到了很多其他科技企業未做到的事情,為行業做了巨大貢獻。
遺憾的是,這些成就都與「高端」無關,小米從出生到現在沒有機會好好孕育高端基因。
2018 年 4 月小米 6X 發布會上,雷軍宣布「小米硬體稅後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 5%。如有超過的部分,將超過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無論小米如何去解釋「硬體綜合利潤率」這個新詞,該消息經過層層傳播鏈條到達用戶眼中,再經過長時間的衝刷,小米留給人們的印象只剩下「硬體利潤率不超過 5%」——小米手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