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陵地區如何發展農業經濟?
川中丘陵地區由坡地和谷地交錯構成,因坡地的絕對高度不同,又可分為淺丘、中丘和深丘。不同程度的坡地和谷地造成地勢極不平坦,地表蓄水、保水、固水等功能相當差,農業生產條件較弱,農業資源處於相對劣勢。針對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特點,本文對實施與其相適應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作出了探析。
調整優化現有經濟模式的原則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為了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川中丘陵地區絕大部分都是以農作物栽種為主、經濟作物為輔、漁牧副業補充的農業經濟格局。長期以來,儘管農業生產成本相當高,但以糧為主的格局始終未打破。
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對環境的破壞不斷加劇,這樣的經濟模式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對現有經濟模式進行調整優化。
調整優化應遵循的原則: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做代價,在追求產量及收益的同時,不能給生態和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能耕則耕,不能耕種則不能強求。二是效益最優。發展農業要算好經濟帳,要儘可能以低成本去開發和發展,特別是在農業生產資料成本及費用上。三是注重生態效益。要充分認識到川中地區在全國生態系統的位置。特別是水資源及環境的保護問題上,川中地區泥沙衝刷嚴重、肥水流失大,不僅對當地,對長江中下遊乃至全國大部分地區生態和環境都有很大影響。四是重視市場化。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則,讓市場機制在農業生產資料的配置、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農業綜合服務等諸多環節發揮作用。五是強調現代化。要以現代農業為發展方向,將現代要素充分運用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規劃布局和建設具備現代條件的農業產業。
農業經濟最優模式的基本格局
針對川中丘陵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本著可持續發展和效率最優等原則,其經濟模式應確定為:旱地以種植林果業、草業為主,水地以種植水稻和水產養殖為主,坡地堅決以林業種植為主,擴大森林覆蓋面積,特別是大幅度減少土上作物的種植,儘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面積,達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態的多種功效。在優化農業經濟模式的過程中,要儘可能連片成規模,農業相關產業要互相依託、關聯和補充,為形成具有當地特色和現代化水平的農業區域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如何實施農業經濟模式優化
川中丘陵地區自然條件特殊,氣候條件好,適宜動植物生長;不利的一面是,地形及土地條件相對較差,極易造成環境及生態破壞。要實現經濟模式的優化,就必須從多方面考慮,多角度入手。
首先,積極實施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充分利用好退耕還林(還草)相關政策,是當前川中地區經濟模式優化的首要任務和重要途徑。實施退耕還林 (還草),實實在在將25度以上的坡耕地,儘可能退耕還林(還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面;25度以下的旱地,以種植蔬菜和優質經濟作物為主,水田以種植水稻和稻田養魚為主。這樣,水土流失少,利於生態的優化,也避免了農業的高成本。
其次,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化,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為依託,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
第三,推進現代農業進程。要把現代元素,組合融入農業各領域,讓農業基礎條件、科技水平、經營方式、經營主體、發展理念都充分具備現代要件。特別是針對丘陵地區農業基礎條件差的特點和難點,要規劃建設好大中小型提蓄水工程,解決丘陵地區水資源蓄積差的問題;建設具備現代物質條件的高標準田土,為現代農業打下堅實基礎。要政府引導、基地示範、業主或大戶帶動,以點帶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第四,集聚發展區域工業。工業發展要克服「村村冒煙、鎮鎮有廠」的工業發展模式。集聚發展區域工業,要走工業園區發展的道路,降低成本、減少環境汙染,也有利於為農業經濟發展留有更大的空間和更生態的環境。
第五,結合新農村綜合體的建設,加快小場鎮的發展。小場鎮發展起來,一方面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服務場所,也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場所,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民群眾收入增加,需要改善生活環境和條件,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齊全的小場鎮是較理想的選擇。
第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川中丘陵地區人口密集,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勞動生產率極低。農村經濟要發展,必須採取發展本地工業、外派勞務、發展第三產業等多種措施,增加非農業崗位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第七,大力開展農村新村建設。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實施、循序漸進等原則,整合惠農政策項目,引導、扶持村民,建設規模適度、設施配套完善、服務種類齊全、有利於生活和生產、風格時尚的新農村社區。
第八,統籌區域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針對各地獨特地理位置、傳統特色農業、經濟社會狀況等,在充分彰顯主導產業優勢的前提下,統籌規劃布局發展相關適宜產業,達到互相依託、促進和提升。
(作者系隆昌縣農業局局長)□黃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