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部的地理特徵——川中丘陵與米倉道

2020-12-16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64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益州5——川中丘陵與米倉道

很多時候,大家喜歡用「蜀地」來代表四川。如果僅僅指向現在的四川省,這種說法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要是泛指整個四川盆地,已經獨立為直轄市的重慶估計不會答應。提到重慶,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火鍋和「山城」的別稱。要是說對重慶的行政變遷有什麼印象,估計就是在抗戰時做陪都,以及在1997年脫離四川成為了中國第四個直轄市的事了。

重慶與四川間的地緣政治差異,早在先秦時就已然凸顯出來。當時在重慶地區興起的是與蜀國齊名的巴國。蜀國四川的核心區對應的是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巴國和重慶的核心範圍對應的則是盆地東部的「川東平行嶺谷」地區。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想找一個古色古香的名稱代指整個四川盆地的話,「巴蜀之地」會更為準確。

既然四川盆地三大地理單元的東、西兩部,都成就了重要的國家,那麼居於其間的川中丘陵地帶有沒有什麼突出表現呢?要知道在四川盆地腹地,川中丘陵可是最大的,其面積佔比能夠達到五成。只是這一地區在歷史上並沒有因此誕生出獨立、強勢的政治力量來。基於巴、蜀間這種東西相對而立的格局,「川中丘陵」更多成為了兩股地緣力量的博弈戰場。在兩漢的行政設置中,這種巴、蜀共治川中的格局被完整的延伸了下來。兩漢時期的四川盆地總計建制有:廣漢、蜀郡、犍為、巴郡四個郡。其中在前面的內容中出現過前三個郡,所對應的就是古蜀國故地,而它們的核心區又分別對應著成都平原的北、中、南三部分。這點從廣漢郡的郡治「雒縣」、蜀郡的郡治「成都」、犍為郡的郡治「武陽」,都位於龍泉山以西便可看出來。至於巴郡則獨自對應著先秦的巴國,它在兩漢時的郡治「江州」就是現在重慶市的前身。

作為被保護對象的蜀郡,並沒有向龍泉山以東延伸轄區。直接參與分割川中丘陵的是廣漢、犍為、巴郡三郡,其中廣漢郡負責西北部、巴郡負責東北部,犍為郡則獨立負責南部。這樣說看起來還是十分籠統,沒辦法讓大家了解川中到底是怎麼充當巴、蜀連接部的。沒關係,不管再複雜的地形,河流總能幫我們找到解開問題的鑰匙。當大家對四川盆地的水繫結構有所了解後,一切問題便都迎刃而解。整個四川盆地的河流都屬於長江水系,而長江的幹流則在盆地之南沿著山麓向東流淌。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長江在四川盆地的支流都在左岸,而且流程都還挺長的,基本都是從不同角度縱穿盆地匯入長江。這當中從川中丘陵穿越的支流包括: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五大河流。以當時的人口說,並無可能開發整個川中丘陵。所以控制與爭奪川中的關鍵,只在沿這幾條河建制的城邑。

把這五條河流剝離出來,川中在兩漢的行政劃分就清晰了。其中總崗山以南的岷江、龍泉山以東的沱江屬於犍為郡的領地;中部涪江屬於廣漢郡的領地;東側的嘉陵江和渠江則為巴郡所有。你會發現兩漢在川中所布設的縣,都是沿上述河流的河谷分布的。開發這些河谷,除了滋養人口之外,更重要的價值在於養護巴蜀之間,及它們與外部交流的戰略通道。先來看看兩漢廣漢郡的情況。這個行政區在川中丘陵的存在,之前在解讀綿陽時已經說過了,是通過涪江體現出來的。沿幹流建制有涪縣、廣漢、德陽等城邑。值得一提的是,涪江中遊的綿陽市本身雖然在地形上整體屬於丘陵地貌,但因為河谷平原較寬,且方位上處於成都平原之北,因此地理上並不被劃入川中丘陵的範疇,地緣上更願意進入成都的朋友圈。

向東南方向流淌的涪江,在水系上屬於嘉陵江的右岸支流,與嘉陵江左岸支流身份的渠江,共同在川東平行嶺谷西麓合流,然後橫切嶺谷在重慶完成與長江的交融。由此打造出了一條蜀地通往巴地的戰略通道。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個位置川中與中東相接處的三江合流之地。這個地理樞紐點有一個直白顯露出這一水文特徵的名稱——合川。如果你知道它在後來的宋元戰爭中還有一個名稱——釣魚城,相信對這個節點的地緣政治價值,會有更深的感悟。

作為重慶和川東的門戶,合川在兩漢建制有「墊江」縣並被劃入巴郡的範疇,時下的行政身份亦是重慶市合江區。雖然直轄市屬性的重慶,守住了這個向川中擴張勢力範圍的樞紐,但這個省級行政區設立的初衷是為服務於東部三峽工程。這一地緣政治任務,使之註定在分家之時,不會在川中丘陵獲得太多份額。整個巴郡在川中的轄區大體對應現在巴中、南充、廣安三個地級市轄區,目前均在在四川省範圍內,成為了蜀地的組成部分。相比時下四川、重慶兩地的地緣關係,我們在這裡更關心的是川中地區在兩漢時期的原始狀態。以巴郡的情況來說,依託嘉陵江河谷建制了閬中(今閬中縣)、安漢(今南充市)等縣;依託渠水河谷建制了漢昌(今巴中市)、宕渠(今渠縣三匯鎮)等縣。對於文中出現的古地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逐一對照地圖找到它們的對應位置,覺得複雜的朋友可以略過不看,聚焦於這些河流的通道價值之上。

嘉陵江之於巴郡來說,很顯然是提供一條對接古金牛道的通道。然而基於地理距離的原因,以成都平原為後盾的蜀地對金牛道,顯然有著更多的控制力。換句話說,如果當年的巴國想通過金牛道去爭奪漢中,會非常的困難。不過位置上看,通過沿嘉陵江延伸控制力,巴國在川中的控制區已經位於漢中盆地之南了。那麼這個以巴為名的板塊,有沒有一條不用藉由金牛道,直接越過米倉山進入漢中盆地的通道呢?答案是有的。一條被稱之為「米倉道」的古道能夠幫助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米倉道在四川盆地所藉助的是古稱潛水的渠江。渠江正源是發源於米倉山中部的西源——「巴水」,而沿巴水而興的最重要城市,是米倉山之南的「巴中市」。從這兩個地名你也可以看出,它們與古巴國間的地緣聯繫。如果觀察漢中市與巴中市的地理關係,你會發現兩漢時名為「漢昌」的巴中市,幾乎位於漢中市的正南方。以漢中市南鄭區為起點,測量與巴中市的交通線,交通距離為160餘公裡。這條近乎直線的線路就是「米倉道」主線。

時下的米倉古道由南北兩條省道所用,其中陝西境內的北段被標定為S211,四川境內的南段為S101。位於陝西、四川兩省交界處的「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兩條省道的分割點,同時也是漢水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整個古道的大部分路段,都是依託巴水河谷打通。在流過巴中後,巴水開始向東南方向轉折。於現在的渠縣東北也就是兩漢建制的「宕渠」縣,接入渠江東源「州河」(古稱不曹水)後開始以渠江為名,並最終在合川匯入嘉陵江。雖然由於不能像金牛道那樣,在方向上直接對接成都平原,但米倉道在三國時期同樣有所表現。公元215年,陽平關為曹軍所破,暫時還沒想好到底是降曹還是降劉的張魯,通過米倉道避走巴中。此後在張魯選擇北上降曹之後,留守漢中的張郃曾順勢通過米倉道佔領巴中,然後沿巴水而下進攻宕渠。只是在這個節點受到張飛阻擊,不得不退回漢中。至於說除勾連川西的金牛道、連通川中的米倉道之外,歷史上還有沒有一條連通漢中與川東的戰略通道,等到解讀川東地緣結構的時候再來研究。現在將視線南移,看看立足成都平原南部、控制川中丘陵南部的犍為郡,在行政設置上又有哪些特點。如果結合金牛道和米倉道在廣漢郡和巴郡的存在,兩漢在四川盆地南沿設置的城邑,也有可能幫助我們再找到幾條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古道。不過想要了解四川盆地有哪些通往南方古道,首先要知道的是在它的南方所對應的是哪些地理單元。

總得來說,四川盆地之南的這片高地可以分為兩大地理單元:西部的橫斷山脈、東部的雲貴高原。這意味著在這個方向,理論上最少應該有兩條通道,幫助四川盆地連通這兩個地理單元。所謂路是能走出來的,只要有足夠的政治動機、經濟支撐,再艱險的地形也是可以開拓道路,唯一的問題是漢帝國有沒有動力這麼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最直接的動力源自於張騫帶回來的一個重要信息。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張騫曾在大夏國境內看到出產自蜀地的蜀布和邛竹杖,而這些蜀地特產卻又是由時稱身毒的印度商人所轉售著。這意味著,除了飽受羌胡困擾的河西走廊、青海高原之外,還有一條由四川出發經由南亞通道西域的西南戰略通道存在。

為了尋找這條「南方絲綢之路」,漢武帝曾多次派出使者向西南方向探路,並最終藉助強大的國力和武力,於崇山峻岭中打通了這條被稱之為「蜀身毒道」的西南通道。正是由於漢帝國對「蜀身毒道」的開拓,才有了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基於這個思考方向,有三個隸屬犍為、緊貼盆地邊緣而存在的城邑特別值得關注,分別是:南安、僰道、江陽。以它們的位置來說,都有機會作為「蜀身毒道」的起點。

這三個漢代城邑的名字大家肯定會感到陌生,不過要是換成樂山、宜賓、瀘州,是不是一下子熟悉了許多。宜賓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五糧液,樂山大佛和滬州老窖更是直接把這兩座城市名,鑲嵌在城市名片之中。

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變化的只是城市的名稱,並沒有讓它們的位置出現位移。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樂山、宜賓、瀘州三市時下的行政定位都是地級市,從這一行政地位可以看出它們在區位上必有過人之處。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上述城市都是河口城市,位於兩條甚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這些河流不僅包括來自盆地北部的長江左岸支流,還包括那些從南部高地而來的右岸支流,而後者能夠幫助巴蜀之民向南走得更遠。先來看看樂山的情況。不看河流的走勢光看山勢的話,你也會覺得樂山的位置挺重要的。這是一個位於龍泉山脈與南部山地之間的位置,無論是岷江還是想南出成都平原的人,都需要經過這個點。從水系上來說,樂山的位置交匯有三條河流,分別是:岷江、青衣江以及大渡河。其中大渡河與青衣江屬於岷江的支流,二者在樂山以西五公裡處交匯,然後再共同在樂山匯入岷江。

由於大渡河的流程更長,它在水系上被認定為是大渡河的支流,也就是岷江的二級支流。著名的樂山大佛便位於岷江與大渡河的交匯之下,俯視著腳下繁忙的水道。其實要是從長度來說,大渡河才是岷江的正源。要是從這個角度說,青衣江的地理地位倒是能夠提升一級。不過這種名分之爭完全不重要,重要是的它們的位置和潛力。就像岷江雖然已經不再被認定是長江上遊,但沿岷江地區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比地理正源的金沙江要更為重要。大渡河發源於橫斷山區,既然如此它應該有可能指引我們,找到一條通往橫斷山區的古道。由樂山沿大渡河向西上溯約250公裡,在一個相對開闊點的河谷盆地中,建制有一個名為漢源的縣。儘管位置偏遠,但漢源縣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兩漢時的「旄牛」的縣(旄牛就是犛牛)。而漢朝之所以將行政觸角延伸至此,正是因為這個位置是「蜀身毒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然而奇怪的是,古旄牛縣並沒有和樂山一起,被納入犍為郡的範圍。它在西漢時是蜀郡最南端的一個縣,自東漢中期(公元122年)開始則歸屬於從蜀郡劃出的「蜀郡屬國」。這些調整的背後,所牽扯的是一個對於蜀國來說非常重要的民族集團——西南夷。

相關焦點

  • 四川中部的地理特徵——川中丘陵與米倉道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64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益州5——川中丘陵與米倉道很多時候,大家喜歡用「蜀地」來代表四川。蜀國四川的核心區對應的是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巴國和重慶的核心範圍對應的則是盆地東部的「川東平行嶺谷」地區。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想找一個古色古香的名稱代指整個四川盆地的話,「巴蜀之地」會更為準確。既然四川盆地三大地理單元的東、西兩部,都成就了重要的國家,那麼居於其間的川中丘陵地帶有沒有什麼突出表現呢?
  • 四川盆地中部,為何難形成大城市?
    01四川盆地中部,主要是指遂寧、南充、資陽、內江、自貢等地,特別是遂寧,正好處在四川盆地的幾何中心。四川盆地中的兩座大城市成都和重慶分別處在盆地的西部和東部。為何在四川盆地中部,沒能形成如成都和重慶一般的大規模城市呢?首先,對於中學地理教科書的地形圖,我們可能有個較深的誤會。
  • 【古道】米倉道為旺蒼留下了多處文化遺產!
    旺蒼地處川陝交界的米倉山南麓,是入川進陝的要塞,不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來的重鎮古邑。古時候旺蒼境內的交通運輸通道,除了東河、後壩河的水道外,陸路交通就是米倉道(亦稱米倉古道)。米倉道與金牛道、荔枝道並稱三大古蜀道。
  • 四川是個什麼樣的「川」?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四川盆地 —— 作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它被其北部的秦嶺,東部的米倉山、大巴山,南部的大婁山,西北部的龍門山、邛崍山等山地環繞,面積達16.5萬平方公裡。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 亞洲地形特徵:以高原山地地形為主,地勢中部高而四周低
    地球表面的形態稱為地形,我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形態劃分為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世界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形類型,以及不同的分布狀況,形成不同的地勢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特徵。世界七大洲都有各自的地形特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亞洲的地形特徵。
  • 川中丘陵地區如何發展農業經濟?
    川中丘陵地區如何發展農業經濟?     川中丘陵地區由坡地和谷地交錯構成,因坡地的絕對高度不同,又可分為淺丘、中丘和深丘。不同程度的坡地和谷地造成地勢極不平坦,地表蓄水、保水、固水等功能相當差,農業生產條件較弱,農業資源處於相對劣勢。
  • 原來在四川盆地內部,還有平原、丘陵和平行狀嶺谷等地形區的分布
    在地理上劃分了五種基本地形,分別是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勢平坦的地區)、丘陵(海拔在500米以內,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有一定起伏的地區)、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起伏大的地區)、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平坦的地區)、盆地(四周高中間低的形態)。
  • 衛星圖看四川安嶽縣,很有特色的丘陵人口大縣
    今天介紹的這個地方是四川的安嶽縣,說到安嶽縣,很多四川的朋友可能都會很熟悉,這個縣城是四川總人口最多的縣,高達160萬的總人口,也是四川盆地很典型的一個丘陵大縣,整個縣全域幾乎都是丘陵地貌,地形非常的單一。
  • 千年蜀道添捷徑 -四川新聞-四川新聞網
    本報記者 張文  全長117.5公裡——在四川發達的高速路網中,11月22日通車的巴陝高速,在長度上似乎並不起眼。  橋梁55座,隧道20個,互通式立交7座……翻開這條高速路的另一組數據,短短百餘公裡,工程歷時9年,橋隧比竟接近80%!
  • 河南河北的河、四川的川、上海的海、廣東廣西的廣都是什麼?
    但事實上江西是由733年唐玄宗設的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朝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朝設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朝改為江西省,省名一直沿用至今根據以上史料記載,江西省名稱中的江的川究竟是哪四個川?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1)據圖中等高線特點判斷圖示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理由。(2分)(2)右圖地貌類型可能出現在圖中A、B、C、D四處的哪個位置,並描述其形成過程。(4分)(3)描述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1)描述甲島的氣候特徵。(2)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 亞洲地形特徵:以高原山地地形為主,地勢中部高而四周低
    地球表面的形態稱為地形,我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形態劃分為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世界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形類型,以及不同的分布狀況,形成不同的地勢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特徵。世界七大洲都有各自的地形特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亞洲的地形特徵。
  • 衛生類公共基礎知識:我國地形的特徵-地理常識
    地理常識是考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考試中的重點。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我國地形的特徵這部分的知識點。一、我國地形的特徵山地面積,平原較小,丘陵最小,山地、丘陵、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
  • 美麗鄉鎮:米倉道上的重要古鎮—陝西南鄭區青樹鎮
    自古以來,由陝入川的路線不多,其中有一條稱為米倉古道,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辭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闢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
  • 說說我國的產茶大省四川
    唐代記載四川有八州產茶,是最大的茶產地。「蓋碗杯」文化也是自唐代在蜀中興起。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山區丘陵的地形地貌、水土氣候等特殊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宜茶樹生長,培育出了優質的高山茶系品種。據了解,四川已初步形成以「天府龍芽」省級區域品牌為引領,蒙頂山茶、峨眉山茶、米倉山茶、宜賓早茶為支撐的多層級品牌體系。蒙頂山茶入圍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全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分別有14個、16個。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企業增加到23家,竹葉青綠茶單品銷售量全國第一,川茶的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1)據圖中等高線特點判斷圖示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理由。(2分)(2)右圖地貌類型可能出現在圖中A、B、C、D四處的哪個位置,並描述其形成過程。(4分)(3)描述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1)描述甲島的氣候特徵。(2)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 清代四川當十銅元名譽品特徵與市場價格
    本期,我們主要介紹四川十文龍紋銅幣的名品特徵與市場價格。   普通版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十,市場價格100元左右,如下圖。   ★官局坐龍版   特徵是正面上方為「四川官局造」,背面龍紋為坐龍圖案,市場價格1500元左右。
  • 衛生類公共基礎知識:我國地形的特徵-地理常識
    地理常識是考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考試中的重點。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我國地形的特徵這部分的知識點。一、我國地形的特徵山地面積,平原較小,丘陵最小,山地、丘陵、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
  • 廣元米倉道溯源(上)
    三國蜀漢時期,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命張飛駐守閬中,米倉古道成為連接蜀漢政權北上的重要通道。  《三國演義》裡,「魏延伏兵,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的故事相傳就發生在這裡,在厚壩河下遊旺蒼縣木門鎮「延戰街」「射郃坪」「火箭溝」等小地名從三國沿用至今。當年諸葛亮在東鼓城山山頂屯兵演練「八陣圖」的傳說至今仍有流傳,點將臺依稀可見。
  • 「貴妃荔枝道」變川陝大動脈!巴陝高速通車,巴中要火了!
    從古代的米倉古道到今天的巴陝高速,巴中和川東北終於打通米倉山千年屏障,就如一個深養青山綠水中的女子,其古樸脫俗的美麗容顏正一覽無餘,展現在世人面前。歷史的巧合:千年古道與現代高速高度重合位於四川巴中境內的米倉古道可溯源至商周時代。千百年來,當地百姓、商隊北向出川必須翻越秦嶺米倉山脈,秦巴山區人民出川之路艱難坎坷、漫長險惡。這條翻越米倉山的道路被稱為「米倉道」,是古蜀道的一部分。米倉古道具體以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境內後,從北向南形成了四條支線,分別通往通江、南江和巴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