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如何管理社交媒體信息」系列報導第九期:
韓國社交媒體的矛與盾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各種社交媒體乘勢而起,成為全世界網民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然而,社交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在給人們提供方便快捷的分享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在社交網絡上有人發表不負責任言論,謾罵、貶損、欺侮他人,甚至宣揚恐怖主義的活動比比皆是。鑑於此,多國通過法律行政和商業監管等手段,力圖加強管控社交媒體。日前,環球網特別推出「國外如何管理社交媒體信息」系列策劃報導,向網友介紹別國經驗,並與網友共同探討如何促進社交媒體的健康發展。本期介紹韓國社交媒體管理情況。
韓國作為全球網絡技術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它所體現出來的社交凝聚力最為明顯。民眾使用行動網路交流,隨時隨地查閱當下熱點乃至總統和青瓦臺(註:青瓦臺即韓國總統府)的消息。從撼動政界的燭光集會,到風靡全球的鳥叔神曲,社交媒體(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左右著韓國人民的中樞神經。
1. 進化
一直以來,韓國政府鼓勵民眾利用社交媒體促進交流。政府部門間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共享信息,這已是韓國官場上的一個特色。
在韓國,大多政府部門是從2010年開始推廣社交媒體的使用,在「自上而下」的推廣作用下,當時流行的臉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主流。而近幾年,引領韓國本土社交媒體風潮的民族品牌應聲而起:KakaoTalk及Kakaostory(朋友圈)、BAND,還有Line(連我)等。
其中,KakaoTalk是2010年由手機應用提供商Kakao在韓國推出的。目前全球用戶逼近1.5億人,其中絕大部分在亞洲地區。而在韓國則有高達80%以上的用戶使用KakaoTalk。面市最早、界面親民,多個優勢讓該軟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民通」。與中國最熱通訊軟體微信不同的是,該軟體的聊天系統與好友互動功能分開管理,旨在打造一個移動平臺的生態系統。
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即時通訊軟體LINE是2011年6月韓國門戶巨頭Naver在日本子公司推出的。目前LINE的全球用戶已超過4億,海外用戶佔比就逼近九成。其中日本本土用戶約5000萬,其次在印度、泰國和印尼也有大批鐵桿粉絲,臺灣地區則大約有1700萬用戶。從使用地區分布上來看,這跟該軟體主打的「韓流路線」分不開。
同屬Naver旗下的封閉式平臺「BAND」,則強調小規模聚眾的隱私對話,截至今年上半年用戶達到3300萬。在「圈子文化」盛行的韓國,這樣的本土軟體應運而生,但走出國門就相對困難了些。
儘管韓國本土社交媒體來勢洶洶,但由於起步相對稍晚,且受限於本國政策等原因,社交媒體的西方元素仍顯強勢。臉譜的步伐尤為迅猛,在收購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後,在韓國的日訪問用戶達到1000萬以上。
在掌控韓國社交媒體發展並負責流通政策的未來創造科學部(類似中國科技部)官網上可發現,包括該部門在內,韓國教育部和外交部等共17個政府部門均在使用臉譜和推特。另除韓國安全行政部和僱傭勞動部外,所有部門都在使用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
但力挺民族品牌的部門僅有統一部、女性家族部、農林畜產食品部。視頻網站同樣在使用「進口貨」,僅有青瓦臺在收看韓國網站「潘多拉TV」。
實際上韓國早期的社交媒體也曾風光一時,像門戶巨頭Naver旗下微博客「Me2Day」、多音搜索的「YOZM」 (音譯為「最近」)、SK Communications的「Clog」等,但現在都已成為歷史。
2. 市場
總結韓國本土社交媒體無法伸展拳腳的原因,除了憑藉強大的資本後臺迅速紮根的國際化平臺外,政府的規制帶來較大的束縛。
韓國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其「企業共贏」的治國方針已成鐵律。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市場管理機構,簡稱「公平委」)曾多次向Naver、多音和SK Communications等三大平臺運營商發出追緝令,指出其涉嫌非法利用號召力來操控市場,如在信息中植入廣告等。
由於谷歌等外企的伺服器架設在海外,並不受韓國政府的規制,因此政策的矛頭往往直指本國企業。在處理國企的「觸法」問題上,美國方面往往以一句「服務造福社會」從輕發落,而韓國則嚴刑以待。
目前監管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傳播的部門有文化體育觀光部、未來科學部、放送通信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保健福利部、安全行政部等七大部門,多管齊下加以限制。
在韓國社交媒體運營商中有這麼一句創業守則,翻譯成中文便是:「以快致勝」。一個注重市場的時代,一個強調速度的民族,在魚死網不破的當下,新陳代謝尤為關鍵。顯然,政策拖慢了它們的腳步。放眼全球市場,韓國社交媒體確實處在劣勢,但談放棄尚為時過早。正是「Kakaotalk」和「LINE」的出現,一主內一主外,讓業界看到了希望。
韓國網絡企業協會主管崔勝真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通訊應用開發商的產品在境外的下載比率達到80%左右,而本國下載佔比僅有20個百分點。從數據上來看,韓國開發商毫無留守大本營的理由。倘若入主韓國的國內外開發商越來越少,未來通訊事業將出現一個多元融合傾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本土社交媒體品牌開始出現融外資、避政策、走出去的發展勢頭。這從近日韓國第二大門戶Daum與Kakao的合併便可見一斑。而Kakao接受中國騰訊投資,以及LINE相繼與奇虎360和豌豆莢合作也可以在此找到答案。
3. 漏洞
提到韓國的社交媒體,可能更多人最先聯想到的關鍵字是「選舉」。韓國從政者掌握著選民的年紀、性別、職業、學歷等信息。為推廣自己的政治活動,而每當大小選舉到來時,社交媒體的作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韓媒曾大篇幅就「政界的社交媒體」進行報導,並將其比喻為「拉攏民心的工具」。
逢年過節,韓國各地區的國會議員等參政代表都會通過臉譜或推特等多個社交媒體向民眾發送問候簡訊,如兒童節「祝快樂」,父母節「祝幸福」。這在韓國已是很普遍的做法。韓國各大政府部門同樣在社交媒體上渲染節日氛圍,送出祝福。這是韓國政府機構引以為豪的形象宣傳平臺,並被視為與國民直接溝通的渠道,進一步推進了民主化進程。
但問題恰恰發生在此。社交媒體的公開性,使得內部機密在社交媒體上傳送時,會毫無防備地出現在網絡上。近年來,韓國官兵們的社交媒體使用量不斷增加,情報外洩和安全問題引起關注。例如,在臉譜搜索欄中輸入「海陸空軍」,就能搜索出各種軍官聚會和不同部隊官兵的個人信息。甚至有官兵自曝自己的軍銜和兵種。
而韓國的公務員們對社交媒體的使用也幾乎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舉個近期最現實的例子,韓國公務員們的辦公地點分別在首爾市和世宗市兩個地方,距離上的制約使得公務員們不得不頻繁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處理工作上的事務,開設在一個部門的對話群有數十個之多。
在這些對話群裡,記錄著有關於預算的許多內容和一些具體數據,還有將材料用手機相機照下來上傳到對話群組裡的情況。另外,還上傳有許多對高層幹部的「業務評判」,如果這些對話群被黑客攻擊的話,不僅是政府的核心資料,還有高層公務人員的對話內容以及許多政客的情報將會流出,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類似這樣的信息漏洞往往以運營商的退步收場。目前所有的政府對話群已被關閉或是取消。
對此,「國民通」Kakaotalk運營商曾多次表態,稱其擁有徹底的安全體系和有力的信息保護體系。但負責信息安全的政府技工反駁稱,只要不是為企業或者政府專門設立的通訊工具,它的使用對象就只是一般民眾,信息保護水平沒法做到很高。顯然,韓國的民眾交流平臺並未上升至政府層面。這也證明了韓國政府仍不能為實現徹底的民主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4. 立法
一直以來,韓國網上關於政治和經濟的謠言屢見不鮮。這些虛假信息輕則影響老百姓的判斷,重則威脅社會穩定。如今,網絡謠言已經成為韓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受害者不再局限於藝人,從平民百姓到政府高官甚至整個國家,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但其實韓國在2002年起已經有推行網絡實名制,透過第三方網站對用戶在政府的戶籍紀錄比較來進行確認。2003年9月開始實施於政府網頁。2006年底,韓國國會通過「促進利用信息通信網及個人信息保護有關法律」,如每天有超過10萬點擊率的網站,必須以真名加入會員,由信息通信部長監管,若違犯命令,會被罰款3000萬元韓幣。
前韓國總統李明博靠網際網路爭取選票,贏得選舉,但也因為網民的攻擊,他的民望曾跌落谷底。 李明博上任不久後,就因同意美國牛肉進口,而被炮轟不顧韓國人的健康。韓國人對牛肉的恐懼,大部分源於網際網路流傳的言論。當時韓國政府聲稱,他們關注網上流傳的訊息,不是因為擔心政策被攻擊。他們表示,有必要制定一些準則,讓網際網路這個新媒體,依照傳統媒體的標準運作。
不真實的網絡身份導致了看似真實的網絡謠言。這令最先倡導網絡實名制的韓國政府下定決心,計劃從2008年11月起執行「信息通信網法施行令修正案」,該案被稱為「崔真實法」。當網友在網上發帖時,須通過身份證確認是其本人,所有日均用戶數超過10萬的網站都需設置這道程序。即使以假名、匿名方式發帖,如該帖事後造成惡果,網站管理員也可追溯其真名實姓。
就在《崔真實法》加緊研究制定之時,多位藝人也相繼自殺。韓國演藝圈陷入「自殺魔咒」。立法後,韓國對誹謗的管理更為嚴格了。
一名批評政府的網友在推特帳戶上對總統爆粗口後發現其帳戶被封;韓國政府批准了一個有爭議的海軍基地後,一名活動人士因在推特上發帖將政府比作海盜而受到海軍軍方刑事誹謗罪的指控;一名法官曾撰文稱總統(「閣下」)大力「打壓」那些挑戰他權威的網際網路用戶,後來被免職,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他的報復。
網絡誹謗的法律底線模糊是至今韓國社交媒體的最大弊病。是諷刺?是誹謗?仍無一個明確的標杆。韓國立法部門在2008年落實加強實名制上網政策時,曾一度反對法案的實施。其給出的原因有三:首先,韓國作為首個推進網絡誹謗罪立法的民主國家,實施上會有難度;其次,法案的實施將有可能會讓網民更為情緒化;再者是媒體對惡性留言的再加工,過多的漏網之魚讓法案僅是治標不治本。
實際上韓國政府曾多次動員相關部門主導網絡清查工作,強度一次比一次大,但效果甚微。最近的一次案例是,韓國檢方在今年9月18日建立了「網絡誹謗專門搜查小組」,專門監視網絡的不文明行為現象。這令用戶感到十分不安,認為對話內容將遭到檢方監視。有憂慮認為檢方的搜查對象有可能從門戶網站擴大至聊天軟體。而事實是,韓國對網絡傳播執法定義的確也已處在過渡階段。
由於惡意留言的手法越發巧妙,有意見認為,該搜查小組未必能取得顯著成果。當年韓國政府在宣布嚴打網絡誹謗時,利用匿名瀏覽器留言的現象急劇增多。出於對韓國檢方可搜查對話內容的不安感,不少用戶開始下載俄羅斯軟體「Telegram」,進而上升為近期媒體熱議的焦點。Telegram比微信、Whatsapp等其他外國同類軟體在韓更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獨特的「秘密對話」等保護功能。這也是前面提到的為什麼社交媒體用戶外逃的原因之一。
出現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極有可能在於韓國政府在努力追求這一平衡點:作為全球網速居首的國家,利用網際網路優勢追趕領先經濟體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但如何在日益高速進化的網絡環境中保持同等的法律力度正是韓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5. 正能量
韓國社交媒體並不只是在民主化進程中扮演一個尷尬的角色。中國自助遊規模空前膨脹,社交媒體作為中韓兩國年輕人的溝通橋梁,在韓國觀光業擴大對華影響力上,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前往韓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中,20-39歲年輕人群的佔比不斷增大。相對於其他年齡段,這批人群在動身前大多會在網上做足功課,而據了解,他們最常參考的是中國留學生上傳的文字和視頻信息,這些資料現已被韓國政府稱為「宣傳韓國的SNS」,成為了華語地區年輕人獲得韓國旅遊信息的一扇窗口。如果說韓國音樂、電影和韓劇等是一股「文化韓流」,那他們對韓國生活的經驗、感觸乃至價值觀判斷等,則可以稱上是一股「意識韓流」,來得真切,甚至在某些層面上的說服力要賽過媒體。
鑑於觀光業已是韓國經濟的頂梁柱之一,韓國政府、地方自治團體及各大企業等積極加入這股「意識韓流」,通過組織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觀光活動、招聘會及文化體驗等,以傳達一個正面形象。韓國旅遊局及各大媒體則紛紛亮出「SNS記者團」這一招牌,傾力塑造一個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思密達」形象。包括旅遊局在內,韓國已有部分官方機構在微博開設頁面。社交媒體的跨境演變,在某種程度上也恰恰說明了韓國民主的開放性。
毋庸置疑的是,韓國的社交媒體在不斷進化。在民主化進程中,挑戰政府底線的舌戰仍在繼續,但在現任總統樸槿惠的「創造經濟」和「高新科技化」的政策指向下,跳出網絡民主化的怪圈,如何從宏觀上利用社交媒體的「矛」與「盾」去造福社會才是首要工作。可喜的是,韓國走在路上。(作者林芳浚系韓國亞洲經濟中國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