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韓國濟州6月6日電(記者彭茜)夏日的韓國濟州島漢拿山已是鬱鬱蔥蔥,山腳下賽馬公園的跑道上,一群專業騎手跨長鬃短腿小馬奔馳而過,身後塵土飛揚。
除了嚴寒和酷暑天氣,每逢周五和周日,濟州賽馬公園都會舉行盛大的賽馬比賽。這裡的賽馬是一場以「血統」為標準的比賽,競賽馬匹為濟州獨有的土種短腿馬「果下馬」,其被指定為韓國第347號天然紀念物。
《後漢書》中早有關於果下馬的記載:「(朝鮮半島)又多文豹,有果下馬,海出班魚。」李賢在《後漢書注》中說:「(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樹下行。」
由於氣候溫和、牧草豐富,濟州自古就是韓國主要的馬產地。高麗王朝時期,濟州島開始建有國營牧場,用於養馬。高麗蒙古戰爭時期,果下馬還與蒙古馬結合繁育出了混血的「漢拿馬」,更適於騎乘。
行走於濟州島的中間山地,隨處可見如綠絨毯般綿延起伏的高山草甸,體態較小的果下馬和身材高挑的漢拿馬或飲水吃草、或奔跑嬉戲。這便是「瀛洲十景」之一的「古藪牧馬」。在濟州島8萬多公頃的牧場上,養育著2萬多匹駿馬。濟州馬的飼養規模約佔全韓國的67%,其中賽馬佔80%。
得益於悠久的養馬傳統和完善的馬產業鏈,2014年初,濟州被指定為韓國首個馬產業特區,相關的馬匹繁育、產品加工、旅遊等產業得到進一步拉動。
賽馬公園正是專門為保護「果下馬」而建。血統純正的「果下馬」還被登記在冊,並植入晶片,隨時跟蹤觀察,專門用於培育賽馬。
如今,濟州共有牧場60多座,馬匹養殖戶1000多家,養殖規模逾1.96萬匹,年銷售額達958億韓元(約合5.87億元人民幣)。每年2至11月,養殖戶會把馬匹帶到室外放牧,冬季嚴寒時節則在室內養殖。
如今在濟州島仍可尋到一些能與馬交流的「馬語者」,他們用口哨和歌聲與馬匹交流。濟州出版的《最後的牧馬人》一書,記錄了80多歲高齡的牧馬人高泰五與馬為伴的一生。他日日把馬匹帶到山中尋找最好的牧場,用呼哨與馬兒心靈相通。
濟州還設有馬相關產品的加工製造合作社,生產皮革製品、食品、化妝品等產品。其中馬油肥皂、皮包等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每年秋天,濟州都會舉辦獨特的「濟州馬慶典」,身著傳統服飾的人們列隊遊行,再現古代傳統貢馬奉進的活動。全年還有20多場特別的馬術賽事,匯集了來自韓國和其他國家的優秀馬術選手。
「馬匹產業是具有潛力和高附加值的產業。以特區指定為契機,我們計劃促進馬的生產、飼育、訓練等相關項目,繼續引領韓國的馬產業,」濟州道知事禹瑾敏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濟州道政府制訂了《馬產業特區中長期振興計劃(2013-2017)》,計劃在濟州馬的保護和繁殖、促進賽馬產業和騎馬產業發展、建立馬疾病管理系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禹瑾敏說,配合濟州的自然環境,濟州道計劃從2014至2017年投入34億韓元(約合2084萬元人民幣),開發山嶽型、草原型、海岸型騎馬場地,促進生態旅遊。
在濟州茂密的林間小道、廣闊的高山草場還有潔白的沙灘上,結合濟州獨特自然風貌的騎馬項目正在興起,遊客們得以盡享在大自然間與馬兒親密接觸的樂趣。
更多境外媒體報導,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