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發展了,才能走出城市發展的瓶頸。否則城市發展再大,中間是空的,是沒用的。中間問題最多,矛盾積累也就多。」
「中調」是今年政協會議的一大焦點話題。昨日,政協委員、荔灣區副區長江東透露,該區已對城中村進行了半個月的深入了解,關於城中村推進的新思路也已經初步形成,在經過多方討論後預計不久即將實施。
記者:城中村改造下一步計劃從哪方面入手?
江東:據我了解,荔灣區已有了關於城中村工作推進的思路。我那天去看了下,感覺到思路很新。原來政策不到的地方如何去銜接,如何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對工作的操作方式也有所創新。對於城中村的改造目前全國都沒有經驗,所以必須要有先行探索的勇氣。
記者:政策不到的地方是指哪些方面?
江東:比如原來是農村道路,如果按照城市管理維護的話就涉及維護費問題,市裡沒有將其劃入整個管理中,城中村的道路就變得無人問津。
還有農村學校問題。原來都是村辦學校,都是農民集中建的,沒有產權,連規劃文件都沒有。沒有產權整個城市管理怎麼建設?我想廣州在這方面如果做出努力的話,在全國都有領先意義。
記者:現階段您還比較關注哪些問題?
江東:醫療。比如原來的農民如何成為市民?又如何作為一個市民來享受醫療服務?
此外,我負責的是教育。原來芳村有16間村辦學校,併入後如何與原來老城區的發展水平同步?我們當年的村民的孩子能享受城市的待遇水平嗎?
我們正在考慮,他們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問題,只有產權才能解決它的真正歸屬。比如建樓,沒有產權連水電都不能提供;沒有產權,就好像跑到別人家搞建設,所以我們覺得要把產權關係在城中村改造中一起考慮。
採寫:本報記者 許黎娜 王海軍 嚴豔 朱豐俊 李拉 方夷敏 陳捷 王衛國 羅斯丁 實習生 陳小暉 葛倩 黃雅熙 李濤 通訊員 齊俊橋 金瑩 楊靚 穗仁宣
攝影:本報記者 方謙華 李向新 陳以懷 實習生 陳奕啟
圖:
市政協委員、荔灣區副區長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