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說再見,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惜別「大熊貓時代」

2020-12-15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這無異於一個時代的結束」,美國《洛杉磯時報》25日以此評論聖地牙哥動物園下月將把剩餘的兩隻大熊貓歸還給中國,並結束該動物園養育大熊貓23年的歷史。該園管理人員表示,歸還大熊貓的日期是早就約定好的,他否認有關「中國因近來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突然要求該園歸還大熊貓」的說法。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聖地牙哥動物園當天宣布,將在今年4月把剩餘的兩隻大熊貓歸還中國。去年10月,該園的雄性大熊貓「高高」已被送還中國。按照與中國政府籤署的保護租借協議,27歲的雌性大熊貓「白雲」及其6歲的兒子「小禮物」將於下月返回中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很榮幸地被中國保護專家選中,與其合作發展一種物種保護新模式。」聖地牙哥動物園總裁兼執行長邁爾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洛杉磯時報》25日報導稱,過去23年以來,27歲的「白雲」一直是聖地牙哥動物園的「標配」。從大多數方面來說,該園的大熊貓項目非常成功。「白雲」在該動物園期間一共生下了6隻小熊貓,對該園來說,「白雲」和「小禮物」的離開,將無異於「一個時代的結束」。報導稱,自從首隻大熊貓抵達聖地牙哥以來,這種動物就與該園的形象交織在一起。 印有熊貓圖案的T恤和明信片擴大了該地區的知名度,並出現在2004年的喜劇電影《王牌播音員》中。

該園營運長狄克遜表示,大熊貓的離開或許令當地社區居民感到傷心,「但這也是應該慶祝的時候。它們(熊貓)將回到自己的祖國。」《洛杉磯時報》稱,目前尚不知道聖地牙哥動物園是否會引進新的大熊貓,但仍有令人憧憬的跡象:該園並無取消熊貓展館的計劃。該園多位官員正計劃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前往中國,與中方有關負責人展開磋商。目前在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亞特蘭大動物園和孟菲斯動物園仍有大熊貓。

聖地牙哥動物園表示,從事熊貓飼養的員工不會被辭退,而是將從事其他飼養工作。即便如此,他們也很難對「白雲」說再見。「她是完美的大熊貓。」該園畜牧管理部門負責人彭尼說,「她行為穩定、非常聰明、有好奇心且沒有攻擊性。她是可愛的好動物。」(王會聰)

相關焦點

  • 聖地牙哥動物園兩隻大熊貓將歸還給中國,已經養育了23年
    「這無異於一個時代的結束」,美國《洛杉磯時報》25日以此評論聖地牙哥動物園下月將把剩餘的兩隻大熊貓歸還給中國,並結束該動物園養育大熊貓23年的歷史。該園管理人員表示,歸還大熊貓的日期是早就約定好的,他否認有關「中國因近來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突然要求該園歸還大熊貓」的說法。
  •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熊貓寶寶:我要走路了!(組圖)
    聖地牙哥動物園現有4隻大熊貓。新華社/法新  9月18日,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的獸醫卡倫·利西(左)和卡倫·卡恩斯(右)在為一隻大熊貓小寶寶做常規身體檢查。專家們確定,小寶寶的身體狀況非常良好。  9月24日,在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裡,一隻出生剛一個月的大熊貓幼仔在獸醫為其檢查時尖叫。這隻大熊貓(圖庫)目前體重3磅,身長1英尺。
  •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惜別大熊貓「白雲」和「小禮物」
    中新社洛杉磯4月6日電 (記者 張朔)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動物園6日為大熊貓母子——27歲的「白雲」和6歲的「小禮物」舉行送別啟動儀式。由於保護租借協議到期,旅居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大熊貓「白雲」及其幼子「小禮物」即將返回中國故鄉。
  • 人獸和諧的聖地牙哥動物園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 生靈筆記(25)  美國動物園給我的整體感覺都比歐洲動物園要更先進、更現代,科學分量也重
  • 在美國的兩隻大熊貓即將回國,美國網友依依不捨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即將告別該動物園的最後兩隻大熊貓。4月27日是可以在聖地牙哥動物園看到大熊貓的最後一天。據美聯社報導稱,此次聖地牙哥動物園送還給中國兩隻大熊貓之後,這是聖地牙哥動物園二十多年來第一次沒有熊貓,目前動物園的官員並不確定大熊貓何時或者是否可能再次回到聖地牙哥動物園。美聯社貼心的在文章安慰喜歡大熊貓的美國人,稱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亞特蘭大動物園和孟菲斯動物園仍然有大熊貓。
  • 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新生大熊貓寶寶首次亮相
    新華網華盛頓9月1日電(記者王薇)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動物園誕生的大熊貓寶寶1日首次通過熊貓館播放的直播圖像與公眾見面,受到熱烈歡迎。  據美國媒體報導,這只在8月30日出世的熊貓寶寶目前仍和它的媽媽——四川旅美大熊貓「倫倫」在一起。
  • 難說再見範公堤
    20多天的採訪結束,當返程的火車開動,打開筆記本的我,敲下的第一行字卻是「難說再見範公堤」。  難說再見,是因為這堤已不存在。  範公堤主體在鹽城,是北宋範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壩,後人稱其為範公堤。  當初的範公堤,大致從鹽城向東南至東臺約百公裡,是高5米底寬10米頂面寬約3米的夯土堤,在河流穿堤入海處則用磚石圍砌。
  • 奈及利亞來華留學生:中國,難說再見
    中國,難說再見無論走多遠,無論飛多高,我都會記得,在中國、在武漢、在南望山下,有我的家。中國,難說再見!(帕斯卡 奈及利亞留學生)
  • 當海派芭蕾「沉浸」90歲的上海音樂廳,看過的人都「難說再見」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昨晚,「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的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中國十大經典路線——長穿畢,遇見最美,難說再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擦肩而過,此行無憾,遇見最美每一次相逢和再見都是成長的歷程,遇見最美,難說再見
  • 美國男主播:這隻中國大熊貓是「偷心盜賊」
    近些天,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動物園,你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再見,『貝貝』」。因為這裡擠滿了來自全美各地送別中國大熊貓「貝貝」的美國民眾。據園方統計,預計每天會有三五千人來送別,而實際人數可能更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新聞男主播戴維·繆爾播報這條消息時形容說,大熊貓「貝貝」是個「偷心賊」。他說:「偷走了許多人心的大熊貓『貝貝』就要和我們揮手道別了。」
  • 再見,美國
    去年的8月18日,當飛機飛臨波士頓上空,我倚在舷窗上,一邊在心中嘖嘖讚嘆海邊的Logan機場盡得風流,一邊又默默感嘆,十三個小時,從中國到美國,兩個迥異的大國,切換來得如此迅捷,讓人覺得有點不真實。接著是三月,美國的疫情總爆發,工作和學習開始轉向線上,並從此進入深居簡出的自覺隔離狀態。在川普這個妄人的瞎指揮下,美國的疫情一騎絕塵,期間又爆發黑命貴運動。在疫情和選情的雙重刺激下,川普政府密集對中國出招,中美關係從此一日千裡,令人應接不暇。讓人眼花繚亂的一年,無論是個人視野還是對美國的觀察,這一年的收穫都是巨大的。
  • 惜別的海岸-笛子獨奏
    《惜別的海岸》是江蕙演唱一首的歌曲。此曲由董家銘(董明正)作詞、作曲,1984年發行,收錄在黃乙玲專輯《1人1首成名曲I》中。國語原唱龍飄飄,1987年收錄在專輯《心上人》中,陳欣作詞。龍飄飄的歌曲和獨特的名字,一直以來為歌迷所喜愛。
  • 美國遊學之旅即將結束,想說再見不容易
    全家福 · 奧蘭多甘迺迪航天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間,我們北京海澱外國語512班全體赴美留學的師生,已在北卡生活了四個多月,歷數我們經過的每一天,天天都充滿喜悅和期盼,讓人不由地感慨「想說再見不容易
  • 英國大熊貓要被送回國?日本賣萌物周邊?疫情下全球興起「雲吸」動物
    負責愛丁堡動物園運營的蘇格蘭皇家動物學會執行長大衛·菲爾德(David Field)稱,英國租借大熊貓的租金為每年100萬英鎊,其中還不包括大熊貓的日常生活開支。  我們的家人喜歡在動物園裡見到這些大熊貓,它們是了不起的動物,而且愛爾蘭皇家動物學會正在針對它們做一項了不起的調查。」    而中國網友聽說後紛紛表達了歡迎滾滾回家的想法:  英國正在為留下大熊貓苦苦奮鬥,美國這邊又出事了。  1月12日,據美聯社報導,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裡有幾隻大猩猩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呈陽性(positive)。
  • 紐約驚現大熊貓,疫情下美國聖誕,時代廣場人潮洶湧
    紐約驚現大熊貓,疫情下美國聖誕,時代廣場人潮洶湧
  • 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 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  「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聖地牙哥動物園遊玩手冊,官方建議這樣玩才不會累
    聖地牙哥動物園位於聖地牙哥市北邊,距離很近,開車可能15分鐘就到了。公園門票當天可以多次出入,但是出去的時候需要在手上蓋一個章,動物園外面有很多的野餐地,大家可以自帶一點食材,然後再這裡野餐,當然,動物園裡面也有很多的餐廳,提供各種美式餐飲,但是評價都不是很好,可能是更符合美國人口味吧,中國人吃不慣。整個公園是禁止吸菸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
  • 難說再見!海洋水手號
    一轉眼4年就過去了,隨著海洋量子號、海洋贊禮號的到來,這艘郵輪轉眼成立一名老兵,終於到了說再見的時間,今年9月,這艘郵輪即將離開中國母港,去新的航線迎接新到挑戰。之後再轉港美國邁阿密。郵輪價格變動很大,以上價格僅供參考,詳細價格請電話諮詢:021-54011603
  • 世博,難說再見!
    正如美國人對待在他們本國舉辦的世博會的態度一樣,他們認為世博會是一次教育機會,我覺得我們也應有這樣一種學習的態度,學會借鑑,取長補短。· 山東萊蕪 1364***7653 設計妙想似天開,博覽全球眼界寬;模型精緻面前呈,建築恢弘勝魯班;五湖奇珍同相聚,四海賓朋共歡顏;世博精神流芳久,文明傳遞和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