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移民家園訂閱號
導語:移民體驗:溫哥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聊天時朋友問我來溫哥華幾年,掰起指頭細細一算,從2009年登陸至今,一晃已近7年,快得讓人不敢相信。婚姻有七年之癢之說,那麼人與城呢?這麼些年下來的各種酸甜苦辣與磨合,會不會也在安定之餘癢上一把?今日,回顧往昔,儘管經歷那麼多的現實,這座城市給我更多的,卻是滿滿的溫暖。
可以從下飛機開始說起。一口結結巴巴的英文好不容易過了海關,出來卻傻了眼,找不到說好來接機的。手機沒有開通國際長途,身上只有幾張百元整鈔,不會使用公共電話,不知道要到哪裡去。提著兩個碩大的出國專用大行李箱,坐在接機大廳欲哭無淚。這時候一位華人奶奶問我是不是需要幫助,我的頭點得像雞啄米。後來她用手機幫我撥通了電話,看我落實了才離開。
我一直記得她的樣子,蒼白的短髮,瘦削的面龐,嘴角一抹微笑。有一回在公車上看到在走到街頭的她,一下子就認了出來,可惜沒有說上話。
來了以後開始找工作。坐公車。報的站名好陌生,只好把地圖攤在手裡,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對。生怕坐過站。旁邊是一小哥,問我要到哪裡。我把地址給他看,他說,不要著急,我在你後面下車,會提醒你的。又囑咐我那片是工業區,我要找的地方是在哪裡哪裡……
經常,在超市選購東西,會受到一些「指點」。比如一位時髦的白人大姐看我站在那裡猶豫,很熱心地說:「這個牌子比較適合中年人,你用這個好,還有那個…」買衛生紙的時候一個奶奶說:「今天這種紙打折,比平時便宜好幾塊呢,質量很好的。」買牛奶的時候也是一個奶奶,要我買兩個盒裝的而不是那種一大桶的:「同樣的牌子,兩個紙盒裝的加起來就是一升,一樣的份量,價格反而比你拿的那個還要便宜五毛錢呢。」
過來久了的人會習慣一些禮貌,比如走在路上突然收到迎面而來的路人燦爛的微笑,有時候會伴隨問候:「Morning」。要進去商場,前面的人會替跟在後面的你拉住門。在電梯逼仄的空間裡,不認識的人問候一下手裡抱的娃或牽的狗,走的時候會說:「Have a nice day」……這些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後回國時就特別不適應。
第三年回國,去醫院檢查,護士讓我在檢查床上躺好,我動作慢了一點,看到她一臉的不高興。讓我躺下來一點點,我只是稍微挪動了一下,結果對方開口大罵:「你怎麼回事啊,聾了還是怎麼的,怎麼要你躺下也半天,挪一下也聽不見?」
如果我沒有來過溫哥華,我一定不會覺得她的話有多刺耳。加拿大的診所和醫院我都跑過,只是覺得慢、效率比較低,但態度卻是極好的。好多名人明星來溫哥華開講、辦演唱會,也會感慨:「這裡的人就是特別特別的溫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溫哥華氣候這麼好,人也難得激進吧。
再說生娃那會兒的事。話說我的家庭醫生是一位風風火火的老奶奶,平常都是雷厲風行的,我都要習慣她金口玉言了。有一天她一邊背對著我寫病歷一邊細細叮囑了很久,我這邊只是嗯嗯嗯答應著,沒想她突然來一句:「覺得我好囉嗦的吧?」我這頭還沒反應過來,只承上應聲:「嗯」。「嗯?」她突然轉過身:「真的覺得我囉嗦嗎?」一副調皮的樣子。
到我臨產,她匆匆從診所趕來,看到躺在病床上痛到已經無法呻吟的我,又看著機器裡面顯示的幾乎無間斷的陣痛曲線,過來摸了摸我額頭,說:「我等下叫護士給你打嗎啡,你乖啊。」
下午進產房到晚上了開指數還不夠,陪產護士很nice,隔會兒問我要不要喝水,有什麼需要。為了分散我的痛感,又和我東拉西扯的,15分鐘小休前也要跟我說一聲,要我放心,說會叫另一個護士過來陪,她15分鐘就回來。
後來生的時候也是她在我耳邊各種鼓勵,生完後她忙前忙後,不嫌髒累,對咱們華人的一些相對「奇怪」的習俗也表示理解。也不知凌晨幾時,她下班了,還特別過來跟我說。再後來輪班到她時,雖然不用負責我,卻也特別過來看看寶寶和我。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相信不只是溫哥華,加拿大人的共性之一就是善良。樂善好施、喜歡做義工是大多數加拿大人的特質。雖然廣收難民一度引起爭議,但小艾倫死在沙灘上的照片引起絕大多數加拿大人同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基督教廣傳的國度,講奉獻,講施與,由此塑造的國民性格,在經濟還不至於太糟糕的前提下,不會差的。
所以,去年10月,當安省7歲的小男孩Evan被診斷出無法手術的腦癌,醫生認為他無法堅持到聖誕。家人決定為他提前慶祝,結果全城居民都加入了這場溫暖行動,讓小Evan在11月過了聖誕。他後來真的沒能熬到聖誕節,但他已經見過聖誕老人、收到了無數的聖誕祝福。
溫暖的故事很多,而且還會繼續延續。我相信每一位移民都經歷過這樣那樣的感動瞬間,而且很多時候,是來自並不相識的陌生人。一座有溫度的城市,一個並不寒冷的國度,是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