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國族認同的困惑與恐懼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臺灣《旺報》7日文章,作者為在北京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原題《臺灣人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和一位大陸同學聊天,他問我一個問題:「我可以理解在臺灣有部分的人主張獨立,但我實在不明白,究竟你們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呢?中國究竟哪裡不好?」

  這個問題讓我當下無言以對,我不知道該如何向眼前這位對臺灣人極為友善,卻從未踏上臺灣土地的大陸年輕人解釋,在海峽對岸兩岸國族認同的複雜角力與矛盾。

  在大部分臺灣人的心中,中國是個太大,又太遙遠的概念,那長江三峽、京華煙雲、桂林山水,只存在從小聽的歷史故事或是教科書上的一行文字或一張照片,對在臺灣出生長大的人來說,中國似乎近在眼前,卻又絲毫捉摸不著。

  在文化上,兩岸書不同文;在語言上,兩岸南腔北調;在政治上,海峽兩岸的領導人不斷強調自己在中華文化上的正統性,卻又從不停止高呼自身與對岸政權的差異。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情感與認同,硬是被劃分為二。

  民進黨執政八年,為了強調臺灣本土價值,大刀闊斧地斬斷「中國」與「臺灣」的文化與歷史重迭,從此年輕世代眼中只有臺灣,「中國」甚至「中華」在這座島上逐漸消音,臺灣人民失去了對中國的情感歸屬,陷入無止盡的身份認同漩渦。

  每一屆的選舉、每一年的「國慶」,臺灣喧囂著國族認同的吶喊與爭論,愛的是同一片土地、保護的是同一群人民,唯一的差別是那個看上去無足輕重,卻最容易用來炒作的那個「名分」。你批判我是「傾中賣臺」,我指責你是「臺獨鎖國」,當「中國」成為鬥爭政敵的工具,又要如何期待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對它擁有任何的情感與堅持。

  自從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的開放使得兩岸人民有更多機會接觸彼此,歧見大幅降低,但是並沒有因此改變大多數臺灣人「反中」與「懼中」心態。同時有許多人不遺餘力地企圖加大兩岸的差異與分野,對這些人來說,兩岸處於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場域,不僅無法融合,也無法妥協,更多的兩岸交流會使臺灣處於文化弱勢,失去自主性和獨特性。近日來的兩岸服貿協議所引發的學生運動,便是臺灣人民反對中國大陸對臺灣產生影響的具體例證。

  臺灣人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甚至不想與他們所謂的「中國人」接觸?追根究柢,是出自恐懼,恐懼自己的文化被吞噬、身份被混淆、家園和工作被剝奪、失去在臺灣本土的認同,甚至恐懼「中華民國」終將走向歷史的終結。

  不可否認,每年兩岸日益頻繁的商業交流,以及互訪求學的學生,證明了兩岸交流的興盛,但是交流並不代表認同,認同也不代表歸屬。大陸想要讓臺灣人接受「中國」,就必須放下對臺灣所設定的前提,包括在媒體上提及臺灣時刻意強調「中國臺灣」的字樣。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媒:臺灣人為何不想當中國人 追根究底是恐懼
    【臺灣阿帕奇滿掛飛彈兇猛展示】【環球軍事報導】臺灣《旺報》5月7日文章,原題:臺灣人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最近和一位大陸同學聊天,他問我一個問題:「我可以理解在臺灣有部分人主張獨立,但我實在不明白,究竟你們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中國究竟哪裡不好?」
  • 「臺灣認同」不等於「臺獨」:民意調查中臺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
    202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民調結果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自2014年臺灣社會爆發太陽花學生運動以來,臺灣人認同曾達60.2%,其後每年臺灣人認同逐漸下降,現又增高,這與臺灣社會反中政治氛圍有關。
  • 為什麼臺灣同胞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這之間的認知差異,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數臺灣人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這之間變化的原因,本文將試著以多方角度解釋為何臺灣人自我認同的發生劇烈變化。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臺獨劃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 陸生在臺灣:理解臺灣人的恐懼 陸生必修課
    防疫之下暗藏政治「當危機來臨,所有的『安全防控』都升級了,人們似乎也認同這種『超前部署』,但是,當危機緩和或過去之後,這些部署似乎不會就此消失,而是依然存在著。」Nick思索著說,「我們其實有的時候也不太確定,疫情之下,臺當局頒布的種種『禁令』,到底有多少是出於防疫考量,又有多少背後暗藏著政治原因。」
  • 「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85%自認是中華民族
    海外網10月16日電 16日,臺灣競爭力論壇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調查顯示,85%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不贊成是中華民族的比例則有所下降。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 臺灣年輕人島民心態:認同臺灣人不願當中國人
    有人說,這是「年輕世代」或「網路世代」的勝利,但在我看來對臺灣新世代而言勝利尚為之過早。的確,年輕人成為影響這次選舉的重要力量,儘管這種力量還顯得偏執、焦躁、憤怒、暴戾,散發著濃濃的青春期荷爾蒙的味道。但我們應注意並深思臺灣年輕人在這次選舉中表達的政治傾向和文化認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自李登輝、陳水扁時代開始,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陰謀,成果已經開始顯現。
  • 民調顯示: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
    新華社臺北10月18日電(記者劉歡 左為)臺灣競爭力論壇18日在臺北發布2018年下半年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七的民眾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近六成二民眾認為未來兩岸會統一。此次民調結果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為58.3%,較上半年調查增加6.4%。有87.3%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較上半年調查增加0.6%。整體來說,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的比例緩步上升。
  • ...學系教授張亞中: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較悲觀」,但走向和平...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主持人黃智賢提到,美國與臺灣民進黨在包裹著「維持現狀」糖衣時,實則在用各種法案、用語、派遣人士,通過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來改變臺灣現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比較悲觀」,但兩岸仍然存在走向和平統一的土壤。張亞中表示,和平統一在臺灣方面有三點阻礙。
  • 臺灣民眾中國認同大幅下降? 大陸學者道緣由
    但近來臺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香港「中評社」訪問了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眾所周知,臺灣社會生活著四大族群,分別是客家人、本省人、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從這裡的劃分標準便可知曉,臺灣的族群問題,不是狹義上所指涉的「民族」問題,而是由不同的原鄉或地理所構成的具有比較獨特表徵的群體之間的共存問題。
  • 從魯迅在島內的影響看臺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認同
    ■ 王震亞  由於時間、空間的阻隔與歷史、政治的原因,80多年來,魯迅作品在臺灣的傳播或隱或顯,其影響也時大時小,雖歷經起伏、磨折,卻保持了綿延不絕。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臺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認同。傳播:影響巨大  終其一生,魯迅沒有到過臺灣。
  • 一位臺灣青年的自白:在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
    我還記得當時我雖然是第一次回到祖國大陸,但是我在觀念上卻是第一時間認同的。在看到祖國發展的實際和臺灣自我吹捧的對比之後,我已經堅定地選擇相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那時我22歲,大學四年級準備要畢業。這次交流後我認識了一位華南理工的學生會主席,他告訴我他準備參與西部計劃要到貴州去支教,他是一個共產黨員,他說他要到祖國貧苦的地方去支持當地的教育。
  • 臺灣最新民調!「臺灣人認同」67%,偏好民進黨36.8%,創歷年新高
    島內最新民調宣稱:「臺灣人認同」為67% 創歷年新高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昨天發布民調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政黨偏好民進黨36.8%,偏向「獨立」27.5%,都創下歷年新高。在「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方面,民調顯示,臺灣民眾的「臺灣人」認同感自1992年起持續上升,於2007年與「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出現交叉後,「臺灣人」的認同感繼續攀升,今年達到67%最高峰;兩種身份認同均有者是27.5%,歷年新低。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對此,張海鵬表示,任何脫離中國史的臺灣史及東亞史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呼籲,兩岸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反對「臺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梳理了過去近30年臺灣歷史課綱的變遷。他強調,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係。
  • 學者:摒棄「臺獨」史觀 導正臺灣民眾身份認同
    華廣網3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民眾的「去中國化」趨勢。文章指出,臺灣民眾對身份認定的「去中國化」趨勢與「臺獨」史觀有很大的關係。任由「臺獨」史觀泛濫下去,必將貽害無窮。祛除「臺獨」史觀,已經刻不容緩。臺灣當局要拿出勇氣,還原歷史真相,摒棄「臺獨」史觀。
  • 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
  • 嚴峻:應加強對臺灣知識精英的文化認同工作
    香港中評社24日報導,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嚴峻日前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發表觀點稱,在兩岸交流上,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交流整合功能。但是,兩岸文化交流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加強對臺灣知識精英和臺灣「本省人」的文化認同工作。
  • 島內最新民調宣稱:「臺灣人認同」為67%,創歷年新高
    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昨天發布民調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政黨偏好民進黨36.8%,偏向「獨立」27.5%,都創下歷年新高。在「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方面,民調顯示,臺灣民眾的「臺灣人」認同感自1992年起持續上升,於2007年與「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出現交叉後,「臺灣人」的認同感繼續攀升,今年達到67%最高峰;兩種身份認同均有者是27.5%,歷年新低。
  • 新形勢 談認同!第二十九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豫舉行
    研討會現場 汪宏升 攝人民網鄭州12月11日電(徐馳、實習生汪宏升)12月9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河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共信陽市委統戰部、信陽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協辦的第二十九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信陽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