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節奏發展很快,建國幾十年,中國完全告別了小農經濟時代,傳統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自足自給時代已經遠去。人民公社時期,社會還相對閉塞,大家統一耕種,統一生活在村子裡,誰也不比誰好過多少,大家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婚喪嫁娶,基本仍沿舊制。不患不足,唯患不均。那時候大家都窮,不影響啥。可是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取得極大發展,農民跳出了小圈子,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經商,留在農村的,經過聯產承包短暫幾年的溫飽生活,在富裕的道路上卻遇到了瓶頸: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種地成本不斷提高,單純的種植業收入,只能解決吃喝,錢,從哪裡來?
目前儘管農村人家裡有房,手裡有地,但心裡還是會很慌張害怕是因為這些東西雖然很有價值,但礙於我國的社會制度限制,這些財產都是「沉睡的資產」很難變現的。農村的房屋都是建設在宅基地上面的,而宅基地是集體土地歸村集體所有,所以農民手裡的房產是一種「小產權房」,這樣的小產權房是被限制進行市場交易的,所以除了自住功能以外只能賣給本村集體的人家,想賣高價很難,再說農村的房子現在很便宜也就幾萬塊錢就能買一棟三間大瓦房。幾萬塊錢在城市裡夠幹什麼的?!那為什麼有些城裡有房子的農村人還是很擔憂呢?
那還是因為儘管有些農村人在城裡買了房子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兒,可是很多都是貸款買房的,欠了銀行一屁股債月月要還「月供」,住在城裡的樓房裡各種費用都是錢啊!心裡能安穩嗎?再來說說農村的土地吧!農村的土地也是歸村集體所有的,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也就是只能種不能賣!現在農資上漲,糧價走低,那點地產的錢根本頂不住日常的開支。農村要的還是穩定的工作,儘管不高但是可以很連續的收入以及一定的社會保障,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社會的發展,使農村人不再禁錮在農村,子女多數進城打工,結婚在城裡買樓。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收入和房價問題,城裡人單獨靠工資都買不起房子,農村人的收入,如何買得起?越漲越高的彩禮,高額的教育費用,一病致貧的現狀,幾畝土地,和農村不值錢的房子,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所以,有房有地的農村人心裡慌,主要還是有幾慌:一是為子教育和就業。子女就學,農村不再是村村有學校的時代,就學相對困難,辦學條件相對不好,子女有得到相對好的教育,就得入城裡讀書。而現在雖說義務教育,但城裡沒房進不去,城裡的消費又過高,高中段以後的學費高漲,大學費用就更不用說。大學畢業後,又愁子女就業,託關係,找門路,各種費用,讓人不得不慌。二是為子女結婚慌。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願意在農村務農的。學習好的考了大學去城裡就業,學習不好外出打工在城裡生活,到了結婚的年齡,無房找不到對象,買房又是難題,頭拱地得拿上首付,你說累不累,慌不慌?三是養老慌。老百姓掙錢不容易,年輕時候的積蓄到孩子結完婚就消費完了,不借錢就不錯,一晃老了,沒有勞動能力了?靠子女?子女在城裡工作生活也是舉步維艱,你說,想到養老問題,農民慌不慌?四是疾病問題。現在的醫療費用真是高的嚇人,得個感冒也得幾百,要是住個院,一通檢查幾千,住個十朝半月的上萬,如果得個大病,得,一病致貧,沒錢只能等死。你說,想到這些,農民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