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納斯城堡
立陶宛,這個波羅的海最南部的國家,最初對她的認識,是從走進聖十字架山開始的。在希奧利艾以北12公裡處的小山包上,插滿了成千上萬的十字架。微風吹過,那聲音就像就像是遠古之神的呼喚。借著這片對神的敬畏而感受的磁場,仿佛聽到了身體和靈魂的對話。
聖十字架山
然而正是由於邁入聖十字架山的那一刻,重塑了我對立陶宛的印象。雖然其國土面積僅6.7萬平方公裡,比浙江省還小(浙江面積10.55萬平方公裡),地形一馬平川,缺乏戰略縱深,但是仍然憑藉頑強的精神,在歐洲佔一席之地。
早在13世紀就建立了立陶宛大公國。15世紀維陶塔斯大帝統治期間,版圖達到93萬平方公裡,成為當時歐洲的最大國家。1569年與波蘭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儼然成為歐洲大國。最牛的是,在1990年3月,前蘇聯解體的前一年,首先宣布獨立的就是立陶宛。
是什麼力量讓其找到自信?在聖十字架山上,我們發現了一塊石碑,刻著教宗的一段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聖十字架山
有了信仰,精神就會充實。在波羅的海十多天的行程中,為我們服務的司機就是立陶宛人,瘦高的個子,俊朗挺拔。深陷的雙眼,臉上始終掛著睿智的微笑,即使室外氣溫不到攝氏10度的情況下,也只穿一件短袖襯衫。從他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立陶宛人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性格。
在立陶宛的深入遊覽中,發覺它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景觀有些不太一樣。同樣是宮殿、城堡、教堂,立陶宛總能以別具一格的特色,引人入勝。特拉凱水上城堡就是「島上有城,水中有堡」的一處勝景。
特拉凱水上城堡
歐洲的城堡看得多了,能夠記住的卻不多。然而位於加爾瓦湖心島上的「特拉凱古堡」,是東歐地區唯一一座四面環水的水上城堡,只有一座木橋與周圍相連。在這附近有16個小島,古堡建在最大的一個島上。周邊環境,與杭州西湖的小瀛洲非常相像。
特拉凱水上城堡
特拉凱城堡於十四世紀末,立陶宛大公維託塔斯在位期間開始興建,直到他的孫子即位時才完全建成。這座水中古堡,哥德式的風格,由粉紅色的磚石砌成,面積不大,但城牆十分堅厚,城堡四周有瞭望臺,牆內有護城河,由小橋通往內城。
特拉凱水上城堡
14-16世紀,立陶宛大公國大公曾在此居住。在長年戰爭影響下,城堡剩下一片頹垣敗瓦,70年代政府重建,如今城堡已基本恢復原樣。闢為了歷史博物館。
特拉凱水上城堡內景
特拉凱水上城堡內景
離開特拉凱城堡,驅車趕往考納斯,大約90公裡的路程,一個半小時就到了。這個只有40萬人口的城市,號稱是僅次於首都維爾紐斯的第二「大」城市。
考納斯
考納斯坐落在涅曼河及其支流尼亞裡斯河的匯流處,除自然風光外,更多的是歷史遺留下的古蹟。這些古堡、教堂與田園般的景色交融在一起,充滿了濃鬱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氣息。
我們首先來到了考納斯的「城市心臟」——市政廳廣場。這是一片寬廣的鑽石空地。廣場上集中了考納斯13世紀以來的重要歷史建築,考納斯因其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建築而聞名,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留了多樣建築風格的城市,被授予「歐洲遺產」稱號,評為歐洲文化之都。
市政廳廣場
廣場的西部,有一座通體全白的建築,那就是建於1542年的老市政廳。這幢建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鐘樓了,高53米,遠遠看去就像一隻白色的天鵝,這也是考納斯被稱為「白天鵝之城」的來歷。
這棟具有巴洛克、古典主義和哥德式風格的建築,在沙皇統治時期,曾作為東正教的教堂,後改為沙皇的行宮,如今成為了陶藝博物館和舉辦婚禮的殿堂。
廣場的中央,頭戴禮帽的邁羅尼斯正健步向人們走來,他是牧師和畫家,曾被前蘇聯視為激進分子。在廣場的東北角,有一座考納斯最早的紅磚建築——考納斯大教堂,它外表的滄桑與室內的華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邁羅尼斯雕像
最後我們來到考納斯老街自由大道,這是條長長的步行街,有許多16世紀的建築,優美而低調的風光,時髦的時裝設計商店,豪華的旅館,一流的餐廳,古老的紀念品,給人們帶來穿越時空的歷史感,漫步其間,讓精神和想像盡情沉溺。
水上古堡特拉凱,天鵝之城考納斯。立陶宛,這個歷史上曾經「雄起」的國家,雖然一天可以逛完特拉凱和考納斯,三天就能看盡整個國度,但留在心裡的,是別樣的風採,永恆的回憶。
實話實說:
正說:立陶宛是個小國,但歷史上曾經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是第一個脫離前蘇聯的國家。如果要刷存在感,稱得上是世界上的籃球強國。
它的文明程度可以媲美德國,城市裡沒有紅綠燈,但市民非常遵守交通規則,汽車永遠是謙讓行人的,公共場合也沒有人大聲講話和吸菸。馬路整潔乾淨,讓人覺得很舒服。
反說:立陶宛旅遊資源有「世界必遊國家中排名第三、歐洲排名第一」的口碑,遺憾的是,由於國家小,宣傳不到位,很難打響知名度,所以亞洲遊客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