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活成本居於世界最高之列,對處於收入底層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且日益增加的負擔。對於香港眾生而言,如何讓自己的蝸居生涯變得舒適就成為了他們迫在眉睫的問題。據觀察者網2013年9月30日報導,據政府指派評估居住狀況的研究機構——政策二十一(Policy 21)——透露,在香港,至少有17萬人居住異常狹小的隔間公寓裡。以香港貧民鄭田生為例,他就住在旺角附近的隔間公寓房中。22個人住在這個450平方英尺(41平米)大的公寓裡,每人每月的租金為1440港元。
多年來,香港一直都有這種小房子;近年來,由於房價飆升,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被迫撤離普通住房市場,這種房屋的數量隨之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被高房價擠出普通住房市場,公共住房的等候名單逐漸變長。根據政府數據,名單上的等候者已經從兩年前的16.5萬人上升到了目前的大約23萬人。在這種情況下,香港人應該如何改善他們的住房環境?
29日晚在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的家裝節目《夢想改造家》也許會給處在困境中的香港人一點提示。本期節目他們放出大招,挑戰本季最小戶型——12平米的上海舊屋,設計師王平仲硬是將佔地12平米的空間打造出了4室1廳,滿足業主老中青三代共4人的居住訴求。這期節目取名「無法成長的家」。27日凌晨,南都記者麻樂專訪了為這戶人家操刀設計的臺灣設計師王平仲,邀他解密挑戰難搞戶型的心路歷程。
鄭田生的隔間公寓
看完下面的圖文介紹後,在香港蝸居的人們也許會得到一點啟示。
顧家所在的巷弄。
改造前的顧家整體環境。
改造後的建築外觀。
蝸居再減一平方米
還沒走進房間,王平仲就看到這期節目業主搭出的違章建築——屋子正前方接出的佔地超過1平方米的自建廚房。不過王平仲倒沒覺得這1平米有什麼好處,廚房冒出的油煙隨風飄揚,尤其在夏季刮東南季風時,油煙總能灌回家門,唯一可通風的木質大門即使緊閉,油煙也可透過縫隙鑽進家裡。
一平方米的違章廚房。
違章建築還嚴重侵蝕了屋裡的採光。「我把他家外搭的違章建築全部拆掉了,回到這一家最初的起點,我們應該恢復房子原本的面貌。」王平仲毫不留情地拆除了這1平方米多一點的廚房,「陽光、空氣、水,這三個基本問題不能解決,空間再大沒有用,解決這三樣問題,才能考慮其它問題。」
走進屋子,王平仲又嚇了一跳,這是他見過的「破屋」中面積最小的一戶。狹長的屋子結構簡單、布局混亂,雜亂無序的房子一覽無遺,即使做成豪裝精品房,王平仲也覺得攝像師傅沒什麼可拍的,因為面積實在太小。
業主三代同堂,小兩口跟兩歲的孩子蝸居在一樓,竹子搭的閣樓上住的是老爺子,空間低矮抬不起頭,老爺子腿腳不利索,上下梯子費勁。閣樓上的小窗戶對著公共排煙區域,無法用於通風。這間房磚牆鬆弛,非常潮溼,到處可見發黴的痕跡,採光差是發黴的一個原因,四口人根本「沒法健康地生活」。
但王平仲心想:「各種可能性都有,一定能想出解決辦法。」他採取了一房多用的設計,狹小的空間不允許有一絲浪費,「所有空間都可以是私密空間,但隨時又都可以變成公共空間,餐廳、廚房、客廳、臥室融為一體,利用率達到最高,這是設計的技巧。」
對空間的精打細算頗具借鑑意義,王平仲提醒諸多沒學過設計、沒裝修過房子的觀眾:你的空間不是不夠,而是沒有花一點點心思去規劃,設計之後可以比原本的空間看上去更大!
改造後的廚房。
以孩為軸以人為本
這一分集取名為「無法成長的家」,是因為家中兩歲的小孩原本沒有一個有尊嚴的生長空間。「因為有這個小孩,才有改造這個家庭的必要性。」圍繞著孩子,王平仲將設計重點劃分出了13項,一條條去執行,還要兼顧業主財力薄弱的實情。
於是房裡出現了許多舊物利用創意,譬如舊衣服做的收納袋,還有許多布置都採用DIY,王平仲還送上了自己的畫作當裝飾。節目組的一位編導向南都記者透露,軟裝修基本都靠手工DIY,這期裝修花費也是整季開銷最少的一次(鑑於節目中有價格競猜環節,具體數字不便透露)。
舊衣服改造的收納袋。
王平仲把小朋友的手掌拓印,製成防水防潮的石膏模型,當作門鈴,以此作為提醒這一家生活方式改變的重要節點。他把樓梯的側板做成小朋友的成長照片牆,將列印出的照片做成有機玻璃,依小朋友的年齡懸掛,並留出空白位置懸掛孩子將來的照片。
手印門鈴。
衛生間也變得寬敞舒適,裝修前大人給小孩洗澡時坐立難安,而王平仲把這家人的洗澡成了一件開心的事,衛生間的顏色也生動活潑。
改造後的衛生間。
「做漂亮的東西不難,許多設計師都做得到,但我不想做這種膚淺的東西。」外觀只是設計的一方面,王平仲堅信,如果只貪圖漂亮,卻給業主生活帶來不便,設計就適得其反,節目也本末倒置。王平仲測量了家裡每位成員的身高,甚至預測了小孩將來的身高,這些數據都用來設計最符合這家人特質的個性化細節,譬如市面的椅子普遍為75cm高,但王平仲卻將這家的椅子設計成72-73cm,這種「私人訂製」的舒適只有業主自己才能體會到。像這類個性的細節不計其數,而電視節目因時長限制,只能呈現裝修成品的所有輪廓。
紙片椅。
「細節留給業主,他們知道就好。我不是在做樣板房,而是讓他們有歸屬感。」談及設計,王平仲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有人把設計理解為純技術的東西,也有理解為純藝術的東西。我覺得設計是應用藝術,它付諸實踐的同時,有藝術的成分;也不單純是科學、工程,人文佔得比重非常大。美學、工學都是要以人為本。」
二層主臥室。
王平仲說,設計正像揉麵團,把水和麵粉重新混在一起,重新拉捏,拉捏到什麼程度由他決定。他在「麵團」裡投入了感情:「這是我們一起完成的,不是我個人,不是電視臺,大家的情感糅合在同一個地方。接這個案子是我很重要的情感投入。」
二層書房
設計譜寫家庭故事
報名《夢想改造家》的上海住戶數量接近一萬戶,編導精挑細選後,由設計師實地探訪,敲定適合節目的住戶。從設計師的角度,王平仲認為「中標」住戶需滿足這樣幾個條件——戶型有很多問題、有故事、真的需要幫助。有時設計師跟對應的住戶「水土不服」,無法給出理想設計方案時,節目還會調換設計師。
設計師要在很短時間內跟業主溝通,了解業主的家庭故事、生活困難點,以及家庭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脈絡,即家族的歷史演變過程。王平仲在最前期訪問業主時,對房子每一個部件、環境、建築歷史及其背後的意義都仔細記錄,並會拜訪左鄰右舍,全方位分析房子裝修可行性。而業主向設計師提出家裝要求,並籤署保密協議,裝修中途不能回家。
普通人眼中,屋內布局只是普普通通的擺設,而王平仲看的是門道:「一個家庭是一層樓、兩層樓,還是有夾層,或是奇葩的馬桶,每一個部件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故事。」一個家庭之所以有這樣或那樣的布置,都是有具體原因的,王平仲認為,設計和裝修是譜寫家庭故事的手段。
正如12平米的這家,為什麼要搭違章建築?王平仲心裡明白:是因為生活所迫,人口增加,沒有衛生間、沒有廚房,不得不向外拓展。
可變的書桌。
「我覺得自己是在寫一段故事,因為很了解這個家的過去,他們家族的歷史就在眼前。我不會做成千人一面的商品房,它畢竟是個家,我們要造的是個家。」王平仲說。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脈絡蘊藏在家裝的細節裡,王平仲覺得自己是在和業主、電視臺一起延續這個家的故事——「這個家是有未來的,小孩會很有尊嚴地活下去,有地方讀書;老人家繼續賞花賞鳥」,這也是節目花一定篇幅講故事的原因。
樓梯的側板做成小朋友的成長照片牆。
12平方米下成長的孩子需要尊嚴,王平仲考慮到了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學習,特意為孩子設計了塗鴉板、書房。當孩子長大,需要私密空間時,可拆卸的塗鴉板又變成了孩子與父母房間的隔板。老爺子以前上下樓的舊梯子,則被改造成了書房裡的書架,這是舊屋與新居的一個感情紐帶。
一層父親臥室。
搬進改造後的家,老爺子叫住了王平仲,不善言辭但感激之情流露在臉上,他沒想到今生能有這樣舒坦的生活方式。然而王平仲也不無遺憾,「我們沒有辦法幫助所有人,雖然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拉高了整體居住水平,但依然有很多人住在糟糕的地方。」他期望節目能在觀眾中產生示範作用,「如果對別人的生活有幫助,我會很開心。」
一層隱蔽的房門。
算上節目在地面頻道播出的兩年,今年已是王平仲參加裝修的第三個年頭,節目編導稱他為「三朝元老」。幫普通人刷新著生活,王平仲自己也收穫了感悟:「我現在看很多東西都會更釋然,覺得這個社會是可以改變的,人是可以改變的,不要把每個人、每件事都定成某個樣子。可以更美好,好還可以更好。」
(觀察者網綜合南都全娛樂微信帳號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