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蝸居的極限是1.4㎡?香港和東京也許就是北上廣深的未來
小時候,我們有很多夢想,長大以後只剩買房。
東京2.5m的膠囊房
過去10年中國的樓市經歷了黃金時代,大部分一二線城市房價都翻了幾倍,對於一般家庭來說,買房已經不是年輕人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是兩代人甚至是「6個錢包」才能勉強達到的難題。雖然對於房地產的未來,很多商業大佬給出了「房價如蔥」的定論,但是沒有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從跟我們相似發展歷程的地區和國家來看,未來或許會更加殘酷,這從東京和香港兩大城市的住房環境已經可以預見。
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東京都市圈面積有1萬多平方公裡,在這裡面承載了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4000多萬,這相當於北京和上海的人口總和。東京的白領上下班通勤超過3小時是家常便飯,而一加班就經常會錯過末班車,家更多的時候成為了短暫睡覺的地方。所以位於城市中心沒有獨立房間,只有睡眠艙的膠囊公寓應運而生,每晚單價只需要200人民幣,因為空間狹小進入時需要通過爬梯。
最早的膠囊公寓可以追溯到1972年,位於東京銀座區,幾十年過去了這座獨特的建築看起來依舊有種超越時代的未來感。
它的建造過程也很有意思,140個小單元時提前定製好的,通過起重機排列好後再用高壓螺栓和鋼芯固定。每個小格子的使用壽命是25年,每一間都可以取下來重新安裝,這要比傳統推倒重建的建築更加環保。
如果說北上廣的蝸居還能稱得上生活,東京的膠囊房應該只算生存了吧,所謂白領也只能如沙丁魚般擠在罐頭中,忙碌的工作充斥著大部分的時間,這似乎就是我們未來的居住趨勢。
香港1.4㎡的「棺材房」
什麼是生活最苦的樣子?
有人回答說:我還沒死,就住進了棺材裡。
如果說東京的膠囊房是未來白領的苟且,那麼香港的「棺材房」或許就是未來低收入人群的輓歌。
香港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繁華富裕的代名詞,誠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香港經濟一直領先於大陸,但是這些繁華的背後是數十萬低收入者的絕望。
根據數據顯示,香港房租最高的地方不是繁華的中環也不是淺水灣,而是香港最貧窮的18區深水埗,每尺最高租金可達300港幣,相當於2800元每平米,這是北上廣房租的20倍,可即便如此還有大約20萬人居住在此。
香港很多低收入者的工資只在5000-7000港元之間,這讓他們根本住不起正常的房子。而只有這裡才能租到足夠便宜的「劏房」。劏,剖開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把房屋分割成更小的居住面積。
相比於大陸房東只是把2室2廳改為4室,香港的房東就顯得更專業了,50平米不到房子分割出了將近20個「劏房」。
這樣的劏房中雖然擁擠,但也稱得上五臟俱全,畢竟還有廁所和廚房,這算是劏房中的高配了。
你以為這種環境住的只是一個人嗎?其實這也許是一家幾口人,據統計這裡的住戶中兒童佔到了4萬,也就是說最少有數個家庭擠在這裡。
棺材房
你以為劏房已經足夠差了?但是還有比它更慘的棺材房,就是劏房中因為橫向空間已經無法再次切割,所以只能縱向分離,這裡的房間每間平均面積僅有1.5㎡。沒有廁所、沒有廚房,只是一個用四塊板圍起來的空間。
而就這樣一個還沒雙人床大的狹小空間,每月還要1500-2000元的租金。
在這裡你連腿都伸不直,進門出門都需要「卑躬屈膝」,真是像極了了生活的縮影。
蜂巢房
還有一種更便宜的房間叫做蜂巢房,也成籠屋,就跟它的名字一樣,每個房間就像蜂巢一樣,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所有房間都是用鐵絲網隔開,人住在裡面你看像不像鳥住在籠子裡。
有個成語叫「籠中之鳥」,沒想到在繁華的香港竟然變成了現實,真是諷刺啊。
與上面兩種房型不同,這裡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1200元租金也讓他們倍感吃力。
很多香港人心裡都覺得「籠屋」是一種恥辱,可是與流浪街頭相比,鐵絲網圍起來的也許是那些低收入者最後僅剩的依賴和尊嚴吧。
我們的未來是和他們一樣,還是如大佬們所說的房價如蔥,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未來未至,你我依然還有機會逆襲,生活從來都是公平的,你曾經吃過的苦受過的罪,都會在某一天成為生活對你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