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孫三代傳承「陝北月餅」
本報訊(記者 李佳)每年中秋節,住在西安北郊萬象未央小區附近的不少市民都知道,郭順利的陝北手工月餅特別好,不僅外皮酥鬆餡料又甜又香,吃起來越嚼越香,郭師傅本人還有絕活,他做月餅不用秤,但卻可以做到,手準如秤每餅80克。
-
秋香月餅:一塊月餅裡的百年傳承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秋香月餅,餅如其名,在中秋團圓之夜,就著秋天桂花的香氣,吃一塊香酥的秋香月餅,與家人一同賞月便是臨沂人的「賞心樂事」。
-
59.9元速搶手工月餅禮盒套裝,含蘇子大餅(500克),火腿月餅4個(80克),鮮花餅8個(50克)!
中秋節,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吃月餅習俗像蘇州人吃鮮肉,廣州人吃蓮蓉一樣楚雄人的中秋是和火腿月餅相連的每年都要美美滴吃上火腿月餅,才算有中秋味 原價96元中秋月餅禮盒,含蘇子大餅1個(500克),火腿月餅4個(80克),抹茶鮮花餅4個(50克),原味鮮花餅4個(50克)。
-
餘兆基:手作餅印,讓月餅更有人情味
餘兆基:手作餅印,讓月餅更有人情味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20-09-28 在廣州,依然有這樣一位匠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用雙手製作月餅模,他的名字叫餘兆基。
-
堅守匠人精神 傳承廣式月餅 爭創百年餅業品牌
最早的宮廷餅食配方,經過一代代月餅師傅的堅守和努力,流傳至今,傳承而來的吳川月餅製作技藝,於2013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觀尚就是從吳川走出來的月餅師傅,17歲拜師學藝,31歲將吳川月餅製作技藝帶到海南,落腳水晶宮月餅廠做餅22年。時間荏苒,回顧陳觀尚此前的36年,他只堅持做一件事——手工做出地道的吳川月餅。
-
中秋國慶佳節相逢,蘇式月餅傳承人教大家做月餅,零基礎也能學會
袁師傅說,蘇式月餅起源於蘇州,曾是清代皇宮的貢品,連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都曾點名要吃蘇式月餅,而這項技藝傳到袁師傅這裡已經傳承了9代,他說蘇式月餅有別於其它月餅的特點是,皮薄餡大,皮酥味美。豬板油和制而成;三是月餅皮,餅皮講究的是酥,需要反覆的摺疊擀制,方能形成層層疊疊的酥皮效果。
-
手工餅印:五代人堅守盼傳承
「豬籠入水」「醒獅迎春」……這些圖案都由模具壓出,廣州人稱模具為「餅印」,如果沒有月餅木餅印,就沒有廣式月餅。餘兆基是廣州僅有的手工餅印製作者,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夠將餅印製作技巧傳下去。「守藝」43年傳承基業在過去,一副精巧的餅印經常引起各大餅家競相採購。
-
潮汕人不吃其它地方的月餅,只吃這種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潮式朥餅
新出一款合理的新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張伯英喜歡挑戰新事物,否則,二十多年前他也不會學習潮式朥餅的製作。1996年,張伯英來到汕頭,他決定學習潮式朥餅,於是找到潮式月餅的第二代傳人羅木亮,並拜他為師。羅木亮老先生,今年已八十二歲,自父輩開始,就一直從事潮式餅食的製作。
-
餅皮總長4層樓高的月餅 你吃過嗎
中秋將至,各種月餅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美味大秀!然而閱「餅」無數的你,見過這樣的月餅嗎?每粒都包含180層酥皮,每層厚度僅0.47毫米,薄如蟬翼,如果把每粒月餅的酥皮拉長,長度超過14.4米,足有4層樓那麼高!沒錯,這就是中之傑的千層酥月餅。
-
麥軒月餅80年:來自一個慷慨故事(組圖)
某日,老者一聲不吭地走到製作臺上,挽起袖子和著麵粉,這裡品品那裡摸摸,在合適的時候,將餡兒包入其中,二十幾分鐘的功夫,就把一個餅做好了。老者把餅放入爐裡,掐了掐時間,一到點就立刻取出餅,待涼快後,把餅遞給莊氏。莊氏一品,果然比自己做的要好吃多了。老者這才告訴莊氏,他是廣東一著名制餅師傅,為答謝莊氏相助之恩,他決定將他畢生的制餅技藝傳給莊氏。
-
香港月餅界泰鬥—奶黃月餅創始人葉永華師傅
不浮誇,不張揚,用料講究,保留著最原始的做法,起早貪黑,輩輩相傳,只為將美食手藝傳承下去,味道幾十年如一日,正宗地道。皇玥首席餅藝大師,奶黃月餅之父葉永華師傅也是這樣一類獨具匠心的人物,一心希望將中式餅藝文化和技術傳承下去。
-
85度C月餅每隻淨重縮水80克 遭顧客投訴
中秋節前月餅投訴增多 消保委提醒店家應明碼標價 擺在餐桌上的小月餅沒有任何價格標籤,服務員也不提醒如果食用需要付錢,顧客買單時才被告知要付100元;消費者購買「85度C」麵包房出售的月餅實際重量與標識相差達80%……記者昨日從浦東新區消保委獲悉,臨近中秋佳節,有關月餅的各類投訴呈上升趨勢。
-
祖孫三代跨境傳承「金匠」精神 國際視野引領時尚
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從半間金鋪到澳門最大珠寶集團,如今將總部設在珠海祖孫三代跨境傳承「金匠」精神南方日報記者 梁涵每個工作日的清晨,從澳門出發,花20多分鐘到珠海總部開始一天的工作就是在這間餅鋪裡,擺上了一個條桌大小的櫃檯,新月首飾珠寶店正式開張。這是繼承父親「打金」手藝的李子豐從「師傅」向企業家轉型的第一件作品。十幾年後,這個只有半間鋪面的珠寶店將成為全澳門規模最大、分店最多的珠寶商——盛豐珠寶金行。故事到這裡並未結束。
-
手工餅印:五代人堅守盼傳承
「豬籠入水」「醒獅迎春」……這些圖案都由模具壓出,廣州人稱模具為「餅印」,如果沒有月餅木餅印,就沒有廣式月餅。餘兆基是廣州僅有的手工餅印製作者,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夠將餅印製作技巧傳下去。「守藝」43年傳承基業在過去,一副精巧的餅印經常引起各大餅家競相採購。
-
傳承百餘年!深圳「老字號」餅家,用傳統工藝堅守「人情味」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師傅為即將進爐烘焙的月餅刷蛋液。 深圳晚報記者 方舟 攝端午節才過,位於光明區公明老街的新洸餅家已飄出濃鬱的月餅香。每年6月,全國各地的訂單便如潮水般湧向這家小店。2007年,陳太林的兒子陳志成繼承了這份事業,成為新洸餅家第3代繼承人。曾有人建議陳志成使用機器制餅,但為了保證傳統的「人情味」, 陳志成最終還是堅持以人工流水線的方式來製作。純手工製作,更考驗月餅製作師傅的功力和經驗。「一些老員工在新洸制餅已有30年。」陳志成對深晚記者說。從擀麵包餡,到烘烤出箱,每個步驟都至關重要。
-
帶「家鄉味道」的手工月餅熱銷 鯉魚月餅等重現
又到一年中秋,節儉之風勁吹下,各地簡裝手工月餅煥發生機。甜軟的徽州月餅、巴掌大小的福州鯉魚餅、南昌的「南罐月餅」……中秋佳節,記者帶您走近這些凝結著民俗記憶的手工月餅,去回味那獨特的「家鄉味道」。 沿街挑擔叫賣的徽州月餅 每到中秋臨近,徽州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挑著竹匾簍叫賣月餅的人。
-
民歌手回府谷辦惠民音樂會 老中青三代歌手演繹陝北民歌傳承
1月6日下午,為展現府谷音樂藝術創新力量,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弘揚中華優秀民俗文化,由中共府谷縣委宣傳部、府谷縣文體廣電局主辦,府谷縣青年音樂家協會、府谷縣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陝西省文化惠民演出走進府谷、傳承陝北民歌創建文明城市、劉美玉陝北民歌音樂會在府谷縣大劇院舉辦。
-
陪伴了三代人的中秋情結,原來ta才是佛山人的中秋儀式感~
其實,作為深耕品質38年的佛山順德本土品牌,蘇氏榮華,以家庭作坊式的餅食店開始經營,一直堅持匠心的手法和工藝,已經陪伴了三代人的中秋情結。榮華月餅有自己的腔調,是一種古典復興主義的時髦,印在餅皮上的傳統紋樣,是logo也是傳承的象徵。
-
潮汕人不吃其它地方的月餅,只吃這種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潮式朥餅
新出一款合理的新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張伯英喜歡挑戰新事物,否則,二十多年前他也不會學習潮式朥餅的製作。1996年,張伯英來到汕頭,他決定學習潮式朥餅,於是找到潮式月餅的第二代傳人羅木亮,並拜他為師。羅木亮老先生,今年已八十二歲,自父輩開始,就一直從事潮式餅食的製作。
-
老手藝傳承難 80歲老人祖孫三代眼中的端午變遷
當系五色繩、掛香包這些端午節民俗,逐漸成為中老年市民童年的記憶,如今過端午只聞粽子飄香的時候,現年80歲的張淑玉正在龍山路1號的家中,手工縫製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香包。這個習慣老人已堅持了六十餘年,手工縫製的布藝飾品被當成絕活到處參展。女兒傳承了她的手藝,又嘗試著通過商業運作留住這種民間手藝。然而,到了孫子輩的時候,這項手藝恐怕還將面臨失傳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