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餅印:五代人堅守盼傳承

2020-12-18 廣州日報

正在製作餅印的餘兆基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侯翔宇攝影報導)全家團聚,吃上一塊甜美的廣式蓮蓉雙黃月餅,是所有廣州人過中秋節的念想。留在「吃貨」記憶中的,除了唇齒間的餘香、餡料的甜美,還有一樣容易忽略,卻同樣彌足珍貴的——餅面圖案。

「豬籠入水」「醒獅迎春」……這些圖案都由模具壓出,廣州人稱模具為「餅印」,如果沒有月餅木餅印,就沒有廣式月餅。餘兆基是廣州僅有的手工餅印製作者,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夠將餅印製作技巧傳下去。

「守藝」43年傳承基業

在過去,一副精巧的餅印經常引起各大餅家競相採購。而如今機器代替手工,模具生產進入標準化時代,手制餅印成了亟待保護的民間手藝。

20世紀中期,製作手工餅印的一共有四家之多,如今就只有餘兆基還在堅持。談及自己43年的餅印生涯,餘兆基並沒有覺得枯燥,他對餅印製作有著一如最初的熱忱。

走進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餘同號」三字招牌映入眼帘,其中的「同」字代表著百年前的同濟年號:原來早在1856年餘同號便已首創,到餘兆基已是「餘同號」餅印鋪的第五代傳人。

起初餘兆基並沒有想到,做手工餅印會成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十五歲那年,還在讀初中的餘兆基放學回家,看到桌前的爺爺正俯身鐫刻,不想讓爺爺太勞累他便上前幫忙。

此後,爺爺和爸爸開始將各種手工技巧的核心教授給餘兆基,在課業外的時間,餘兆基便一門心思沉浸在小小的木桌前,踏實磨鍊技術。

改革開放前沒有個體商戶,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3年,餘兆基和父親、爺爺才在大新路上承包下一間店鋪,領取了營業執照,掛上了「餘同號餅印木器店」的招牌,延續家族的手藝。

十幾年技藝打磨只為精品

從初學到熟手,手工餅印的技法需要十幾年打磨。「做餅印,最關鍵的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餘兆基說。

在餘同號店鋪內,簡樸木桌上平攤著十幾種小巧刀具,扁平的鏟刀、鋒利的直刀和剜刀……其中有不少餘兆基已用了十年之久。每一把都能對應一種技法,一塊餅印的打磨需要無數次的「挑、挖、抖」。餅印製作前需要根據客人要求先「畫樣」,即在一塊梨花木上用筆描出大致輪廓,然後用刀在輪廓中「鑿孔」「雕花」「修邊」……直到蓋上印有「餘同號」字樣的章,只有完成總共十幾個步驟,一塊餅印才算大功告成。

獨門技傳承遇難題

「爺爺那一輩是手工餅印最輝煌的時期,每逢佳節前夕,蓮香樓、咀香園等大餅家都會向餘同號採購餅印。」餘兆基回憶,除了月餅外,如盲公餅、雞仔餅的一些傳統粵式糕點也會用上餅印。因為廣州有獨特的茶樓文化,當時的餅印「行情」持續走高,20世紀80年代一副做工精良的餅印就能賣出10多元,這在當時已是高價。

而到2000年以後,生產效率更高的機器餅印成為主流,由於機械化生產的普及,陸續出現了效率更高的機械餅印、塑膠餅印,手工餅印實用意義遠不如以前。

對於機器製作餅印餘兆基並不排斥。「以前生產力低,月餅都要排隊買,現在月餅多了,只用木質餅印是供給不上的。」但他認為手工餅印終究多一分靈氣。「每一副餅印都有細微的不同,有人手的溫度。」他說。手工的精巧確實為餅印平添情懷。如今餘同號木質餅印已經通過評選,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餘兆基有五名徒弟,也有人會來店裡學習手藝,其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但餘兆基坦言,他們只是將做餅印作為業餘愛好,並沒有打算以此為生。

餘兆基說:「現在的年輕人,每天堅持十幾個小時的『枯坐』不太現實。」不過近年來他參加了不少廣府文化相關的展演,發現這門手藝在現代的生存空間。「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祖輩累積了五代的心血,在我手中繼續傳承下去。」餘兆基表示。

相關焦點

  • 堅守匠人精神 傳承廣式月餅 爭創百年餅業品牌
    最早的宮廷餅食配方,經過一代代月餅師傅的堅守和努力,流傳至今,傳承而來的吳川月餅製作技藝,於2013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觀尚就是從吳川走出來的月餅師傅,17歲拜師學藝,31歲將吳川月餅製作技藝帶到海南,落腳水晶宮月餅廠做餅22年。時間荏苒,回顧陳觀尚此前的36年,他只堅持做一件事——手工做出地道的吳川月餅。
  • 陶陶居蓮香樓都找他家買餅印
    今年8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西關永慶坊開市,包括廣彩、廣繡、琺瑯、餅印等10家集展示、展銷、體驗、傳承、交流和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非遺大師工作室開業,成為遊人品味廣州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餅印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餘兆基的工作室就是10家首批入駐的大師工作室。「餘同號」這三個字,不僅代表了家族傳承,更有著時間的記憶。
  • 好嘢,廣州匠|餅印匠人餘兆基:用歲月雕刻團圓讓月餅更有人情味
    小時候跟著爺爺學,後來自己做,眼看著餅印製作從興盛到式微。」據資料記載,餅印的製作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傳至今的餅印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居多。創立於清朝同治年間的「餘同號」,是廣州現存的唯一一家製作手工餅印的店鋪。「十幾歲的時候,我開始跟著爺爺和父親學餅印雕刻和木工藝製作,從磨刀開始學起。」
  • 【中國夢·踐行者】餅印匠人餘兆基:用歲月雕刻團圓情 讓月餅更有...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的製作逐漸邁入了機器時代,「手作」二字離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遠,更不要說訂購手工木製的月餅模回家自己製作月餅了。不過,在廣州依然有匠人在堅守,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制月餅模,他的名字叫餘兆基。第五代掌門人月餅模,廣州人俗稱「餅印」,是製作月餅的工具。
  • 祖孫三代傳承「陝北月餅」 師傅手準如稱每餅80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李佳)每年中秋節,住在西安北郊萬象未央小區附近的不少市民都知道,郭順利的陝北手工月餅特別好,不僅外皮酥鬆餡料又甜又香,吃起來越嚼越香,郭師傅本人還有絕活,他做月餅不用稱,但卻可以做到,手準如稱每餅80克。
  • 馬府私房菜:五代人百年傳承堅守
    一個傳承逾百年、香飄滿豫南的私房菜系,有著怎樣的家族故事?一個源自清真、融合京城的私房菜系,是如何傳承發揚光大的?……讓我們走進馬家、走進京都,探尋百年歷史,梳理五代馬家人堅守一道「私房菜」的來龍去脈,呈現「馬府私房菜」融合藝術性、觀賞性、功用性的匠心初心、擔當使命……不滾咋喝先講一個段子:軍閥混戰時期,有一個老家逍遙鎮的毅軍營長,名叫米振標,部隊駐紮在水屯,因愛喝胡辣湯
  • 黃閣燒肉申「非遺」,五代人傳承燒制百年「家鄉味道」
    在近日舉辦的南沙區黃閣鎮東灣村的老人節上村裡的老人們一起分享了6隻燒全豬黃閣燒肉傳承至今一百多年了婚喪嫁娶、祭祀拜祖、逢年過節……黃閣人的桌上都少不了一隻燒豬小南了解到,黃閣鎮已有企業將黃閣燒肉傳統製作技藝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通過專家評審和南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定,待最終確認後,南沙非遺大家庭有望再添一項傳統技藝
  • 祖孫三代傳承「陝北月餅」
    本報訊(記者 李佳)每年中秋節,住在西安北郊萬象未央小區附近的不少市民都知道,郭順利的陝北手工月餅特別好,不僅外皮酥鬆餡料又甜又香,吃起來越嚼越香,郭師傅本人還有絕活,他做月餅不用秤,但卻可以做到,手準如秤每餅80克。
  • 漳浦「翰林糕」:五代人堅守傳統手作糕餅
    「廣昌記」第四代掌門人陳龍坤正在手工製作「翰林糕」。作為漳浦縣百年老字號「廣昌記」的第四代「掌門人」,他已手持梨木模具純手工製作「翰林糕」逾五十載。「翰林糕」是一方長為2釐米、寬為1釐米、高約0.6釐米的綠豆糕點,主要成分是綠豆、白砂糖和少量調和油。別小覷了這種當地富有特色的傳統美食,自雍正年間流傳至今,是閩南民間非常受歡迎的佐茶糕點,飲譽海內外。
  • 汕頭百年老店 光是這份竹槌面,就傳承了五代人!
    就是這樣勞累手工製成的面,汕頭老市區謝氏一家竟然傳承了五代人!明明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卻又捨不得一門傳統的家業技術無法傳承。謝先生終究選擇了家族的老本行,倒也過得安樂自在,也不知道這門技術活是否到了他女兒這代就斷根了,但他還是會堅持到底。
  • 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近日,臺灣南投縣埔裡鎮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近日,臺灣南投縣埔裡鎮「宣紙村」內的紙匠工房裡,負責人林政立在手工製紙。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社南投2月16日電 題: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如果說我爸爸是做一萬張紙賣給一百個人,那麼我要做一張紙賣給一萬個人。」
  • 山西長治五代人堅守傳統砂鍋製作 已成村民脫貧增收產業
    杜書慶一家五代人堅守的這項傳統砂鍋製作手工藝,已成為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 杜書慶一家五代人堅守的這項傳統手工藝,已成為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和泥、起底、制坯、成型、晾曬,泥巴在工人的指尖流轉,幾分鐘就做成一件砂鍋坯。 白雪峰 攝57歲的杜書慶告訴記者,自己19歲時就開始跟隨父親學做砂鍋,一件砂鍋坯成型後還需要打磨、裝窯、燒制、上釉等複雜工序才能完工,每一道工序都要依靠多年積累下的經驗和手感來完成手工製作。
  • 阿爸手工餅 滿滿的臺灣古早味
    近日,市區人民路開出的這家專營臺灣手工餅的新店,打起了環保懷舊復古牌。推開店門,一頭「大黃牛」拉著滿滿一車精緻的臺灣糕餅正向我們「走來」,車上擺滿了店裡的招牌糕餅:海苔牛軋餅、鳳梨酥、蛋黃酥、團圓餅、綠豆椪等等。 「臺中屋阿爸手工餅」傳承三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溫州也已經營多年,之前開在銀泰二樓。
  • 手工地毯編織 用彩色毛線堅守傳承
    做工精細、色彩絢麗、規格齊全,高青縣的手工地毯編織一度暢銷內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通過青島遠銷美國、瑞典等國家。  現在,說起高青縣從事手工地毯編織的藝人卻讓人感慨,他們的收入已經快支撐不起這個行業。作為高青縣手工地毯編織技藝的見證者,董秀英從年輕的學徒成了現在技術熟練的老師傅,但現在微薄的收入實在難以吸引年輕人來學技術。
  • 純手工造龍舟 堅守700多年的歷史傳承
    但是,如今,年輕人都喜歡去競渡,而不願意留下來堅守龍舟製作這一傳統技藝了;村裡僅剩4家龍舟廠,主要都是老一輩傳承人在堅守。即便有的龍舟廠已經用機器代替人工,但他們仍舊用斧頭、刻刀、錘子、墨斗等老輩傳下來的工具,純手工打造龍舟。圖為29歲的「龍舟世家」唯一年輕傳承人方劍偉正在向老一輩學習在木板上設計龍舟圖。
  • 那一碗雲吞麵,是香港堅守美食傳承的魂
    其中,「池記」,也是麥氏傳承的池氏雲吞,而非香港連鎖的池記,是香港雲吞麵最具有世界傳承意義之所在。池記是一九二三年麥煥池在廣州創立的,也是將蝦子和大地魚湯作為雲吞麵湯底的鼻祖。當時在廣州也是名震一方,後來因為戰亂,麥氏一家輾轉到香港,繼而其手藝得以在香港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 兩代人匠心傳承!27年日夜堅守!九華山路這家餅店有小時候的味道~
    附近沒有人不知道周記,高峰期時來買餅的吃貨們自覺的排起長隊!切餅、刷醬、夾餅、打包一系列的動作在老闆手中一分鐘搞定!厚餅由發麵製成,裡面有蔥花,餅面厚實,口感鬆軟,外酥裡嫩。看起來不起眼,但有了辣醬,這個餅就有了靈魂!
  • 匠人匠心: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
    匠人匠心: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客家新聞網 饒蓓 鍾庭根羅廖村自古就有手工編織的傳統,曾經擁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編織藝人,產品聞名遐邇。現在,年近60歲的鐘玉生是該村現存少有能竹編器物的老手藝人,他堅守喜愛的手工蒸籠已經整整40年。鍾玉生正在破篾,兒子鍾恩海在一旁打下手。
  • 雅瑤鎮八旬老人堅持手工製作彩燈 他盼這門老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而傳統手工製作的彩燈則是陳山香火龍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傳統手工藝術行業缺乏「新鮮血液」的補充,逐漸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傳統手工製作彩燈的技藝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在雅瑤鎮陳山村委會新村村,已經84歲的李福貴仍然堅守著手工製作彩燈的傳統手藝,至今已有40多年,經李福貴之手編織出來的彩燈無數,他是鶴山遠近聞名的彩燈手藝人。
  • 神木手工地毯傳習所:用彩色毛線堅守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曾經盛極一時的神木手工地毯,在神木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如今隨著機械化批量生產,神木手工地毯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目前僅剩一些私人作坊還在延續著這一傳統技藝。在神木市麟州街道北關村一處民房內,擺放著幾副傳統的織毯架,這裡便是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神木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張玉恩是神木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的傳承人,今年69歲的他跟地毯打了大半輩子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