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曾經盛極一時的神木手工地毯,在神木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如今隨著機械化批量生產,神木手工地毯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目前僅剩一些私人作坊還在延續著這一傳統技藝。
在神木市麟州街道北關村一處民房內,擺放著幾副傳統的織毯架,這裡便是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神木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
張玉恩是神木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的傳承人,今年69歲的他跟地毯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說起與手工地毯的淵源,張玉恩表示,當時只想讓自己女兒學會織地毯這門手藝,將來好有個出路。「那時候女兒還小,就陪著她一起學,時間久了,就喜歡上了這門技藝。」於是他便在家裡立起了一副地毯架,開始從事手工地毯編織行業。慢慢地,張玉恩家的手工地毯編織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到90年代生意興旺時期工人最多可達100人。
步入神木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幾名女工坐在毯織機前,左手手指勾著羊毛線,右手拿著割線刀,雙手食指、中指、拇指配合,飛快地穿繩系扣,每次系一個扣,割線刀就會落下,將羊毛線割斷。等到一行羊毛線拴完,再將多餘出來的羊毛線剪掉,然後緊接著用耙子沿著經線棉繩,將拴好的羊毛線砸實。就這樣一塊精美的地毯在她們手指的靈活纏繞下慢慢成型。
44歲的女工張愛霞編織地毯已有20多年。她告訴記者,編織手工地毯的工序十分複雜,包括選毛紗、染毛紗、合紗、織毯、凸花、洗毯、剪花、整修等數十道工序。「一平方尺毯面的地毯需要打上萬個結,需要工人重複繞線、割線工序萬餘次,編織出一塊成品地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張愛霞說。
地毯編織是個精細活,考驗著編織者的耐心和用心。隨著經濟的發展,地毯成本大增,售價也越來越高,神木手工地毯業逐漸從繁盛走向蕭條。「織毯太耗時間,對於織工來說辛苦一個月只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資,所以很多地毯手藝人都去另謀出路了。」張玉恩說道。
如今,張玉恩的手工地毯製作技藝傳習所是神木市僅存的幾家手工地毯作坊之一。但他表示,手工地毯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作坊去年被評為傳習所,並且被今年成立的神木市地毯協會選為會址,這讓他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現在準備讓閨女也投入到這個行業裡,希望能把手工地毯這個工藝永遠傳承下去。
來源:神木新聞
神木市婦聯2020年第一期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