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王智汛
本版圖片 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豬,寓意豬籠入水;魚,寓意年年有餘;鰲,寓意獨佔鰲頭……每一個餅印圖案,都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期盼與祝福。
今年8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西關永慶坊開市,包括廣彩、廣繡、琺瑯、餅印等10家集展示、展銷、體驗、傳承、交流和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非遺大師工作室開業,成為遊人品味廣州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餅印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餘兆基的工作室就是10家首批入駐的大師工作室。「餘同號」這三個字,不僅代表了家族傳承,更有著時間的記憶。
陶陶居蓮香樓都來買餅印
餅,在廣府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除了是一種食品以外,更有美好的寓意。婚禮嫁娶要有「嫁女餅」「龍鳳禮餅」,中秋要吃「月餅」,生日要吃「壽桃餅」……逢年過節都有各式各樣的「禮餅」。而做餅離不開餅印,手工木製的餅印更是做月餅的必備工具。好的手工木製餅印雕刻出來的花紋和圖案獨一無二,堪稱藝術品。
今年8月下旬,西關永慶坊國家4A級景區掛牌,廣州首個非遺街區開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餅印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餘兆基工作室首批入駐。餘兆基是廣州老字號「餘同號」第五代掌門人。「餘同號」這三個字,不僅代表了家族傳承,更有著時間的記憶。「餘同號餅印,是我爺爺的爺爺在1865年創立的。『餘同號』中的『同』字,意為創立於清朝同治年間。」餘兆基說。
「餘同號」有多威水?這家迄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是目前廣州僅存的堅持手打餅印的店鋪。餐飲老字號陶陶居、蓮香樓、大同酒家、泮溪酒家製作點心月餅的餅印,皆出自「餘同號」。
餅印製作大小工序近20道
拿著一支細細的圓刀,在一個刻有餅狀凹槽的木頭上精雕細琢,屋裡散發出木屑的香氣……45年前,還在讀書的餘兆基放學回家,看到爺爺正伏案鐫刻。懂事的他不忍爺爺太過勞累,主動上前幫忙,餘家的傳統手藝從這一刻起傳到了他的手裡。
「要想學餅印雕刻,起碼要花十年八年工夫。特別是最難處理的『挖陰陽』,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底是很難處理的。」餘師傅告訴記者,餅印的製作無論選材還是雕刻,都容不得一絲馬虎。選材上,餅印一般使用野生梨木的木芯,這種木材韌勁夠厚度足,適合雕刻。把木材採購回來後,要經過兩年以上風乾才能雕刻,這樣才能得到更加穩定的餅印。
製作一個餅印,大大小小的工序差不多有20道。「首先是刨平,接著就是畫樣、鑿牙、鑿孔,起了腳的餅印有一種立體感,還有挖陰陽、鏟底、雕花,差不多有20道工序。手工雕刻的餅印打出來的餅是有層次感的,這是機器無法做到的。」餘兆基說。
餅印圖案寓意祝福皆不同
不同的餅印,都帶有不同的寓意和祝福。百年沉澱的餘同號,餅印圖案變化萬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製作餅印很講意頭,譬如獨佔鰲頭、豬籠入水、年年有餘等都是大家比較喜歡的圖案。這個石榴花圖案也非常經典,因為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福。」餘師傅的工作室位於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內街,店內擺放著樣式圖案各異的手工木製餅印,有月餅、水晶餅、嫁女餅、壽桃餅等,歷史最悠久要數有150年歷史的「福祿壽全」。
「以前因為物資比較稀缺,老餅印刻得比較淺。不過,他們還是會注重餅印的圖案,還會鑽研各式各樣的款式,供給不同的人。這些餅印圖案都有很好的寓意,代表著我們的廣府文化。」餘師傅手裡有幾本珍貴的手記,裡面記錄著他多年來收集的餅印圖案。「每一種圖案都有不同的含義,我已經不太記得製作過多少種樣式的餅印了,有一些現在已經失傳。近年來我有意把一些傳統餅印圖案收集起來,希望能夠傳承下去。」
受機械餅印衝擊日漸式微
上世紀80年代,餘師傅的爺爺在大新路承包下一間店鋪,領取了營業執照,掛上了「餘同號餅印木器店」的招牌,成為「個體戶」。「我們算是最早一批的個體戶了,那個時候也是手工餅印最輝煌的時期,不僅蓮香樓、咀香園等大餅家會向餘同號採購餅印,很多街坊家裡都有我們餘同號餅印的身影。」
「因為手工製作餅印產能有限,餅店想保證第二年中秋之前有足夠的餅印使用,必須提前預訂。基本上,中秋節之後的一個月內,第二年的訂單就排滿了。」餘師傅介紹,當年的餘同號也是「萬元戶」,做一季的餅印能有六七萬元收入。「按照當年的消費力,做一季就能買好幾套房子。」
「隨著機器生產的運用和普及,各種機械餅印、塑料餅印開始在市場上湧現。由於木刻餅印製作時間長、成本高,來訂餅印的人越來越少,手工餅印的市場也越來越小。」2000年前後,曾經輝煌的餘同號與其他手工餅印店一樣遭遇到機械餅印的衝擊,多家手工餅印店逐步關門,只剩下餘同號堅持至今。「其實我當時也萌生過放棄的念頭,不過這手藝畢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不希望在我這一代失傳,希望餅印文化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技藝創新成為「廣州手信」
餘師傅的工作檯上擺滿了不同的刀具,歲月在道具上留下痕跡,卻沒有帶走他對手工餅印的熱情,他始終認為傳統技藝會有人「識貨」。2017年,餘同號餅印製作技藝先後獲頒「越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2018年,餅印製作技術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餘同號被認定為「廣州老字號」。
「現在國家給予傳統手工藝很大的政策支持,加上政府的補貼和推廣,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平臺。」近年來,餘師傅在餅印圖樣和用途上加以開拓,他製作的創意餅印相框《心心相印》就在首屆廣東非遺創意大賽中獲獎。而他利用餅印製作技藝製作的餅印產品,也被認定為「廣州手信」。此外,他還開發製作多種木雕小件,比如木梳、木手串、木勺、木抽紙盒、木筷子和木雕製品等產品,讓古典木雕藝術文化通過文創產品深入平常百姓家。
除了開發各種餅印產品外,餘師傅還經常參加展會進行宣傳,以及到學校講課,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了解並喜歡這項技藝。「以前餘同號的東西只有餘家的人才能學,現在只要肯學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