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還有一位遠方表親叫湯包,雖然長相和口感類似,但實際上卻是不同的兩味經典~
小籠是上海,常州,無錫,江西,杭州,南京,蕪湖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小吃,起源自上海南翔。常州味鮮,無錫味甜。
湯包比小籠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裡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掛著小籠的名字,上來的卻是湯包的樣紙,那麼這家的包子大多數情況下味道會不怎麼樣,因為連老闆和廚師都傻傻分不清小籠和湯包的區別,那麼又怎麼會做的好吃呢?
上海的小籠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中,口感極好。一口咬開皮,包內許多鮮湯流出,一時是眉毛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據考證,上海的小籠始於清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由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所創。他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餡料採用豬腿精肉由手工剁成,肉餡裡還加上肉皮凍。
他為了避免同行間的惡性競爭,對傳統的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又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
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襉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出籠時任意取一隻放在小碟內,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成為古猗園內獨家出售的美味佳點,皆稱" 古猗園南翔小籠"。
後來旅滬的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和西藏路上開設古猗園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籠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闆紛紛效仿,使南翔小籠在上海及全國各都見其身影。
不過要說好吃的小籠有交關多。
南翔饅頭店作為豫園那家知名老字號的姐妹店,門口碩大的招牌很吸引人。震店頭牌鮮肉小籠,皮非常薄,透著光可以看到裡面鮮紅的肉,湯汁也是滿滿,吃時不仔細還會被燙到,真的很多汁,又鮮又燙~肉也是很緊實的那種,咬上去有嚼勁,很有質感~
山陰路上的萬壽齋也是一家,這家店清一色手腳麻利言辭犀利的上海老阿姨,呵呵,這就是特色。喜歡這家小籠是因為這個味道每次來吃都是一樣的,跟上海其他小籠的味道都不一樣,是一種傳承的味道!雖然小籠的外觀看著不怎麼漂亮,但勝在甜鹹比例正好,皮薄餡大~~~
坐落在愚園路上的富春小籠有超過30年歷史,分店有7間,是本地人最喜愛的小籠店之一。這家小籠的外皮不會過薄,肉餡吃得出用的是新鮮豬肉。最叫絕的皮凍,聽說經過前後五道工序才做成,鮮甜而帶膠質,是用大量雞爪的效果,非常用心!
傳統的小籠製作也是國營餐館的保留項目。
鴻瑞興作為國營老館,口味上也自然有譜,聽說很多明星光顧過。招牌小籠以自己的店名冠名,很有氣勢,當然口味上也不妨多讓,除了鮮和香,還多了一味甜,是那種似有似無的甜,把握的恰到好吃,隱隱約約,層次愈加分明~
綠波廊在上海是很有名氣的一家老字號飯店。這裡的蟹粉小籠很有名,價格也很辣手。不過好在貴有貴的道理,幾十年的手藝擺在那裡,你不得不服。味道上蟹的鮮完全被凸顯了出來,也不腥,倒是能吃出點蟹的鮮甜味來,到位~~
光明邨是老上海人只要提到上海菜就會想起的一家飯店,幾乎半數以上的上海人都去排過隊,老字號就是這麼任性。這家的蟹粉小籠也無需贅言啦,熱騰騰的上桌,肉很鮮嫩,皮薄湯多,蟹粉味道也很濃,抹不去的味蕾之癮...
老半齋又是上海人心心念、心心念的一家老店。最有名是刀魚汁面,當然小籠也是一絕。幾十年的手藝是時間磨不去的,這手法、這火候、這小籠上的一褶一褶,都是技術的沉澱。口味就更沒話說了,兩個字~美味!
王家沙也是老字號的點心店啦,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叔叔阿姨過去吃。多年過去了,這家店的招牌依舊是蟹粉小籠,期間不知經過了多少代的打磨。味道就不多評述了,這種經典的美味,只有自己吃過才知道箇中奧妙~
當然不是所有小籠都是上海製造。
佳家湯包就是一家很有名的蘇氏小籠店子。別看這家名字叫湯包,其實是湯包、小籠兩手抓的明星小吃食府。招牌蟹粉小籠的麵皮薄薄的,頂部已有蟹黃汁水,很誘人,一口下去,湯汁四溢,鮮肉加上蟹肉的餡鮮味升級,蟹粉也算是比較多的。
你看光是一顆小小的小籠
就有這麼多的說法
這麼多的學問
而且這裡面壓根沒湯包什麼事~
話說肚子餓的時候寫這種最慘,因為你會經歷從飢、到饞、到飽、到撐、到吐的過程,唉~吃貨的意淫功力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