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尼安島噴水海岸風光
提尼安島,改寫歷史的地方
文 | 尹學龍
遊完塞班島,我從島上南部機場乘唯一的交通工具——6人座小滑翔機到了提尼安島。輕飄飄的小飛機像紙糊的風箏,在空中經風一吹,便左搖右晃,顫顫悠悠。好在兩島相隔只有數海浬,我在機上盤算著,飛機一旦被風颳落海中,我怎樣遊泳上岸。實際上,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只用了二十多分鐘。
在島上南部機場降落,感覺進入一片空空蕩蕩的荒原。乘車在島上轉悠了大半天,沒見到什麼人,甚至動物也很少見到,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悄然籠罩了全身。提尼安島面積為101平方公裡,比塞班島稍小,但居住的人口不到塞班島的十分之一。二戰結束後,軍隊陸續撤走,島上遺留下兩個軍用機場。島西側有深水港口,可停泊大型艦船。廢棄的軍事基地本來就很空曠,置身於荒島之上,又添了無盡的寂寞。寂寞,拽著死去的戰場融入神秘莫測的大海,海邊傳來的濤聲不停地敲擊傷痕累累的歷史。
叢林中的日軍彈藥庫舊址
二戰期間島上的歷史遺蹟,都像自然地貌一樣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穿過中部密不透風的叢林,能看到日軍的彈藥庫、燃油庫等舊址。它們是利用石灰巖溶洞修建的龐大地下工事,洞口被榕樹林遮擋,極為隱蔽;丟在山洞外的炮彈,至今還有不少沒有爆炸,須小心翼翼地繞過。北部機場附近的熱帶叢林之中,藏匿著被炸毀的日軍岸基航空隊司令部和通信兵部。二戰的炮火,就像原野荒草一樣雜亂無序,碩大的彈孔遍布殘垣斷壁,鋼筋水泥結構搖搖欲墜。進入這些開膛破肚的軍事設施中,仍覺陰暗封閉,與窗外鮮豔明亮的景色形成強烈反差。
太平洋戰爭期間遺留的沒有爆炸的炮彈
太平洋戰爭期間擊落的飛機螺旋槳
1944年7月,塞班島戰役結束後,日本海軍中將角田覺治率領的九千餘名天寧島守備軍,在美軍的強大艦隊和優勢兵力面前,成了驚弓之鳥。身為航空兵專家的角田覺治,本是日軍第5岸基航空隊司令,因他所分管的航空兵部隊及飛機,早在戰前損失殆盡,此刻只能參加地面戰鬥。實際指揮地面作戰的是日軍第29師團第50聯隊長緒方敬志大佐。50聯隊原為駐紮中國黑龍江、最具戰鬥力的關東軍,但面對優勢裝備的美國海軍陸戰2師、4師,無力回天。美軍於7月24日在島上西南側佯攻,在西北岸登陸,只用了9天時間,在付出陣亡328人、傷1571人的代價後,於8月3日佔領了提尼安島。戰鬥臨近尾聲時,角田用手榴彈自殺,緒方敬志戰死,剩餘的殘兵敗將在島南端斷崖處跳海自殺。我租車到現場看了看,懸崖絕壁長達數公裡,崖腳下靛藍色海水洶湧澎湃,有大海龜隨波濤沉浮,海水深不可測。
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實彈模型
提尼安島被美軍攻佔後,立即成為戰略要地。大批B-29轟炸機集結此地,投入戰鬥。從此以後,日本國土頻繁遭受地毯式轟炸,被稱為「來自天上的火海」四處蔓延,燒焦了日本大地上的一切。尤其以21轟炸機部隊司令柯蒂斯.李梅發明的針對日本木屋投放燃燒彈威力最大,一次性空襲就造成9萬多人死亡。12個月後一一1945年8月6日,美國空軍上校保羅﹒蒂貝茨駕駛艾諾拉﹒蓋伊號B29轟炸機從這裡起飛,將「小男孩」原子彈運至日本廣島上空投下。
臨死之前的廣島人對災難毫無察覺。BBC紀錄片再次重現了當時的場面:一團紫紅色的火點突然膨脹為巨大的火球,似火山噴發,巨大的漩渦狀蘑菇雲騰空而起,隨著刺眼的光芒在空中一閃而過,天空像被撕裂,強大的衝擊波於無形中摧毀一切,建築物傾倒崩塌粉碎,街上行走的人們瞬間被灼傷、輻射而不知不覺⋯⋯死亡,凝固了世間萬物。隨後,含有核輻射塵的黑雨又降落下來,因口渴而喝了雨水的難民,大多在數日內死亡。
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實彈模型
三天後的8月9日,美國空軍少校查爾斯﹒斯威尼少校駕駛B29轟炸機再次從提尼安島出發,將另一顆原子彈「胖子」運至日本上空,原計劃炸小倉,由於天氣原因,轉投至長畸市,轉瞬之間,又一座城市蒸發。兩顆原子彈共造成30多萬人受害。6天後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戰終結,全世界進入狂歡,人類歷史由此改變。
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本土投彈
我驅車駛向B29攜帶原子彈起飛的北部機場,開闊荒涼的地面上仍然瀰漫著濃鬱的蕭殺之氣。機場有5條2400米的標準跑道,可以同時起飛五架大型飛機。艾諾拉﹒蓋伊號轟炸機起飛的最北面一條跑道已經廢棄不用,荒草叢生,但路面堅實,不影響飛行訓練。再北面,是濃密灌木叢圍繞的飛行塔臺和寬闊的停機坪,也是當年裝卸原子彈的地點。裝卸大坑原址由玻璃罩防護,完整地保留下來,內有當年裝載原子彈的照片展示。遠方的一片荒地上,還有兩顆原子彈的實彈模型。
B29轟炸機準備裝彈
它們都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大,但威力驚人。據介紹,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長約3米,直徑0.7米,重約4噸,釋放的能量相當於TNT烈性炸藥1.4萬噸;名為「胖子」的原子彈長約3.25米,直徑1.52米,重約4.7噸,TNT當量為2萬噸。美軍於1945年用軍艦將這兩顆原子彈運送至這裡,先在停機坪下方挖出大坑放置,然後飛機就位,從坑裡利用液壓裝置將原子彈頂到B29轟炸機腹部掛彈箱固定,然後滑行到飛機跑道起飛。為準備這次行動,蒂貝茨上校率領第509混合編隊在提尼安島秘密訓練了大半年。所有機組人員都配備了自殺所需的手槍和毒藥。考慮到起飛的不安全因素,軍械專家在飛機升空後才安裝了引爆裝置。
美國轟炸機群集結馬裡亞納群島
這兩顆原子彈該不該扔?後來有不少爭議。但在二戰時期,這一事件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戰爭升級結果。戰爭風暴,推動人類的奇思妙想、先進技術和綜合國力皆用於殺人武器的研製。美國在貼近作戰需求,推進軍火工業方面,成效尤為顯著。1942年,美國在獲悉德國正在利用原子能研製武器的消息後,立即投資20億美元,與英國合作,組織了包括世界一流科學家在內的10萬人工作團隊,秘密實施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僅僅3年,便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進行第一次核爆炸,並製造出兩顆實用原子彈。美國研製原子彈本來是對付德國法西斯的,但此時,德國已經投降。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防衛工事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通信兵部舊址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岸基航空隊司令部舊址
按常理,自塞班島之戰後,日本制空權、制海權盡失,國力瀕臨崩潰,敗局已定。但日本死不投降。後來的貝裡硫島、硫磺島、衝繩島爭奪戰,一個比一個慘烈,戰場成了名符其實的絞肉機。日軍專門製造了自殺式載人「櫻花炸彈」,數千名飛行員駕駛神風特攻戰機,一批批蝗蟲般撲向美軍艦艇編隊,掀起大規模殺傷式襲擊浪潮。與此同時,日本於1945年又組建了70個師團和198個步兵聯隊,總兵力高達547萬人,擬進行「全軍特攻」和「全民玉碎」。為此,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告訴美國總統杜魯門,攻擊日本本土估計要犧牲50萬美國軍人。
原子彈爆炸形成的蘑菇雲
原子彈的研製成功,使美國有了儘快促使日本投降的新手段。據杜魯門回憶錄載,美軍將領都建議立即使用原子彈對付敵人。杜魯門也認為原子彈是戰爭武器,毫無疑問可以應用。當杜魯門詢問英國首相邱吉爾時,後者毫不猶豫地回答,應當用原子彈促進戰爭儘快結束。至於原子彈將對人類和環境帶來何種破壞,人們無暇顧及。事實上,原子彈確實提前結束了戰爭,自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後,儘管仍有500多名日軍將領和隨從剖腹自殺,但包括中國戰場上的數百萬日軍放下了武器。
提尼安島北部機場裝載第一顆原子彈舊址
提尼安島北部機場裝載第二顆原子彈舊址
凝望原始照片中那黝黑、冰冷的原子彈,感覺它真像藏滿災難的潘多拉魔盒。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威廉.曼徹斯特在回憶錄《再見,黑暗》中說,「在提尼安島我第一次感受到原子彈爆炸給人帶來的陰影⋯⋯我心目中的戰爭不應該是這樣的。」曾經參與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科學領軍人物奧本海默也感到悔恨和內疚。核武器對人類產生雙重威脅:它的大規模殺傷力極有可能帶來人類毀滅和地球生態崩潰;同時,它與恐怖襲擊一樣,挑戰傳統戰爭規則,傷及大量無辜,將有限戰爭推向無限戰爭。二戰之後,核武器的種類和規模迅猛發展,並與衛星、火箭、計算機等技術融合,變為更為恐怖的智能化精確殺人武器。有人統計,全世界核武器的殺傷力可毀滅地球上的人類數十次。人類,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提尼安島石灰巖海岸風光
離開原子彈裝載舊址,沿西部海岸從北向南漫遊,遠方塞班島的平緩山嶺與近岸高高的椰子樹剪影疊成一個平面,腳下雪白的沙灘、碧綠的海水和紅褐色珊瑚礁,奏出色彩斑斕的交響樂。行至東南角,有一神奇的噴水海岸,海邊石灰巖礁石被海洋潮汐衝蕩成奇形怪狀的溶洞。當海浪拍擊崖岸時,洶湧的海水急速灌入石洞,過一會兒,又從上面的洞口陣發性地噴射出來,形成氣勢恢宏的水柱。然而,就在噴水海岸附近草叢地下還殘存著當年日軍埋設的地雷,用鐵絲網圍起並掛有骷髏頭標誌警示,令人毛骨悚然。
提尼安島上的鳳凰木
7月,正是提尼安島鳳凰木盛開的季節。這裡的風凰木植株粗壯,枝叉虯勁,樹冠橫展而下垂。與海南的鳳凰木相比,造型優雅,花多葉少,花兒如滿天火焰,氣勢和色彩皆似火山爆發。想起1944年7月美軍攻打提尼安島時,鳳凰木也在盛開,當濃黑的硝煙瀰漫了天空,紛飛的炸彈將這花園般的島嶼變成一片焦土時,不知摧毀了多少美豔的花朵?
提尼安島南部斷崖海岸
▼
♡ ♡ ♡ ♡ ♡ ♡
地名古今」以強調原創為主。內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數以兩三千字以內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儘量講究而有韻味。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遊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難忘的記憶。
「地名古今」的作品,將根據相應版塊予以結集出版。歡迎各位新老作者賜稿,圖文分別打包發送,請發:lihui1956@vip.sina.com
♢
留存鄉愁 敘說古今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大象客品牌新書《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馮驥才演講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