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時,因對付安史之亂,財政緊張,軍費短缺,於是鑄大錢。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月,鑄行「乾元重寶」當十錢,錢徑7.7釐米,重5.97克,每千文重10斤,法定重寶一當開元錢十文。次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又叫「重稜錢」,徑3.5釐米,重11.94克,每千文重20斤,法定一當開元錢50文。大幅的減重鑄幣和嚴重貶值,造成物價狂漲。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把開元錢增為一當十,將「重稜錢」降為一當三十。民間把兩種乾元錢稱為「虛錢」,稱開元錢為「實錢」,從而產生虛價與實價兩種物價。
同時史思明在洛陽鑄行「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徑一寸四分,重約21克,一當開元錢百文。實質上這是一種嚴重貶值的軍用貨幣。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改重輪錢和普通乾元錢一當三文開元錢,乾元小錢一當二。後改為大小錢均是一當一。於是私鑄又改為私熔,每千個重稜錢可熔得銅20斤,能改鑄開元錢3200枚,獲利三倍多。
大曆年間(公元766年至779年),因安史之亂結束,朝廷採取種種開源節流的措施,使得物價趨於平穩,但幣值仍低於安史之亂前,因感錢數不足便又增鑄「大曆元寶」和「大曆通寶」。
唐德宗建中(公元780至783年)初年,鑄「建中通寶」和「建中元寶」。以上兩種錢都是減重的劣質小錢。
建中年間還曾採連州白銅鑄開元大錢,一當十文用,徑4.5釐米,重16.8克至18克,在此後的60年,因通貨過少幣值低,發生一次通貨緊縮,到唐武宗時才寬鬆。
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天下佛寺,熔銅佛像等器物,在各地增設錢坊,大鑄「會昌開元」錢,該錢製作不精,大小輕重不一,一般徑為2.3釐米,重3.4至3.5克。錢背刻有地名,計22處,分別為京、昌、洛、益、梓、藍、荊、襄、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福、丹、桂。第二年又下令全國只準行用新錢,但舊錢並未回收,通貨緊縮稍微緩解。
到了唐宣宗(公元847至859年在位)時期,推翻武宗的政策,熔新錢再鑄佛像,但效果不大。
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鑄「鹹通玄寶」錢。
唐武宗以後各代多仿鑄會昌開元錢,一直到唐朝滅亡。唐朝末年,黃巢攻取長安,建國大齊,改元金統,鑄行「大齊通寶」,此錢存世不多。
終唐一代,開元通寶錢鑄造發行了300年,且通寶樣式在唐代以後的1000多年中,始終不衰,這是絕無僅有的。唐代的幣制屬於多元化的,以通寶錢為主,金銀絹帛糧食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