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通訊員 丁藝婕
2020-06-17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升國旗,奏國歌!」伴隨著雄壯激越的旋律,年逾古稀、身著迷彩軍裝的老兵朱渭民和王一傑,和泗涇實驗學校的孩子們,一起深情地注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莊嚴地舉手敬禮。
日前,上海松江「老兵講故事」宣講團走進校園,老兵們通過講述親身經歷的紅色故事,告訴孩子們「五星紅旗為什麼這樣紅」。
松江「老兵講故事」宣講團宣講現場。 本文圖片 受訪者提供
這支團隊目前由9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退役老兵組成。周繼奮,是新四軍老戰士周奮烈士之子,「繼奮」的名字,就是為了繼承周奮的遺志;王一傑,去年被評為松江區最美退役軍人;趙建忠,其父十二歲加入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九死一生;謝魯淮,父母都是老革命,他本人當過十年坦克兵……年齡最大的是78歲的團長朱渭民,身為鐵道兵老戰士的他,曾出版了兩本80萬字的戰友回憶錄《難忘鐵道兵》和《鐵道兵中上海兵》。自2015年成團至今,這支宣講團深入社區、單位、部隊、學校義務演講紅色故事220多場,聽眾超過五萬人次。
聽故事的人中,既有黨員幹部,也有很多群眾、青少年。
「四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故事團成員熱情高漲,最近又在重新備課了。目前,宣講團共準備了十八個紅色故事,全部是他們自己或父輩的切身經歷。一支遠去的兵種——鐵道兵、坦然面對生與死、懷念母親桂真一、人民解放軍解放大上海的故事、無盡的思念……18個紅色故事真實生動,每一場演講都觸動人心,成為松江區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最生動的題材和廣受歡迎的課程。
聽故事的人中,既有黨員幹部,也有很多群眾、青少年,有人在現場把演講視頻、圖片細心儲存,也有人把聽來的故事講給更多人。
家住松江區方松街道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生陳玲曾在學校裡聽過一次老兵的演講,最近聽說宣講團來到社區講紅色故事,又專程來聽。「為修建全中國52條鐵路,其中包括被聯合國譽為『人類再生大自然』的成昆鐵路,鐵道兵隊伍8314位戰友犧牲。戰士們一次次歷險境、破萬難,只為一句『聽黨的話,當黨的兵』。這段歷史是我之前不知道的,第一次聽到內心感覺十分震撼。作為年輕黨員,要補好歷史課,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
泗涇鎮青松居民區黨支部黨員顧櫻俏日前在聽完故事後,寫下了自己的心得。她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感知到前輩們為新中國的成立、發展、壯大而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紅色力量,傳承紅色精神,堅定紅色立場,讓奮鬥的青春在新時代中閃光。」
朱渭民和王一傑(左一)。
在朱渭民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最近的宣講日程安排:6月18日下午,邵斐斐前往中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主講紅色故事;6月19日,朱渭民到石湖蕩市場監管所,王一傑前往區人社局;20日到27日,葉榭鎮還有三場宣講……
「6月份要宣講14場,下半月有9場,可能還要增加。」朱渭民堅定地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們要努力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要講好故事,對老兵來說不論是記憶力還是體力,都面臨挑戰。有時一場演講長達一個半小時,他們堅持全程站立並且脫稿。「年紀大了,背稿是最苦的,那就是早晨念,下午念,空了時間就念。」宣講團成員王一傑如是說。邵斐斐家住浦東,每次來松江都要倒兩班地鐵。
為了增強「四史」學習效果,他們還在演講中融入多種形式。有時來一段戰疫朗誦,鼓舞大家團結一心、戰勝疫情的信心;有時講到興起處,老兵們會唱起嘹亮的軍歌:「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背上行裝扛起了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老兵們還收集了當年自己用過的和戰友留下的物品、畫卷等,帶到演講現場,讓聽講者能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有一種信念在支撐我們,作為老兵,我們有責任把堅忍不拔、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朱渭民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四史」學習,上海松江,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