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生活累嗎?
生活苦嗎?
面對困苦的日子,你還能堅持嗎?
都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似乎苦和累已成為當代人生活的常態。
而太累太苦的時候,幾乎想要放棄,放棄生活,放棄工作,放棄愛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來看看他吧——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看他經歷了多少苦難,看他如何在苦難中創造了歡樂,和一首首曠世名曲!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他們在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並堅強的活著,同時創造出曠世之作。
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筆下真實的貝多芬。
羅曼·羅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因《約翰·克裡斯多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有著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作家、社會活動家,一生都在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對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了貢獻。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在二十世紀初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三部傳記,被稱為「巨人三傳」。這本書講述了世界上的三個偉大人物,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和詩人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這三個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經歷了種種磨難,卻用畢生的精力為世界創造了不朽的傑作。
他們的經歷也詮釋了一個真理: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今天我分享的是《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會在後面更新,敬請期待。
童年的苦難
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全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童年開始,他的人生就開啟了悲慘模式,苦難如影隨形。
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在貝多芬四歲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耍,而他卻被父親關在家裡學洋琴和提琴,貝多芬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死,這導致他一度很厭惡音樂,但他的父親卻用暴力來逼迫他學習。
少年時期的貝多芬,開始操心家裡的經濟問題。11歲他加入喜劇樂隊,13歲,他當大風琴手。由於父親酗酒,17歲時貝多芬就做了一家之主,負責兩個弟弟教育的責任。19歲時母親因肺病去世,這讓貝多芬感到十分痛苦。
沒有母親庇佑的孩子,就像沒了根的浮萍,心無所依,孤苦無助。
20歲之前,貝多芬刻苦練琴、賺錢養家、照顧弟弟和父親,經歷母親去世,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戰爭爆發,離開故土,出現耳聾
1792年,歐洲大革命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故鄉,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
在這裡,貝多芬開始出現耳聾的狀況,耳朵日夜作響,內臟也受到痛苦的折磨,聽覺越來越衰退。他很頹廢,瞞著所有人。直到後來,在1801年,他才絕望的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表達了自己悲慘的境地和隱忍的心緒。
之前,他曾把自己悲劇似的愁苦,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創作了《悲愴奏鳴曲》。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表現的很歡悅,因為當時太過愁苦,他非常需要創作一些歡樂來充盈自己,甚至用回憶往昔的美妙來是使自己歡樂。
正如書中所說:當「現在」太過殘酷時,它(心靈)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他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悠久的照耀。獨自一人在維也納遭難的時光,貝多芬便隱遁在故園的憶念裡。
生活沒有希望,他便創造希望;生活沒有歡樂,他便創造歡樂!
愛情,讓他痛上加痛
貝多芬密友申德勒這樣評價他「他一生保著童貞,從未有何缺德需要懺悔」,這樣的人註定要做愛情的犧牲品。
貝多芬在1801年迷上了圭恰迪尼,並在1802年為她創作了註明的《幻想奏鳴曲》。貝多芬的愛情,讓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在愛情面前,他覺得自己殘廢(耳聾)、經濟狀況艱難,使他無法娶心愛的姑娘;另一方面,圭恰迪尼又很風騷且自私,並於1803年嫁給了加倫貝格伯爵。
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因疾病變得虛弱,而圭恰迪尼的事情,幾乎讓他癲蹶,他的身心經歷著雙重的絕望和苦悶,極其慘痛。
但他強毅的天性告訴他,不能遇到磨難就屈服,他的青春才剛開始,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要重生。
貝多芬說,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身體和愛情的痛苦被強大的意志戰勝之後,貝多芬就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作品裡。這個時期的作品,均表現了他用一種無可抵抗的力量,把憂鬱的思想一掃而空的氣度。他渴望幸福,不肯相信那些無可救藥的災難,他渴望痊癒和愛情,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你看,人只有活在希望裡,才會看到光明,才會更有勇氣的面對一切苦難。
在1806年,貝多芬迎來了幸福時刻,和他的學生布魯瑞克訂了婚。
美好的愛情,再次給了貝多芬創作的靈感,《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等名作應運而生。但最終,倆人依舊沒有能走到一起,也許是因為貝多芬沒有財產,也許是因為布魯瑞克出身伯爵家庭,貝多芬與她地位懸殊,再或者,是貝多芬想讓布魯瑞克長時間的等待,並保守他們相愛的秘密,使布魯瑞克感到屈辱。
婚約雖然毀了,但倆人都沒有忘掉這段愛情,直到布魯瑞克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依然愛著貝多芬。
總之,愛情又把貝多芬遺棄了。1810年,他重回孤獨。
重回孤獨後,得到成長
雖然兩次被愛情遺棄,但貝多芬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在筆記上寫到:「上帝,給我勇氣讓我徵服我自己!」
此時,他感到自己的威力,不再顧慮旁人的意見及一切世俗的看法,他還有什麼需要畏懼?愛情,沒有了;野心,沒有了。他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歡樂。他照舊不修邊幅,舉止更加放肆。這期間,他曾與歌德見面,但由於他過於自由和爆烈的性格,最終傷害到了歌德。
這期間,他也創作了《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兩首樂曲,曲子裡充滿的那種快樂與狂熱,也正反應了他當時的心境。
那時候,他說,自己的王國不在此世,而在天空。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對維也納來說,貝多芬高傲而獨立,輕佻浮華,不得人心。因此,在1808年,貝多芬想要離開維也納。
當時維也納的三個富有貴族,不想使國家蒙受喪失天才之羞,答應只要貝多芬肯留在奧國,就給他四千弗洛令的年俸。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不為經濟煩慮,才能全身心投身於藝術,才能誕生崇高的作品。
貝多芬答應留下來,但不幸的是,這筆津貼並沒有付足,不久又完全停止了。因為從1814年維也納會議開始,社會的目光就從藝術轉移到了政治,音樂口味也被義大利作風敗壞,而貝多芬則被人視為迂腐。同時,貝多芬的朋友們,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這使他不僅沒有拿到津貼,反而再次陷入孤獨。
更悲慘的是,此時,貝多芬的耳朵完全聾了。
在一次舞臺表演中,因為耳聾聽不到歌聲,他的指揮使整個舞臺節奏紊亂,直到有人告訴他不要再繼續,他才意識到是耳聾導致了現場的混亂,他迅速跳下舞臺,一口氣跑回家,他的心受了傷,至死都沒有忘記這可怕的一幕。
與此同時,金錢的煩慮也讓他疲憊不堪。他說自己「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那時候,他往往不能出門,因為靴子上有了洞;他對出版商負債纍纍,而作品又賣不出錢。他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最後一分錢也沒拿到,而他還要給家人津貼,還要爭取侄子的監護權。
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失去了聽力,就等於失去了鍾愛的事業。而經濟上的窘迫,家人的依賴,作品的不被認可,幾乎把他逼到了生命的懸崖邊。
但是,生活讓他如此悲苦,他卻開始謳歌歡樂。
這是他畢生的計劃。1793年在波恩的時候,他就致力於用一生歌唱歡樂,把這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最終,《第九交響曲》被「歡樂」抓住了生命,它慷慨激昂的曲調,是一種徵服,一種對痛苦的抗爭。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維也納輕浮的風氣,也被它震撼。此時,貝多芬被眾多崇拜者稱為「天才」。
1824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要知道,他們對皇族的出場,也只是習慣三次的鼓掌禮。許多人激動的哭起來,貝多芬也感動到暈倒。
但音樂會結束後,貝多芬並無盈利,他的物質生活依舊窘迫。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他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和自己的痛苦。
此時,他抓到了歡樂,實現了終身渴望的目標。
貝多芬在政府、警察、貴族甚至公眾面前,永遠都自由發表意見,什麼也不能使這股不可馴服的力量屈膝,這股力量甚至開始玩弄痛苦。此後幾年,雖然環境惡劣,但他所寫的音樂往往是簇新的,有面目嘲弄的,有睥睨一切的,也有快樂的。
總之,他沒有放棄,他戰勝了一切!
巨人隕落
1826年11月,他患上了肋膜炎性感冒,由於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他的病越來越嚴重。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與世長辭。他帶著他的善解脫了,就像他臨終時所說「喜劇的終場」——而我們卻說,這是他一生悲劇的終場。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貧窮、殘廢、孤獨。
世界沒有給他歡樂,而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留給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鏡如水的早晨,清風習習,之後,陰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不斷,傾盆大雨傾洩而下。傍晚時分,一切重歸平靜。歡樂留給了世人,痛苦已不再。
寫在最後的思考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僅在於他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驚世之作,更在於他們面對苦難時,從不屈服,他們只會在苦難中磨礪自己,成就自己!
反觀生在新時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在抱怨生活又苦又累?有些人甚至為此放棄了生命。殊不知,所有的苦難都具有兩面性,它既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
也就是說,生命的不幸,可以摧垮你,亦可以把你磨礪的光芒四射。
告訴自己:所有不能打倒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