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嗎?累嗎?想放棄的時候,來看看他——《名人傳》之貝多芬

2021-01-07 敬心明悟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生活累嗎?

生活苦嗎?

面對困苦的日子,你還能堅持嗎?

都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似乎苦和累已成為當代人生活的常態。

而太累太苦的時候,幾乎想要放棄,放棄生活,放棄工作,放棄愛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來看看他吧——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看他經歷了多少苦難,看他如何在苦難中創造了歡樂,和一首首曠世名曲!

貝多芬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他們在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並堅強的活著,同時創造出曠世之作。

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筆下真實的貝多芬。

羅曼·羅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因《約翰·克裡斯多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有著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作家、社會活動家,一生都在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對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了貢獻。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在二十世紀初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三部傳記,被稱為「巨人三傳」。這本書講述了世界上的三個偉大人物,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和詩人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這三個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經歷了種種磨難,卻用畢生的精力為世界創造了不朽的傑作。

他們的經歷也詮釋了一個真理: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羅曼·羅蘭

今天我分享的是《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會在後面更新,敬請期待。

童年的苦難

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全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童年開始,他的人生就開啟了悲慘模式,苦難如影隨形。

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在貝多芬四歲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耍,而他卻被父親關在家裡學洋琴和提琴,貝多芬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死,這導致他一度很厭惡音樂,但他的父親卻用暴力來逼迫他學習。

少年時期的貝多芬,開始操心家裡的經濟問題。11歲他加入喜劇樂隊,13歲,他當大風琴手。由於父親酗酒,17歲時貝多芬就做了一家之主,負責兩個弟弟教育的責任。19歲時母親因肺病去世,這讓貝多芬感到十分痛苦。

沒有母親庇佑的孩子,就像沒了根的浮萍,心無所依,孤苦無助。

20歲之前,貝多芬刻苦練琴、賺錢養家、照顧弟弟和父親,經歷母親去世,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戰爭爆發,離開故土,出現耳聾

1792年,歐洲大革命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故鄉,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

在這裡,貝多芬開始出現耳聾的狀況,耳朵日夜作響,內臟也受到痛苦的折磨,聽覺越來越衰退。他很頹廢,瞞著所有人。直到後來,在1801年,他才絕望的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表達了自己悲慘的境地和隱忍的心緒。

之前,他曾把自己悲劇似的愁苦,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創作了《悲愴奏鳴曲》。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表現的很歡悅,因為當時太過愁苦,他非常需要創作一些歡樂來充盈自己,甚至用回憶往昔的美妙來是使自己歡樂。

正如書中所說:當「現在」太過殘酷時,它(心靈)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他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悠久的照耀。獨自一人在維也納遭難的時光,貝多芬便隱遁在故園的憶念裡。

回憶過往的美好,亦會讓人快樂。

生活沒有希望,他便創造希望;生活沒有歡樂,他便創造歡樂!

愛情,讓他痛上加痛

貝多芬密友申德勒這樣評價他「他一生保著童貞,從未有何缺德需要懺悔」,這樣的人註定要做愛情的犧牲品。

貝多芬在1801年迷上了圭恰迪尼,並在1802年為她創作了註明的《幻想奏鳴曲》。貝多芬的愛情,讓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在愛情面前,他覺得自己殘廢(耳聾)、經濟狀況艱難,使他無法娶心愛的姑娘;另一方面,圭恰迪尼又很風騷且自私,並於1803年嫁給了加倫貝格伯爵。

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因疾病變得虛弱,而圭恰迪尼的事情,幾乎讓他癲蹶,他的身心經歷著雙重的絕望和苦悶,極其慘痛。

但他強毅的天性告訴他,不能遇到磨難就屈服,他的青春才剛開始,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要重生。

貝多芬說,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身體和愛情的痛苦被強大的意志戰勝之後,貝多芬就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作品裡。這個時期的作品,均表現了他用一種無可抵抗的力量,把憂鬱的思想一掃而空的氣度。他渴望幸福,不肯相信那些無可救藥的災難,他渴望痊癒和愛情,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你看,人只有活在希望裡,才會看到光明,才會更有勇氣的面對一切苦難。

在1806年,貝多芬迎來了幸福時刻,和他的學生布魯瑞克訂了婚。

美好的愛情,再次給了貝多芬創作的靈感,《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等名作應運而生。但最終,倆人依舊沒有能走到一起,也許是因為貝多芬沒有財產,也許是因為布魯瑞克出身伯爵家庭,貝多芬與她地位懸殊,再或者,是貝多芬想讓布魯瑞克長時間的等待,並保守他們相愛的秘密,使布魯瑞克感到屈辱。

婚約雖然毀了,但倆人都沒有忘掉這段愛情,直到布魯瑞克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依然愛著貝多芬。

總之,愛情又把貝多芬遺棄了。1810年,他重回孤獨。

孤獨的貝多芬

重回孤獨後,得到成長

雖然兩次被愛情遺棄,但貝多芬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在筆記上寫到:「上帝,給我勇氣讓我徵服我自己!」

此時,他感到自己的威力,不再顧慮旁人的意見及一切世俗的看法,他還有什麼需要畏懼?愛情,沒有了;野心,沒有了。他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歡樂。他照舊不修邊幅,舉止更加放肆。這期間,他曾與歌德見面,但由於他過於自由和爆烈的性格,最終傷害到了歌德。

這期間,他也創作了《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兩首樂曲,曲子裡充滿的那種快樂與狂熱,也正反應了他當時的心境。

那時候,他說,自己的王國不在此世,而在天空。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對維也納來說,貝多芬高傲而獨立,輕佻浮華,不得人心。因此,在1808年,貝多芬想要離開維也納。

當時維也納的三個富有貴族,不想使國家蒙受喪失天才之羞,答應只要貝多芬肯留在奧國,就給他四千弗洛令的年俸。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不為經濟煩慮,才能全身心投身於藝術,才能誕生崇高的作品。

貝多芬答應留下來,但不幸的是,這筆津貼並沒有付足,不久又完全停止了。因為從1814年維也納會議開始,社會的目光就從藝術轉移到了政治,音樂口味也被義大利作風敗壞,而貝多芬則被人視為迂腐。同時,貝多芬的朋友們,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這使他不僅沒有拿到津貼,反而再次陷入孤獨。

更悲慘的是,此時,貝多芬的耳朵完全聾了。

在一次舞臺表演中,因為耳聾聽不到歌聲,他的指揮使整個舞臺節奏紊亂,直到有人告訴他不要再繼續,他才意識到是耳聾導致了現場的混亂,他迅速跳下舞臺,一口氣跑回家,他的心受了傷,至死都沒有忘記這可怕的一幕。

與此同時,金錢的煩慮也讓他疲憊不堪。他說自己「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那時候,他往往不能出門,因為靴子上有了洞;他對出版商負債纍纍,而作品又賣不出錢。他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最後一分錢也沒拿到,而他還要給家人津貼,還要爭取侄子的監護權。

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失去了聽力,就等於失去了鍾愛的事業。而經濟上的窘迫,家人的依賴,作品的不被認可,幾乎把他逼到了生命的懸崖邊。

但是,生活讓他如此悲苦,他卻開始謳歌歡樂。

這是他畢生的計劃。1793年在波恩的時候,他就致力於用一生歌唱歡樂,把這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最終,《第九交響曲》被「歡樂」抓住了生命,它慷慨激昂的曲調,是一種徵服,一種對痛苦的抗爭。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維也納輕浮的風氣,也被它震撼。此時,貝多芬被眾多崇拜者稱為「天才」。

1824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要知道,他們對皇族的出場,也只是習慣三次的鼓掌禮。許多人激動的哭起來,貝多芬也感動到暈倒。

但音樂會結束後,貝多芬並無盈利,他的物質生活依舊窘迫。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他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和自己的痛苦。

此時,他抓到了歡樂,實現了終身渴望的目標。

貝多芬在政府、警察、貴族甚至公眾面前,永遠都自由發表意見,什麼也不能使這股不可馴服的力量屈膝,這股力量甚至開始玩弄痛苦。此後幾年,雖然環境惡劣,但他所寫的音樂往往是簇新的,有面目嘲弄的,有睥睨一切的,也有快樂的。

總之,他沒有放棄,他戰勝了一切!

巨人隕落

1826年11月,他患上了肋膜炎性感冒,由於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他的病越來越嚴重。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與世長辭。他帶著他的善解脫了,就像他臨終時所說「喜劇的終場」——而我們卻說,這是他一生悲劇的終場。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貧窮、殘廢、孤獨。

世界沒有給他歡樂,而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留給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鏡如水的早晨,清風習習,之後,陰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不斷,傾盆大雨傾洩而下。傍晚時分,一切重歸平靜。歡樂留給了世人,痛苦已不再。

寫在最後的思考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僅在於他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驚世之作,更在於他們面對苦難時,從不屈服,他們只會在苦難中磨礪自己,成就自己!

反觀生在新時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在抱怨生活又苦又累?有些人甚至為此放棄了生命。殊不知,所有的苦難都具有兩面性,它既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

也就是說,生命的不幸,可以摧垮你,亦可以把你磨礪的光芒四射。

告訴自己:所有不能打倒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

相關焦點

  • 《貝多芬傳》:縱有千般苦,生命亦如歌
    簡介:《名人傳》是《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託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被譽為「激發精神成長的不朽經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者。作者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代表作《約翰·克裡斯朵夫》《名人傳》,被譽為「歐洲的良心」。
  • 累了,苦了的時候,怎麼辦?
    時真的很苦,真的很累,想休息,想放棄,怎麼辦?那就想想這樣辛辛苦苦的目的,為了家園,為了守護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這些都值得付出苦痛。想哭那就哭吧,壓抑已久的心酸也需要適當的釋放,就像那首歌唱的,哭吧哭吧,不是罪。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有時痛了,也會哭,就如那嗚嗚的風聲,有時苦了,也會流淚,就如那天上下著的雨。就像任大叔講的,大雨不會下一天,大風也不會刮一夜,風雨終究會停,天終歸會停止哭吼,陽光終究會照亮大地。每次這個時候都是咬牙堅持的時候,也都是化繭成蝶的一次契機。
  • 練琴苦,想放棄?看看音樂大師是怎麼做的吧!
    練琴苦,想放棄?看看音樂大師是怎麼做的吧!哪有什麼天才兒童,你的起點可能比這些大師還高呢!巴赫家裡歡樂多,他有什麼音樂學習的妙招?「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個餓肚子的小歌童?「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也曾對音樂厭惡迷茫?
  • 《名人傳》讀後感800字範文:我心中的貝多芬
    最近,我讀了《名人傳》。作者羅曼·羅蘭把三位名人刻畫得非常出色,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託爾斯泰等三位名人的靈魂仿佛融入了書中。我是學鋼琴的,自然對貝多芬很熟悉,我就講我讀貝多芬傳的體會吧。  貝多芬是人類音樂史上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人。他父親是一位男高音歌手,非常愛酗酒,他的母親是女僕。
  • 《名人傳》天賦異稟的光環背後你所看不到的艱辛與堅韌——貝多芬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又稱《巨人三傳》,被譽為「激發精神成長的不朽經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傅雷1942年寫的譯者序根據書中的註腳獲悉,傅雷應該在1932年的時候已經有這部書的初譯稿,據他說是因為出版界堅持這本書已經有譯本,不願接受,但是已經出版的譯本絕版已久,始終沒有看到,在失望之餘,把少年時代幼稚的翻譯習作一筆勾銷,全部重新翻譯。
  • 名人傳 | 貝多芬:作品中悲劇式的愁苦,來源於生命的痛苦
    領讀 | 辛峰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名人傳》。《名人傳》是法國著名傳記作家羅曼羅蘭的作品。20世紀初,羅曼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並於1915年 因《約翰·克裡斯朵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談:《名人傳》是讓我們呼吸著高尚氣息,讓永恆精神之光長留
    你是在說書嗎?現在許多名人都復活了,比如張國榮和曼德拉。讓我們看看地震。大致是我。我死於2012年。時間被人為地還原到了10年前,我們沒有每10年死去一次。談到《名人傳》,在第一篇文章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34;顯然,羅曼羅蘭應該用英雄主義精神來糾正時代的偏見。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和偉大是痛苦和孤獨,以及自我和無形事物之間的鬥爭。
  • 名人傳的意義深遠,連傅雷先生都特意選它翻譯,了解更多就更佩服
    如果通過一部作品就能夠了解到三個偉人各自的傳奇生活,羅曼羅蘭創作的核心是激勵人心、鼓舞鬥志的,所以給孩子們講一講名人傳,了解羅曼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米開朗基羅、託爾斯泰。從一本書中了解到這麼多偉人,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家長們和同學們關注和學習的作品。
  • 《名人傳》讀後感,初中生必寫的作文!
    《名人傳》的作者是羅曼 羅蘭,他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名人傳》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單核全人類的偉大情懷。這本書分別寫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託爾斯泰三位人物。
  • 受貝多芬啟發:我自由的思想在雲中漫步!
    貝多芬在維也納會議時給高卡的信中說:「我不和你談我們的君王和王國,在我看來思想之國是一切國家最可愛的:那是此世和彼世的一切王國中的第一個。」「我的王國在天空,」他說。我常常在想,靈魂什麼時候和肉體分離,是在人亡故後?思想的時候,靈魂附著在肉體。
  • 《名人傳》——難以描述的一生
    羅曼羅蘭的這本《名人傳》,買來已近兩年,直到近日,我才真正拾起它。有些書就是這樣,買它的時候充滿期待,但拿到手的那一刻卻總覺得還缺點什麼。大概是缺乏被翻閱的契機,它就這樣耐心地在角落裡靜靜地等待著。及至我翻開它,它卻還是不能給我誘惑。
  •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 也許你該看看他的故事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也許你該看看他的故事
  • 【十佳消防員風採錄】靳天飛:苦和累,他從未想過要放棄
    【十佳消防員風採錄】靳天飛:苦和累,他從未想過要放棄 2020-11-13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德華:人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心累了,可以放棄嗎?
    劉德華:人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心累了,可以放棄嗎?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心累,遠遠超過身體的累,努力已成劉德華的習慣。 他幫助過很多人,而且不求回報。 一句:學到了要教人,賺到了要給人。 讓張衛健受益終身,在他面臨破產時,劉德華伸出援手,幫他度過難關。 一般無所作為的人,才會僅身體累,心累的人,想得多、起點高,就是常說得:操心的命。
  • 薦書——《名人傳》
    《名人傳》分為三部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託爾斯泰傳》也被稱為「三大英雄傳記」,也稱「巨人三傳」。而且如果大家記得其實它也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名著閱讀,而他的作者是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其中人物都是在悲慘的先天條件和糟糕的後天環境中成就了真正的偉大,傳記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替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滅的人供給一種鼓舞和勉勵的源泉。《貝多芬傳》羅曼·羅蘭自己的評價是:「因為它應當保存原來的性質,和偉大的一代神聖的形象。
  • 《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愛情與婚姻、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的誕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與託爾斯泰自身生活的關係及其創作背景。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其實終生都活在文學與宗教的交戰與掙扎裡。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創作出了鴻篇巨製之後,接下來他又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 歌德為貝多芬的才華驚異,也為他的放浪不羈感到遺憾
    大衛·溫·瓊斯的《貝多芬畫傳》中記載了詩人和作曲家期待已久的會面:1812年,恰巧他們都在特普利採。兩人幾乎天天會面,但彼此的仰慕從未發展成友誼。歌德為貝多芬的才華驚異,也為他的放浪不羈感到遺憾。貝多芬的出言也毫不客氣:歌德就喜歡宮延的氛圍,對一個詩人來說,這似乎很不相稱。詩人本該是引導著國家的導師。從巴赫、海頓到莫扎特,作曲家在活著的時候,從不認為自己在當時如何了不起。
  • 《月光奏鳴曲》背後:貝多芬幾欲崩潰
    本文摘自《名人傳——呼吸英雄的氣息》,(法)羅曼·羅蘭 著,任捐獻 編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5年7月除了身體帶給貝多芬的痛苦之外,他還經歷著另外一種痛苦,即愛情的折磨。韋格勒說他所看到的貝多芬總是對愛情充滿著熱情,他的愛情似乎永遠是純潔的。對愛的熱情和獲取歡愉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 人際交往心理學:如果你覺得自己最苦最累,就看看這篇文章
    人總是不知足,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別人的家庭生活更美滿,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也總覺得別人的工作掙的更多,恰恰相反的是認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感覺命運對你自己不公,可是你真設身處地的去考慮過嗎?去感受過別人的處境嗎?
  • 貝多芬的節拍器壞了嗎?
    25年後,他們又「重拾」《英雄》,從2019年直至2020年末,樂團將在多地演繹貝多芬的全套交響曲,以展現多年對「本真主義演繹」的研究成果。貝多芬的節拍器壞了嗎?曾有一篇學術期刊指出「貝多芬的節拍器不準確」,對貝多芬原譜上所標記的速度提出了質疑。他們收集了135個貝多芬作品的片段,其中有66個片段被音樂家認為「快得近乎荒謬」。